对实践子午谷奇谋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资料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诸葛亮那篇流传千古的《出师表》还在我们的课本中躺着,诸葛亮作为足智多谋的影响代表,也早已深入人心了许久。
其实作为后人,纵观诸葛亮传奇的一生,不难发现,他同刘备的志同道合,不仅仅是做在人前,那份恢复中原、光复汉室的心是真的贯穿了整个蜀汉政权所有人的一个不变洗脑般的信念。
这也就使得在刘备去世以后,整个蜀汉集团失去了他们最大的信仰之后,经过诸葛亮不断转型,让这群因为刘备个人魅力聚集在一起的人们,不断完善不断进步终于有了一个割据政权应该有的样子。
同一时间,东吴的政权也因为孙权的去世整个政权处于新老接替的时段,曹魏政权也处于曹丕接权的时节。
诸葛亮面对这样的形势,为蜀汉政权选择了不问世事、闭关修炼的策略,而这个成效也是相当明显的,因此出关后的蜀汉政权在诸葛亮的主张下开始了长达数年的北伐战争。
北伐蜀汉政权人才辈出,大将魏延提出了子午谷奇谋
回顾诸葛亮的自出隆中以后的各种策略不难发现,他的整体策略都属于求稳谨慎为主的状态,因为曹魏政权中曹丕的离世,让诸葛亮看到了北伐的最好时机,北伐路上诸葛亮也延续了他一脉相传的的策略,有求稳的就有性子急的将领。
蜀汉政权中一名名叫魏延的大将,在大家统一意见在第一次北伐中,两路人马相互配合,最高的成果是能够夺取长安,使蜀汉政权能够得到更为长久的发展。
若求稳的话,此次北伐的第一炮,诸葛亮想要以赵云、邓芝为佯攻,他本人带领奇兵将向祁山发起进攻,并成功拿下。
如果能够完成第一步,两军将在长安汇合,到时一起攻占长安。因为在此之前,曹魏与蜀汉并没有真正的交手过,因此这是胜算最大的一次北伐。
在蜀汉政权全体成员都在为这个目标共同奋斗的时候,诸葛亮麾下一员大将魏延,受到汉代将领韩信、以及当时曹魏政权中魏国大将邓艾偷渡江阴的启发,向诸葛亮提出了著名的子午谷奇谋这个计策,想要更快更迅速地到达长安城。
魏延的策略大体含义是这样的:他本人带领五千精锐,从地势险要的子午谷穿行而过,因为整个子午谷地带是从蜀中通向长安最短的一条路。
并且魏延认为当时的长安太守夏侯懋此人是一个天生的怂人,面对大军逼城的话,在他的认识中他认为此时的夏侯懋一定会独自逃跑、弃城保命的。
这个想法在魏延的心中始终没有消除过,在此后的五次北伐中,魏延也一直在向诸葛亮要求,想要将“子午谷奇谋”变为事实,经过诸葛亮的思考,对魏延的计策画上了一个叉号,将他彻底否定在了蜀汉政权的大门以外。
其实作为后人的我们,用一个上帝视角来回看曾经的子午谷奇谋,不难发现其实魏延的这个子午谷奇谋确实有许多不可行的地方。
首先就是子午谷的地势,比曾经韩信带领部队偷袭、邓艾带领精兵偷渡的江阴,地势要险峻、恶劣千倍万倍。
韩信的背后靠着的是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这个富户,而邓艾背后靠着的是三国时期综合国力最强盛的曹魏政权。
可是即使是如此强大的靠山。韩信带出来的队伍,也在此期间折损了三分之二的人马,邓艾则更惨,他带出来的两千精兵差点全部饿死在路途当中。
魏延所处的蜀汉政权,是要人没有人了、要财务补给也完全没有足够的补给,再加上本身就更加艰难的子午谷的存在,所以威严的子午谷奇谋能够成功就是一个天方夜谭。
最后邓艾之所以能够成功地偷袭江阴,还因为江阴本身是一个相对不是那么重要的地方,当地本身的防守就不多,因此邓艾大打了江阴当地驻军一个真正的措手不及。
魏延想要夺取的长安,是有重兵把守的重要城市,并且你能想到子午谷奇谋的策略,那么如此易守难攻的子午谷,守军会轻易放松警惕吗?当然不会。
所以即使你魏延带领精锐部队挺过了自然条件的艰苦,在军事策略上,也极易被人从出口处直接来个瓮中捉鳖的效果。
千年之后,有人将子午谷奇谋付诸实践,五万人因此全军覆没
魏延因为诸葛亮一直不同意他的子午谷奇谋,因此魏延一直心怀不满,在诸葛亮命丧五丈原之后,魏延与其余将领在争夺兵权的时候,被人追杀,最后被杀。但是他的子午谷奇谋,却流传了下来。
在1400年以后的明末被封为闯王的高迎祥,将子午谷奇谋化为了现实,只不过这次实践的伤亡死伤,却是大大的超出了将领闯王高迎祥的预期许多。
崇祯九年,高迎祥被当时还是朱明王朝的将领卢象升与孙传庭围困在四川这个蜀汉之地,高迎祥自然而然地就想到了,曾经被诸葛亮束之高阁的子午谷奇谋,因为当时被围困的实在是没有强攻的任何可能。
高迎祥即使再不愿冒险,但是对于被围困的叛军就只剩下死路一条了,高迎祥此时只能死马当活马医了。他亲自率领着手下的五万精兵,想要偷渡子午谷,希望以此计来达到出其不意、掩其不备之间将长安进行突袭。
偏偏就在高迎祥带领着这五万人马进入到子午谷之后,遇到了一场格外猛烈的暴雨,使得本就不好行军的子午谷变得更加艰难。
本来想要抄近路达到出其不意攻其无备之时的一次战斗策略,因为这场雨,直接将五万人马困在子午谷当中前后整整一个多月的时间。
此时的明军早已经知道了高迎祥等人的策略以及实施情况,于是他们将计就计,在子午谷的谷口即黑水峪的地方,依地势为瓮,将高迎祥的人马当做鳖。
在高迎祥带着他的五万精兵精疲力尽的终于从子午谷中爬出来的时候,早已等待在此处的明军,正好将高迎祥等人五万均码的性命尽数收进。
血的代价,高迎祥在千年以后以身试法为魏延的子午谷奇谋进行了实践,教训是惨痛的,所谓的奇谋其实更需要的是天时、地利、人和的三者协调、相互配合,那样的策略大概才能被称作真正的、名副其实的奇谋吧!
在蜀汉政权的历史叙事中,刘备与诸葛亮的军事表现常被置于对比框架:前者被戏称为“常败将军”,后者则因北伐屡次受挫被质疑“不善用兵”。然而,若深入分析两人在不同历史...
诸葛亮 刘备 2025-09-30 从"鱼水之欢"到"君臣博弈":刘备称帝后与诸葛亮关系变迁的深层逻辑建安二十六年(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时,诸葛亮以丞相身份接受"开府治事"的特殊授权,这种将相权与君权高度融合的安排,在三...
诸葛亮 刘备 2025-09-30 刘备托孤之后:诸葛亮致李严书信的政治博弈与历史深意建兴四年(226年),蜀汉政权面临内外交困的复杂局面。先主刘备白帝城托孤仅两年,丞相诸葛亮与托孤大臣李严的关系已悄然生变。当李严以密信形式劝诸葛亮接受九锡殊礼、...
诸葛亮 刘备 2025-09-30 忠魂未泯,礼制难容:诸葛亮身后立庙争议背后的历史逻辑建兴十二年(234年)秋,五丈原军营中,诸葛亮强撑病体写下最后一份奏表:“臣家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这位五十四岁的丞相至死仍在践行“不...
诸葛亮 2025-09-30 刘禅重用诸葛瞻:权力、情感与政治的复杂交织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后,蜀汉政权进入后诸葛亮时代。作为蜀汉末代皇帝的刘禅,却在诸葛亮去世后持续提拔其子诸葛瞻,使其从骑都尉一路升至代理都护、卫将军,甚至执掌尚书台政...
诸葛亮 刘禅 2025-09-30 蜀汉双璧:姜维与魏延的实力对比与历史定位在三国蜀汉政权中,姜维与魏延作为后期核心将领,其军事才能与战略贡献直接影响着蜀汉的存亡。两人虽同为刘备集团的中坚力量,却在战略思维、战术风格、政治智慧等方面展现...
刘备 2025-09-30 诸葛亮殒命五丈原后,刘禅凭何稳坐江山二十九载?公元234年秋,五丈原的秋风卷走了最后一片枯叶,也带走了蜀汉丞相诸葛亮。这位以"鞠躬尽瘁"著称的治世能臣,将未竟的兴复汉室之...
诸葛亮 刘禅 2025-09-29 魏延之死:历史迷雾中的权力博弈与人性困局公元234年秋,五丈原的寒风中,蜀汉征西大将军魏延的头颅被杨仪践踏于地。这场震惊朝野的"谋反案",实则是诸葛亮临终布局引发的...
诸葛亮 2025-09-29 三国风云:关羽轻视黄忠背后的权力逻辑与人性密码公元219年,刘备自立汉中王后封“前后左右”四大将军,关羽得知黄忠位列后将军时勃然大怒,直言“大丈夫不与老兵同列”。这场震动蜀汉朝野的争端,表面是武将间的地位之...
关羽 刘备 2025-09-29 诸葛亮轮椅之谜:历史传说与战略智慧的交织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以“羽扇纶巾,四轮车行”的形象深入人心。这一独特的战场姿态,既引发了后世对其身体状况的猜测,也暗藏着深刻的军事心理学与战略威慑意图。通过...
诸葛亮 2025-09-29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