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天下轻于身,而士以身为人。以身为人者,如此其重也,而人不知,以奚道相得①?贤主必自知士,故士尽力竭智,直言交争,而不辞其患。豫让、公孙弘是矣。当是时也,智伯、孟尝君知之矣。世之人主,得地百里则喜,四境皆贺;得士则不喜,不知相贺;不通乎轻重也。
汤、武,千乘也,而士皆归之。桀、纣,天子也,而士皆去之。孔、墨,布衣之士也,万乘之主、千乘之君不能与之争士也。自此观之,尊贵富大不足以来士矣,必自知之然后可。豫让之友谓豫让曰:“子之行何其惑也?子尝事范氏、中行氏,诸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至于智氏,而子必为之报,何故?”
豫让曰:“我将告子其故。范氏、中行氏,我寒而不我衣②,我饥而不我食,而时使我与千人共其养,是众人畜我也。夫众人畜我者,我亦众人事之。至于智氏则不然,出则乘我以车,入则足我以养,众人广朝,而必加礼于吾所,是国士③畜我也。夫国士畜我者,我亦国士事之。”
豫让,国士也,而犹以人之于己也为念,又况于中人乎?孟尝君为从④,公孙弘谓孟尝君曰:“君不若使人西观秦王。意者⑤秦王帝王之主也,君恐不得为臣,何暇从以难⑥之?意者秦王不肖主也,君从以难之未晚也。”孟尝君曰:“善。愿因请公往矣。”公孙弘敬诺,以车十乘之秦。秦昭王闻之,而欲丑之以辞,以观公孙弘。
公孙弘见昭王,昭王曰:“薛之地小大几何?”公孙弘对曰:“百里。”昭王笑曰:“寡人之国,地数千里,犹未敢以有难也。今孟尝君之地方百里,而因欲以难寡人犹可乎?”公孙弘对曰:“孟尝君好士,大王不好士。”昭王曰:“孟尝君之好士何如?”公孙弘对曰:“义不臣乎天子,不友乎诸侯,得意则不惭为人君,不得意则不肯为人臣,如此者三人。能治可为管、商之师,说义听行,其能致主霸王,如此者五人。
万乘之严主辱其使者,退而自刎也,必以其血污其衣,有如臣者七人。”昭王笑而谢焉,曰:“客胡为若此?寡人善孟尝君,欲客之必谨谕寡人之意也。”公孙弘敬诺。公孙弘可谓不侵矣。昭王,大王也;孟尝君,千乘也。立千乘之义而不可凌,可谓士矣。
【注释】
①奚道:何由。相得:互相投合。②不我衣:不给我衣服穿。衣:用作动词,给……衣穿。③国士:智勇冠于全国的人。④从:指合纵。战国时秦在西方,六国在东,土地南北相连,故将联合六国抗秦称为合纵。⑤意者:抑或。⑥难:抵抗,与……为敌。
【译文】
天下比自身轻贱,而士却甘愿为他人献身。为他人献身的人是如此地难能可贵,如果人们不了解他们,那怎么能与他们情投意合?贤明的君主一定是亲自了解士,所以士能竭尽心力,直言相谏,而不避其祸。豫让、公孙弘就是这样的士。在当时,智伯、孟尝君可称得上是了解他们了。世上的君主得到百里的土地就满心欢喜,四境之内全部庆贺,而得到贤士却无动于衷,不知相互庆贺,这是不晓得轻重啊。
商汤、周武王起初只是拥有兵车千辆的诸侯,然而士都归附他们。夏桀、殷纣是天子,然而士都离开了他们。孔子、墨子是身穿布衣的庶人,然而拥有兵车万辆、千辆的君主却无法与他们争夺士。由此看来,尊贵富有不足以招徕士,君主一定要亲自了解士,然后才行。
豫让的朋友对豫让说:“你的行为怎么那么让人不解啊?你曾经侍奉过范氏、中行氏,诸侯把他们都灭掉了,而你并不曾替他们报仇;至于智氏,被灭之后你却一定要替他报仇;这是什么缘故?”豫让说:“让我告诉你其中的缘故。范氏、中行氏,在我受冻的时候却不给我衣穿,在我挨饿的时候却不给我饭吃,并时常让我跟上千的门客一起接受相同的衣食,这是像养活众人一样地养活我。凡像对待众人一样地对待我的,我也像众人一样地回报他。
至于智氏就不是这样,出门就给我车坐,在家就供给我充足的衣食,在大庭广众之中,一定对我给予特殊的礼遇,这是像奉养国士那样地奉养我,凡像对待国士那样对待我的,我也像国士那样地报答他。”豫让是国士,尚且还念念不忘别人对待自己的态度,又何况一般人呢?
孟尝君合纵抗秦,公孙弘对孟尝君说:“您不如派人到西方观察一下秦王。如果秦王是个具有帝国之资的君主,您恐怕连做臣都不可得,哪里顾得上跟秦国作对呢?如果秦王是个不肖的君主,那时您再合纵跟秦作对也不算晚。”孟尝君说:“好。那就请您去一趟。”公孙弘答应了,于是带着十辆车前往秦国。秦昭王听说此事,想用言辞羞辱公孙弘,借以观察他。
公孙弘拜见昭王,昭王问:“薛,这个地方面积多大?”公孙弘回答说:“方百里。”昭王笑道:“我的国家土地纵横千里,还不敢据此来跟谁作对。如今孟尝君土地才百里见方,就想据此来跟我作对,能行吗?”公孙弘回答说:“孟尝君喜好士,大王您不喜好士。”昭王说:“孟尝君喜好士又怎么样?”
公孙弘回答说:“信守节义,不向天子称臣,不与诸侯交友,如果得志,做人君毫不惭愧,不得志,就连人臣也不肯做,像这样的士,孟尝君那里有三人。善于治国,可以做管仲、商鞅的老师,其主张如果听从施行,就能使君主成就王、霸之业,像这样的士,孟尝君那里有五人。充任使者,遭到拥有万辆兵车的威重的君主的侮辱,退下自刎,但一定用自己的血染污对方的衣服,有如我这样的,孟尝君那里有七人。”
昭王笑着道歉说:“您何必如此?我对孟尝君是很友好的,希望您一定要向他说明我的心意。”公孙弘答应了。公孙弘可称得上凛然不可侵犯了。昭王是秦国国君,孟尝君只是齐国之臣,公孙弘能在昭王面前以孟尝君仗义持正,不可凌辱,真可称得上高尚的士人了。
【评析】
入冬后国家应该做很多事情:包括督促收藏,体恤、抚慰死者,惩戒阿谀奉承以及扰乱纲纪之人,收税时不得扰乱民众,不可与民结怨。《冬纪》除《月令》外一共十二篇,《孟冬纪》《仲冬纪》《季冬纪》各四篇。冬天是万物潜藏不活动的季节,是收藏的时期,在人的品质上,它象征“忠贞”、“俭廉”,因而把有关葬、死、忠、廉、节、义的篇章编排在这里。
田文,即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孟尝君,是齐威王之孙、靖郭君田婴之子。他以广纳门客、权谋纵横闻名于世,却最终在政治漩涡中走向凄凉结局。其人生轨迹不仅折射出战国时期宗室贵...
孟尝君 田文 2025-08-11 战国四公子:王室身份与历史贡献的多元镜像战国时代,诸侯割据、战火纷飞,各国贵族为应对秦国的扩张压力,纷纷以“养士”为手段扩充势力。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赵国的平原君赵胜、齐国的孟尝君田文、楚国的春申君黄...
孟尝君 魏无忌 2025-08-05 孟尝君:战国风云中的养士传奇战国时期,诸侯纷争,礼贤下士之风盛行,齐国贵族孟尝君田文以广纳贤才、门客三千闻名于世,与魏国信陵君、赵国平原君、楚国春申君并称“战国四公子”。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
孟尝君 田文 2025-05-19 田文合纵攻秦:理想与现实的博弈战国时期,诸侯割据,列国纷争不断。合纵连横作为当时重要的外交与军事策略,深刻影响着各国的兴衰存亡。其中,田文(孟尝君)主导的合纵攻秦行动,成为这一历史阶段的重要...
孟尝君 田文 2025-05-12 孟尝君田文:战国棋局中的双面棋手战国时代的烽烟中,孟尝君田文以"战国四公子"之名载入史册。这位齐国贵族凭借"食客三千"的...
孟尝君 田文 2025-04-30 孟尝君三典故:智谋、仁政与全局观的千古映照战国时期,诸侯纷争,人才辈出,孟尝君田文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卓越的才能,在历史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门客众多,礼贤下士,其诸多事迹被后世传颂,其中“鸡鸣狗盗...
孟尝君 田文 2025-04-16 孟尝君:战国四公子之誉的由来在战国时期,诸侯纷争,英雄辈出,其中四位公子以其卓越的才能、广纳贤士的胸怀,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便是被誉为“战国四公子”的孟尝君、平原君、信陵...
孟尝君 2025-02-24 冯驩:孟尝君麾下的战略智者在战国风云变幻的历史舞台上,孟尝君以其广纳贤才、好善乐施而闻名遐迩,其食客众多,其中不乏才华横溢之士,冯驩(又称冯谖)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冯驩以其高瞻远瞩的战略眼...
孟尝君 2025-02-21 战国时期贵族典范:孟尝君仗义疏财,门客三千在中国战国时期的历史长河中,贵族众多,但能够被誉为典范的却寥寥无几。而齐国公子孟尝君田文,以其仗义疏财、广招门客的壮举,成为了战国时期贵族中的佼佼者。一、出身不...
孟尝君 田文 2024-11-22 齐国王室成员孟尝君与鸡鸣狗盗的来历揭秘在中国古代的历史长河中,战国时期的齐国以其繁荣的文化和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而闻名。其中,齐国王室成员孟尝君的故事尤为引人入胜,尤其是他与“鸡鸣狗盗”这一典故的关...
孟尝君 2024-11-13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