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军最初是由满族建立八旗军,清朝统治中国的基本武装力量。历史资料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太平天国运动兴起之时,清朝基本上仍沿用康熙皇帝设立的军事制度。在康熙和他的孙子乾隆统治时期,这套军事制度的运作非常有效,清军东征西讨捷报频传,令人赞叹。但到了1850年,它的运作已极为勉强,如同一个原本设计精密的时钟,丢失了主发条和其他重要的零部件。这套军事制度的主要目的是维护大清的统治,防止各省官员互相勾结以对抗朝廷。按照设想,它只服从于皇帝一人的旨意。那么为什么说这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后来成为清军没落的根源呢?

话说清朝在乾隆之后,清军发展开始停滞不前,从未增添或引进任何新式装备,军人缺乏训练,军纪松散,军队士气也尚未凝聚。所以当遇到真正的危机之时——首先是1840年的鸦片战争,然后是1851年太平天国起义,保卫大清江山的则是18支汉人军队和大大小小的满族驻军,但事实证明他们都缺乏战斗力。这样一来,康熙精心设计的制度如今只有一处还能达到当初的设想,那就是各地力量始终无法凝聚起来。康熙做梦也不会想到,面对此起彼伏的内乱,他保卫皇权的设想会以这种方式实现:不但汉人的绿营军队各自为战,丧失了凝聚力,满族八旗军队也是如此,甚或更加糟糕。
当时清朝全国的正规军分为两种不同的军事组织:其一是以各旗的方式组织而成的满族军队,通常称为“八旗军”,这是帝国军事力量的核心;其二是全部由汉人所组成的“绿营”。八旗军队由大清的奠基者努尔哈赤创立。随着清廷入主中原,意识到满人的人数根本无法和汉人相比,为确保其统治地位,决定让满人成为世袭的军人阶层,只服军役,由国家供养,且阻止满人与汉人通婚或有经济方面的竞争。
尽管并非所有满人都要上战场,但所有到了兵役年龄的满族男子都要随时做好应征的准备。这意味着非战时满人就无事可做,这套制度让这个原本剽悍无比的马上民族逐渐失去了所有的锐气。当国家处于危急关头、皇权亦岌岌可危之时,能保卫清朝的却根本不是八旗军的军事力量,而是来自一种早于努尔哈赤两千多年的道德力量,它来自一个截然不同的社会群体——汉人的士大夫阶层。
满人的策略是把军力集中在北京附近地区,另有小规模的驻军分散在全国各地。各省份的驻军人数不多,只驻守在具有战略意义的据点以作警戒之用。八旗军有五分之三的兵力都驻扎在首都所在省份直隶,而其他省份的驻军只有总兵力的五分之一。除了云南和贵州两省以外,其他各省的总督驻地都派兵驻守。广西、湖南、江西和安徽四省没有设满族驻军。值得一提的是,在总督辖区内的满族将军级别高于总督,直接听命于皇帝,但他只能行使军事权,且只限于满族驻军。

汉人军队绿营属于志愿军,分派至全国18个省份,由满汉两族的官员共同领导,其中以汉族官员为主。绿营直接受朝廷兵部的管辖,从某种意义上说本应是政府军,但它实际上成了18个省份各自的军队。各个省份的绿营军由本省财政供给,而且完全独立,与其他省份的军队互不相干。
统率每省绿营军的将军称为“提督”,他的地位与巡抚相当,但如果当地有总督,这个提督就要听从总督的命令。因此朝廷在总督和满族将军之间、巡抚和提督之间达成了分权的目的,以防止高层官员互相勾结,威胁朝廷统治。巡抚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提督,因为是由他负责当地军队的供给。而实际当中,总督和巡抚只对他们各自的护卫有直接控制权,而通常卫队的人数都不会超过5000人。
汉人的军队分散在各地,基本上每个县都有一些。在提督或将军之下是“总兵”一级,级别相当于道员。汉人的军队在实际运作中更像是充当了警察的角色,而非是军事武装力量。这样的军队可以用来对付一些散兵流寇,但要是真遇上暴动,实际上毫无用处。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绿营吃空饷的情况是非常普遍的,而且大多数士兵都是的素质极为低下。当有紧急情况出现的时候,绿营的惯常做法就是匆匆忙忙地招兵买马,所征召的人数甚至超过额定人数。征兵时几乎没有经过筛选,土匪流氓常常被征召入伍。尽管许多地方的驻点设有兵营,但士兵们平时都住在家里,只有特殊情况出现时才回到军中。他们基本没有受过任何训练,装备很差,而且毫无士气可言。
在太平天国运动的早期,朝廷曾经尝试调动汉军,把相当规模的军队集结在一起。每当有士兵奉命背井离乡去参战,他们的前途大多是凶多吉少,他们知道自己肯定要战死沙场,往往痛哭流涕。除了少数守城战,因为有坚城可以仰仗,这些军队表现尚可外,但多数情况下,他们在太平军还没到来之前就已仓皇出逃。实践证明,从不同省份集结军队是不可行的,他们之间无法合作。
更严重的是,官员之间互相猜忌,倘若某人打了胜仗,其他人就对他怀恨在心;倘若某人吃了败仗,其他人则看他笑话,且几乎从不会施以援手。文官和武将历来不和,冲突不断。当太平军横扫江南半壁时,很难再找出一支比绿营更有人心涣散的军队,当然,八旗军的情形更为糟糕。

当太平军到达长江沿岸之时,整个军事局势的无望已昭然若揭。在这样的危急情况下,保卫大清皇朝的责任本应由从前所向披靡的八旗军承担,再由绿营军加以辅助。但此时征兵册上有近百万人的清政府却发现,自己对敌人毫无招架之力。无论是八旗还是绿营,都是在乾隆年间,创下赫赫战功的百战劲旅,其为天子所征服的疆域之广和人口之多,为中国历史上罕见;如今却在区区半个多世纪以后,沦落到完全没有战斗力的境地,令人唏嘘。
就在这样的紧要关头,部分汉族文官挺身而出,以地方团练的名义,组建了一支新的军队,此后基本没有依靠其他已有军事力量的援助,努力挽救了整个王朝。这支新军就是由曾国藩建立的赫赫有名的“湘军”,随后又有一支军队加入拯救大清王朝的行列,就是由李鸿章率领的“淮军”。这两支军队构成了中国近代军队的雏形。
田文镜(1662年—1733年),字抑光,清朝康熙、雍正时期的重要大臣,原隶籍汉军镶蓝旗,雍正五年(1727年)因功抬入汉军正黄旗。他以铁腕治政、清廉刚正著称,...
康熙的儿子们 雍正如何继位的 2025-11-20 权力漩涡中的父子博弈:康熙两废胤礽的深层动机解析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秋,塞外行宫的寒风中,55岁的康熙帝当众痛哭流涕,宣布废黜皇太子胤礽。这场持续三十余年的储位之争,不仅撕裂了清廷权力结构,更暴露出封建...
康熙的儿子们 胤礽 2025-11-20 纳兰明珠:康熙朝权臣的辉煌与沉浮,词人纳兰性德之父在清代康熙朝的璀璨星空中,纳兰明珠无疑是一颗耀眼夺目的星辰。他以卓越的政治才能和显赫的官职,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同时,作为清代著名词人纳兰性德的...
康熙的儿子们 纳兰性德 2025-11-20 佟国维的“双面棋局”:支持八阿哥与善终背后的政治智慧在康熙朝“九子夺嫡”的激烈角逐中,佟国维作为上书房首辅、康熙帝的亲舅舅,始终以八阿哥胤禩支持者的形象活跃于朝堂。然而,这位看似押错宝的重臣,最终却以“善终”收场...
康熙的儿子们 胤禩 2025-11-19 康熙晚年为鳌拜平反:权臣与忠臣的复杂历史镜像1669年,16岁的康熙帝以“布库戏”为掩护,智擒权倾朝野的辅政大臣鳌拜,这场惊心动魄的权力博弈,被后世视为少年天子巩固皇权的标志性事件。然而,五十年后的康熙五...
康熙的儿子们 鳌拜 2025-11-19 康熙后宫姐妹花:繁华背后的命运沉浮在清朝康熙帝的后宫中,有四对姐妹花的故事格外引人注目。她们身处权力与情感交织的深宫,各自有着不同的命运轨迹,或荣耀一时,或凄凉终老,其结局令人唏嘘不已。赫舍里氏...
康熙的儿子们 2025-11-19 鳌拜权倾朝野:康熙圣旨亦难逃其“二次审批”在清朝初期的政治舞台上,鳌拜无疑是一位极具影响力的人物。他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多年的征战积累,逐渐在朝廷中崭露头角,最终成为权倾一时的权臣,其权力之大,甚至到了...
康熙的儿子们 鳌拜 2025-11-17 权臣末路:康熙对鳌拜的处置与历史回响1669年盛夏,北京紫禁城南书房内,14岁的康熙帝以摔跤少年为掩护,突然发难擒获权倾朝野的辅政大臣鳌拜。这场惊心动魄的权力博弈,不仅改写了清朝政治格局,更在历史...
康熙的儿子们 鳌拜 2025-11-14 舒妃:无子之身,却盛宠不衰的清宫传奇在乾隆皇帝那庞大且后宫佳丽如云的宫廷之中,妃嫔们想要脱颖而出、获得长久的宠爱绝非易事。然而,有这样一位女子,她入宫便直接成为一宫主位,一生未曾诞下子嗣,却始终深...
乾隆后的后面是谁继位 舒妃 2025-11-13 令妃:宠冠六宫却止步皇贵妃的隐秘逻辑在乾隆帝的后宫中,令妃魏佳氏以十年生六子、统摄六宫十载的战绩,成为清朝历史上生育能力最强、执政时间最长的皇贵妃。然而,这位以宫女身份逆袭的传奇女性,至死未获皇后...
乾隆后的后面是谁继位 2025-11-13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为何冲突不断 双方有哪些历史恩怨 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