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军最初是由满族建立八旗军,清朝统治中国的基本武装力量。历史资料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太平天国运动兴起之时,清朝基本上仍沿用康熙皇帝设立的军事制度。在康熙和他的孙子乾隆统治时期,这套军事制度的运作非常有效,清军东征西讨捷报频传,令人赞叹。但到了1850年,它的运作已极为勉强,如同一个原本设计精密的时钟,丢失了主发条和其他重要的零部件。这套军事制度的主要目的是维护大清的统治,防止各省官员互相勾结以对抗朝廷。按照设想,它只服从于皇帝一人的旨意。那么为什么说这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后来成为清军没落的根源呢?
话说清朝在乾隆之后,清军发展开始停滞不前,从未增添或引进任何新式装备,军人缺乏训练,军纪松散,军队士气也尚未凝聚。所以当遇到真正的危机之时——首先是1840年的鸦片战争,然后是1851年太平天国起义,保卫大清江山的则是18支汉人军队和大大小小的满族驻军,但事实证明他们都缺乏战斗力。这样一来,康熙精心设计的制度如今只有一处还能达到当初的设想,那就是各地力量始终无法凝聚起来。康熙做梦也不会想到,面对此起彼伏的内乱,他保卫皇权的设想会以这种方式实现:不但汉人的绿营军队各自为战,丧失了凝聚力,满族八旗军队也是如此,甚或更加糟糕。
当时清朝全国的正规军分为两种不同的军事组织:其一是以各旗的方式组织而成的满族军队,通常称为“八旗军”,这是帝国军事力量的核心;其二是全部由汉人所组成的“绿营”。八旗军队由大清的奠基者努尔哈赤创立。随着清廷入主中原,意识到满人的人数根本无法和汉人相比,为确保其统治地位,决定让满人成为世袭的军人阶层,只服军役,由国家供养,且阻止满人与汉人通婚或有经济方面的竞争。
尽管并非所有满人都要上战场,但所有到了兵役年龄的满族男子都要随时做好应征的准备。这意味着非战时满人就无事可做,这套制度让这个原本剽悍无比的马上民族逐渐失去了所有的锐气。当国家处于危急关头、皇权亦岌岌可危之时,能保卫清朝的却根本不是八旗军的军事力量,而是来自一种早于努尔哈赤两千多年的道德力量,它来自一个截然不同的社会群体——汉人的士大夫阶层。
满人的策略是把军力集中在北京附近地区,另有小规模的驻军分散在全国各地。各省份的驻军人数不多,只驻守在具有战略意义的据点以作警戒之用。八旗军有五分之三的兵力都驻扎在首都所在省份直隶,而其他省份的驻军只有总兵力的五分之一。除了云南和贵州两省以外,其他各省的总督驻地都派兵驻守。广西、湖南、江西和安徽四省没有设满族驻军。值得一提的是,在总督辖区内的满族将军级别高于总督,直接听命于皇帝,但他只能行使军事权,且只限于满族驻军。
汉人军队绿营属于志愿军,分派至全国18个省份,由满汉两族的官员共同领导,其中以汉族官员为主。绿营直接受朝廷兵部的管辖,从某种意义上说本应是政府军,但它实际上成了18个省份各自的军队。各个省份的绿营军由本省财政供给,而且完全独立,与其他省份的军队互不相干。
统率每省绿营军的将军称为“提督”,他的地位与巡抚相当,但如果当地有总督,这个提督就要听从总督的命令。因此朝廷在总督和满族将军之间、巡抚和提督之间达成了分权的目的,以防止高层官员互相勾结,威胁朝廷统治。巡抚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提督,因为是由他负责当地军队的供给。而实际当中,总督和巡抚只对他们各自的护卫有直接控制权,而通常卫队的人数都不会超过5000人。
汉人的军队分散在各地,基本上每个县都有一些。在提督或将军之下是“总兵”一级,级别相当于道员。汉人的军队在实际运作中更像是充当了警察的角色,而非是军事武装力量。这样的军队可以用来对付一些散兵流寇,但要是真遇上暴动,实际上毫无用处。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绿营吃空饷的情况是非常普遍的,而且大多数士兵都是的素质极为低下。当有紧急情况出现的时候,绿营的惯常做法就是匆匆忙忙地招兵买马,所征召的人数甚至超过额定人数。征兵时几乎没有经过筛选,土匪流氓常常被征召入伍。尽管许多地方的驻点设有兵营,但士兵们平时都住在家里,只有特殊情况出现时才回到军中。他们基本没有受过任何训练,装备很差,而且毫无士气可言。
在太平天国运动的早期,朝廷曾经尝试调动汉军,把相当规模的军队集结在一起。每当有士兵奉命背井离乡去参战,他们的前途大多是凶多吉少,他们知道自己肯定要战死沙场,往往痛哭流涕。除了少数守城战,因为有坚城可以仰仗,这些军队表现尚可外,但多数情况下,他们在太平军还没到来之前就已仓皇出逃。实践证明,从不同省份集结军队是不可行的,他们之间无法合作。
更严重的是,官员之间互相猜忌,倘若某人打了胜仗,其他人就对他怀恨在心;倘若某人吃了败仗,其他人则看他笑话,且几乎从不会施以援手。文官和武将历来不和,冲突不断。当太平军横扫江南半壁时,很难再找出一支比绿营更有人心涣散的军队,当然,八旗军的情形更为糟糕。
当太平军到达长江沿岸之时,整个军事局势的无望已昭然若揭。在这样的危急情况下,保卫大清皇朝的责任本应由从前所向披靡的八旗军承担,再由绿营军加以辅助。但此时征兵册上有近百万人的清政府却发现,自己对敌人毫无招架之力。无论是八旗还是绿营,都是在乾隆年间,创下赫赫战功的百战劲旅,其为天子所征服的疆域之广和人口之多,为中国历史上罕见;如今却在区区半个多世纪以后,沦落到完全没有战斗力的境地,令人唏嘘。
就在这样的紧要关头,部分汉族文官挺身而出,以地方团练的名义,组建了一支新的军队,此后基本没有依靠其他已有军事力量的援助,努力挽救了整个王朝。这支新军就是由曾国藩建立的赫赫有名的“湘军”,随后又有一支军队加入拯救大清王朝的行列,就是由李鸿章率领的“淮军”。这两支军队构成了中国近代军队的雏形。
清代康熙至乾隆年间,江南地区温热病肆虐,传统“伤寒论”体系难以应对时疫挑战。在此背景下,一代名医叶天士(1666—1745)以“天医星”之誉崛起,其医学著作不仅...
乾隆后的后面是谁继位 康熙的儿子们 2025-09-10 吴伟业:明末清初的诗坛巨擘与时代见证者在中国文学史上,吴伟业(1609年6月21日—1672年1月23日)是一个跨越朝代的文化符号。他生于明万历三十七年,卒于清康熙十年,一生历经明末动荡、清初易代,...
康熙的儿子们 2025-09-08 钮祜禄氏:康熙帝的第二任皇后与满洲权贵的政治棋局在清朝康熙帝的后宫中,钮祜禄氏占据着特殊的历史地位——她是康熙帝的第二任皇后,也是清朝历史上极具争议性的后宫之主。这位出身显赫的满洲贵女,在政治联姻的浪潮中登上...
康熙的儿子们 2025-09-05 胤祥与兆佳氏:乱世中的深情守望在清朝康熙末年至雍正年间的政治漩涡中,十三阿哥胤祥与嫡福晋兆佳氏的爱情故事,宛如一朵绽放在权力荆棘中的白莲,以温婉坚韧的姿态见证了历史的风云变幻。这段跨越半个世...
康熙的儿子们 雍正如何继位的 2025-09-05 薛生白的医学著作:温病学派的璀璨明珠清代乾隆年间,苏州南园俞家桥畔的扫叶庄内,一位年逾八旬的老者正伏案修订医书。他便是与叶天士齐名的温病大家薛生白(薛雪),其笔下《湿热病篇》的条文,正以“三禁”原...
乾隆后的后面是谁继位 叶天士 2025-09-04 永琪未逝:一场被历史改写的皇位继承猜想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三月初八,26岁的和硕荣亲王永琪病逝于兆祥所。这位被乾隆帝誉为“于诸子中更觉贵重”的五阿哥,其生命戛然而止于权力巅峰的前夜。若将历史时...
乾隆后的后面是谁继位 2025-09-04 清代画家席佩兰:诗画双绝的才女传奇在清代乾隆年间的江南水乡常熟,一位名叫席佩兰的女子以诗画双绝的才情惊艳了文坛。她不仅以画兰闻名,更以诗作成为清代性灵派女诗人的代表人物,与丈夫孙原湘、师长袁枚共...
乾隆后的后面是谁继位 席佩兰 2025-09-03 孝庄是故意坑容妃吗?——从权力博弈与人性弱点中寻找答案在电视剧《康熙王朝》中,容妃的命运堪称一场悲剧:从康熙最宠爱的妃子沦为刷马桶的宫女,最终被马桶砸死。这场悲剧的起点,是孝庄太后临终前的一道懿旨——“不得废太子,...
孝庄文皇后和多尔衮什么关系 康熙的儿子们 2025-09-02 图里琛:从历史真实到文学演绎的官职之辨在清代历史与文学作品的交织中,图里琛(或称图理琛)这一人物形象始终充满争议。电视剧《雍正王朝》将其塑造为康熙、雍正两朝的“御前侍卫领班”,以精明世故的形象贯穿全...
康熙的儿子们 雍正如何继位的 2025-09-01 康乾盛世:封建王朝的回光返照与历史困局“康乾盛世”是中国传统史观对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朝(1662—1795年)的概括性评价,这一时期因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疆域辽阔而被视为清朝统治的巅峰。然而,这...
乾隆后的后面是谁继位 康熙的儿子们 2025-08-29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