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历史上的五帝时代,一般指的是司马迁《史记》中的《五帝本纪》中所记载的五帝。也就是所谓的黄帝到帝舜这一时期。夏朝问题尚未解决,要搞清楚五帝时代的社会,无疑难度是极大的。黄帝到底对应哪一种新石器时代文化,目前尚无定论。所以某两省关于黄帝故里的争夺,目前科学客观的做法应该是搁置争议。等待更多的考古 学 发现。关于黄帝,有一种说法比较流行,就是黄帝源自北方。或者说黄帝本属于游牧民族。如此,则北方的红山文化被学者视为可能的黄帝部族。那么,这种说法是否有道理呢?还得从黄帝自身的历史记载说起。
田昌五先生说:“太昊、少昊和蚩尤属古夷人集团的宗神,考古学文化上的反映是大汶口文化及北辛文化;炎帝是古氐羌之宗神,考古文化上的反映是仰韶文化及大地湾、老官台文化;黄帝是北方古戎狄的宗神,考古学文化不能确指,但已有线索。”
他虽然没有确指,但炎帝如果指向大地湾文化,仰韶文化,则同时代的北方文化就是红山文化。换言之,田昌五先生认为,太昊,少昊,蚩尤,炎帝,黄帝五位大神,都是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部落宗神。
因为仰韶文化和红山文化,根据科学考古发掘显示,基本上都在公元前3000年前后毁灭。仰韶文化比红山文化稍微长寿一点,第三期是西王村文化,延续到了公元前2900年左右。待之而起的是庙底沟二期文化。但这个庙底沟二期文化的内涵,已经跟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不一样了。而庙底沟二期文化,被学术界视为后来中原龙山文化的源头。再往后发展出二里头文化,因此成为了中华古代文明的最主要源头。
为什么黄帝 北来 说不太能够成立呢?因为根据当代学者对草原游牧文化的研究,最早要到西周晚期,才开始形成游牧民族。游牧民族的出现有三个根本原因:第一是土壤已经不适合耕种,也就是肥力耗尽。第二是气候突变,天气不适合粮食类农作物生长,还有最关键的一个原因。
第三,是对马的驯服。没有马,游牧民族就无法放牧,只有驯服了野马,才能借用马的脚力,跟随牛羊群四处流动,形成独特的游牧文化。驯服了马,一部分北方民族就不再耕种,靠畜牧业谋生。从此,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分道扬镳,走上了完全不同的发展之路。所以说,某些人以黄帝为游牧民族的说法,是不成立的。
内蒙古的夏家店遗址,就是典型的从农耕民族向游牧民族转变的范例。相当于五帝时代晚期到夏商时期的夏家店下层文化,是典型的农民。他们的文化一直延续到公元前1500年左右。代之而来的是夏家店上层文化,已经是公元前八世纪到前三世纪了。其文化是典型的游牧民族文化,相比几百年前灭亡的夏家店下层文化,显得原始而落后。
如果说黄帝和红山文化有关联,那么中华民族确实有不止五千年的历史。因为红山文化毁灭也已经五千年了。但这种说法,在黄帝到夏朝建立(也就是五帝时期)之间,有长达近一千年的时间。这段历史仅有五帝,是无论如何也说不过去的。再者,史料记载的黄帝大战蚩尤,黄帝大战炎帝,如果是红山文化南下进入山东地区,甚至进入仰韶文化的腹地豫陕晋交界处的黄河大拐弯,在没有马匹和道路的上古时代,基本上是不可想象的事情。除非黄帝部族真的是游牧民族!
而红山文化先民,也属于定居的农耕民族。安土重迁,是农耕民族的特征。上古时代刀耕火种,就算是炎帝发明了原始农业,可以不再完全靠采集度日,原始农业在没有畜力深耕,没有肥料肥田的情形下,基本上产出的粮食数量是极为有限的。一年不丰收,第二年就会饿死人。所以后来西周的君主总结,没有十年的积蓄,是无法对外征战的。
红山文化的玉器文化非常发达。今人对古人花费那么多时间去磨制这些没有实用功能的玉器非常不解。其实,在红山文化时期,巫文化是极为盛行的。所谓巫文化,就是自然神崇拜和祖先崇拜,也就是后来北方地区流行的所谓萨满教。红山文化玉器,绝大多数都是巫玉。似乎除了玉钺以外,再没有其他兵器。红山文化缺乏兵器,这也是它不能成为黄帝部族的重要理由。
红山文化起源很早,和仰韶文化一样,在公元前3000年前后完全毁灭。根据刘莉,陈星灿教授所著的《中国考古学-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早期青铜时代》一书。第三次全球性的冰后期气候恶化发生在距今约5200年。红山文化的衰落和仰韶文化的衰落,原因应该都是一样的,就是这个始于5200年前的全球性气候恶化。
仰韶文化衰落后,以部落间密集冲突和战争为特征的龙山文化兴起了。龙山文化是一个相当广义的名词。以最先发现于山东龙山而得名。但今天的考古学家们发现,山东龙山文化的兴起较晚。中原龙山文化的兴起比较早。中原龙山文化,则应该是五帝时代,最初的兴起地,则很有可能就是传说中的黄帝部落。
龙山文化的起始时间,一般认为大约是公元前2600-2500年前后。其下限大约是前2000-1900年前后,持续时间长达5-600年。春秋时期就有黄帝三百年的说法广为流行。其余几位 古帝在位时间也很长。据说颛顼在位78年,帝喾在位63年,帝尧 100年,帝舜50年。这种说法早在战国时期就一直存在,说明五帝时期长达5-600年是当时人的共识。
再者,帝尧时代的古城山西陶寺文化遗址的古城,始建于4300年前,恰好和传说中的帝颛顼时期比较吻合,其早期人群和中期人群,明显的不是一族。学术界多把陶寺中期视为帝尧时代。黄帝的部族肯定跟红山文化扯不到关系。
综上所述,五帝之初的黄帝,应该是龙山时代的开创者。从黄帝大战蚩尤,黄帝大战炎帝开始,中国古代社会进入了以部落间频繁战争为特征的龙山时代。目前考古学界需要做的,是找到最初的战争遗迹(包括城墙,武器,战争遗骸,征服者对被征服者聚落的破坏痕迹)等。只有找到这些痕迹,才能破解黄帝部落所在地之谜,也才能找到中华民族文明的源头。
在中国上古神话与历史交织的叙事中,“三皇”始终是中华文明起源的核心符号。然而,作为“五氏之首”、被誉为“华夏第一人文始祖”的有巢氏,其功绩——发明巢居、推动人类...
有巢氏 2025-08-20 娥皇:从帝俊之妻到帝舜之妃的神话迁徙在中国上古神话与历史文献的交织中,娥皇的身份始终笼罩着一层神秘面纱。她既是《山海经》中帝俊的妻子,又是《列女传》中帝舜的正妃,这种看似矛盾的记载,实则折射出上古...
娥皇 帝俊 2025-07-23 皋陶的正确读音:从历史迷雾到权威定音在中国上古神话与历史交织的叙事中,"皋陶"作为司法始祖与"上古四圣"之一,其名字的读音长...
皋陶 2025-07-23 夸父为什么不读四声:从语言规范到文化符号的解码在汉语语音系统中,“夸父”一词的正确读音为kuā fù,其中“夸”读一声(阴平),而非四声。这一读音规范不仅源于现代汉语的语音规则,更与古代神话的文化内涵紧密相...
夸父 2025-07-21 月神常羲与帝俊:上古神话中的日月秩序缔造者在中国古代神话体系中,月神常羲与天帝帝俊的传说犹如交织的星轨,既承载着先民对宇宙秩序的原始认知,又折射出华夏文明对时间法则的深刻探索。这对神祇夫妻以&q...
常羲 帝俊 2025-07-17 世界上有没有精卫鸟?神话与现实的边界解析"精卫鸟"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经典形象,其故事源自《山海经》,千百年来被传颂为坚韧不拔的象征。然而,这一充满诗意的传说是否对应...
精卫 2025-07-04 立花道雪的结局:雷神之怒与武家之魂的终章在日本战国史的璀璨星河中,立花道雪的名字如同一道划破长空的闪电。这位被誉为“雷神”“军神”的九州大名,其生涯终结于天正九年(1585年)的病榻之上,但他的死亡方...
雷神 2025-07-02 三皇五帝时代:神话传说中的母系社会残影与文明转型在中华文明的起源叙事中,“三皇五帝”始终笼罩着神话与史实的双重迷雾。从燧人氏钻木取火到尧舜禅让,这些传说不仅承载着先民对文明开端的想象,更隐含着早期社会形态的密...
燧人氏 2025-06-30 瑶姬:从神话仙子到文化符号的多元身份解构瑶姬,这个在中国神话与文学中若隐若现的名字,承载着跨越千年的文化密码。从巫山云雨的传说源头,到后世文人笔下的意象重构,她的身份始终笼罩着神秘面纱。要解开瑶姬的身...
瑶姬 2025-06-11 常羲与羲和:上古月神与日神的孪生镜像在《山海经》的幽深篇章中,常羲与羲和的名字如日月双璧,共同镶嵌在华夏文明的原始信仰体系中。这对上古神祇虽分掌日月,却在神话母题、职能象征及文化隐喻层面形成精妙互...
羲和 常羲 2025-06-06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