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赵国惨败于秦国,45万大军全数被歼,导致此后再也无力阻挡秦国的攻势。而身为这场战役的指挥官,赵括只留下一个“纸上谈兵”的说法,难道赵括的军事才能真的很不堪吗?其实当时赵国无论换谁来指挥,结果大概率都会失败,很多人不理解赵括兵马也不少,为什么却突围不了呢?这正是一个纸上能解决的问题,但放在实战中就没那么好实现了。而赵括则正好成了这场战事的众矢之的。
据史载,赵括,乃赢姓,出生不详,卒于公元前260年。他是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之子,自幼熟读兵书,有独到见解。
父亲赵奢常带他到军中历练,开阔视野,也增长了不少见识。在父亲成名的"阏于之战"中,赵括亦有出谋划策之功。
在赵国攻打齐国的"麦丘之战"中,赵括献"攻心计",优待齐军俘虏时,还将粮草投放到麦丘城,动摇齐军军心。城内的民众和下层军士见大势已去,即斩杀了齐军主将,主动献城求和。
由此,赵括长于谋略的名声不胫而走。
赵奢去世后,赵括承袭爵位,又得到军中一致支持,认为他是有威望的年轻有为的将才。赵孝成王经一番考察后,即钦封他为马,列入继老将廉颇之后的后起之秀培养。
发生于公元前262年的长平之战,是历史上极其惨烈的战争,为时长达2年之久,秦赵两国均投入了四五十万的精锐力量参战。
该战,源起于韩国被迫将山地要塞上党地区割让给秦国息兵求和,上党郡郡守冯亭不愿降秦,便将上堂献给毗邻的赵国。
赵国几番讨论,最终接手这块山地。然,秦昭襄王哪里咽得下这口气?当即派重兵进攻,意欲抢回这一要塞,为吞并六国奠基。
不甘示弱的赵孝成王当即委派廉颇统率二十万赵军,驻守长平,与秦军对垒于上党地区。
只是,山地战不是赵军强项,其精锐主力乃是飘忽如风的骑兵部队,在险峰环绕的上党地区展不开,难以有效发挥作用。
而秦军已有完备的重装步兵体系,优势明显。老将廉颇只好坚守作战。
双方就这样对持着耗下去,就看谁"耗"得住。这时候就拼的是以后勤力量为主的综合国力了。秦国因拥有关中和巴蜀这两座大粮仓,后勤保障得力,故势气高潮;又使出离间计,说廉颇惧怕秦军,不敢应战,秦军并不畏惧上了岁数的廉颇,只害怕"将二代"赵括。
赵王因粮草跟不上,原本担心长期耗下去,拖也会拖垮。又见赵军士气低落,廉颇在坚守作战中接连失利。急于求成的赵孝成王在忧心忡忡之下,经名将乐毅举荐,于是痛下决心启用年轻彪悍的赵括取代老将廉颇,意在"绝地反击",与秦军"背水一战"。
就这样,赵括临危授命,接替廉颇出战。
带着难以完成的使命,赵括亲率赵王又给予的压箱底的二十万大军,急速到了上党地区,当即改变廉颇固守的战术,转而强调主动进攻,全线出击。
其实,赵括的战略意图也是迫于无奈。毕竟赵孝成王不愿长期拖下去,赵国经受不了"拖"的代价。
说穿了,赵国的综合实力要弱得多。
就在赵孝成王"长痛不如短痛,以其坐而待毙,不如绝对一击"的侥幸心理下,热血的赵括只得亲率四十多万赵军精锐,云集于上党地区的长平,打算一举击杀秦军。
奈何秦昭襄王多诈,悄悄换回了主帅左庶子王龁,启用早已成名的沙场战将白起对阵。
白起统兵出发前,已尽发国内十五岁以上的男子从军,组成生力军兵团,开赴前线,提供给养和辎重。又用奇险之策,派出两支偏师,一支切断赵国的支援路线封锁赵军退路,一支绕道壶关截夺赵军粮道。
赵括倒底年轻,稚嫩了些。还以为秦军统帅是王龁,仍按既定战术出战,一下就陷入了秦军的夹击包围之中。
此时,齐楚燕韩卫等国仍骑墙观望,甚而两面讨好。赵国一时又派不出人马支援,如此悲凉的境遇下,赵括焉有不败?
事实上,"长平之战",赵国无论派谁,即便不换老将廉颇,失败也是注定的。
应肯定的是,赵括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仍不失热血从容应对,在被合围、粮草中断之下,统率赵军身先士卒,保持了46天旺盛的战斗力,始终坚持正面突围,没有丧失军人"宁战死、不受辱"的铮铮气节。
直到秦军射杀赵括后,赵军在失去主帅指挥之下才悲哀地放弃抵抗。没想到的是,投降的四十万赵军,被称为"人屠"的白起当即下令,全部坑杀于长平。
这四十万赵军的惨死,赵括只得全部承担责任。由此,赵括便落了个不会打仗只是"纸上谈兵"的骂名。
事实上,赵括更多的是"背锅",他并没有那么不堪。在《大秦帝国》中,白起就曾如此评价赵括:"假以时日,此人必是秦军大敌。"
公道而言,"长平之战"赵国的失败也是注定的,不过是失败的惨重程度不同罢了。
毕竟,战争拼到最后,拼的是实力,幻想寄托于一个绝世名家的一己之力亦或是某个智计百出的绝代天才来"打造奇迹",显然是南柯一梦。"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任谁也无力回天。
当然,年轻的赵括长于谋划,其军事才能肯定比不上白起、廉颇这些名将,就是与他的父亲赵奢相比,赵括也不能相提并论。但由此全盘否定赵括,认为他只会"纸上谈兵",也有失公允。
是为记。
【作者简介】李大奎,七0后,法学学士,贵州湄潭人,文学爱好者。
樊於期(?—前227年),战国末期秦国将领,其人生轨迹因一场惊天刺杀计划而永远镌刻在历史长河中。他以自刎献首的决绝,成为燕赵慷慨悲歌精神的象征,其故事背后交织着...
樊於期 2025-09-19 孔庙有薛瑄吗?——从祀孔庙的明代第一廉吏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孔庙是祭祀孔子的圣地,也是历代儒家学者精神传承的象征。从祀孔庙的先哲先儒,需经严格遴选,代表着一个时代思想与道德的最高成就。在明代,有这样一位...
孔子 2025-09-19 孙子兵法从未失传:一部兵学圣典的千年传承与全球影响《孙子兵法》作为中国现存最早的军事著作,自春秋末期成书以来,始终以鲜活的生命力活跃于历史舞台。尽管历史上曾出现对作者身份的争议、部分篇章的散佚,以及《孙膑兵法》...
孙膑 2025-09-18 秦穆公寿命考:春秋霸主的生卒之谜与历史争议秦穆公(嬴任好)作为春秋时期秦国第九任国君,其寿命与殉葬制度、政治遗产等问题长期引发学界争议。结合《史记》《诗经》等典籍记载及现代考古研究,本文将围绕秦穆公的寿...
秦穆公 2025-09-18 楚威王:战国时代的明君典范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的烽火燃遍华夏大地,楚国作为南方大国,在楚威王熊商的统治下迎来了最后的强盛期。这位以恢复楚庄王霸业为志业的君主,通过一系列政治、军事与外交举措...
楚庄王 2025-09-17 春申君殒命棘门后:李园的权力幻灭与楚国终局公元前238年,楚国权臣春申君黄歇在棘门遭遇伏击,被李园豢养的死士刺杀身亡,其家族三百余口尽遭屠戮。这场血腥政变标志着战国四公子之一春申君的彻底覆灭,也揭开了李...
黄歇 2025-09-17 齐桓公“尊王攘夷”:权力博弈中的政治智慧与战略布局春秋时期,周王室权威衰微,诸侯割据混战,戎狄势力南侵,华夏文明面临存续危机。在此背景下,齐桓公在管仲辅佐下提出“尊王攘夷”口号,通过“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策略...
齐桓公 管仲 2025-09-16 樊於期:战国末年血色悲歌中的义烈之魂在战国末年的历史长卷中,樊於期是一个被血色浸染的名字。这位秦国叛将的命运轨迹,从咸阳宫阙到燕国边陲,最终定格在咸阳城外的血色黎明。他的故事不仅是个人命运的悲歌,...
樊於期 2025-09-16 孙膑的妻子与后代:历史迷雾中的家族轮廓孙膑,战国时期齐国著名军事家,以“围魏救赵”“马陵道歼庞涓”等经典战役闻名于世。然而,相较于其辉煌的军事成就,他的家庭生活却笼罩在历史迷雾之中。关于孙膑的妻子与...
庞涓 孙膑 2025-09-15 孟尝君屠县:名士光环下的残暴真相战国时期,齐国孟尝君田文以“广纳贤士、礼贤下士”闻名,门下食客最多时达三千余人,与魏国信陵君、赵国平原君、楚国春申君并称“战国四公子”。然而,这位以仁义著称的贵...
孟尝君 田文 2025-09-12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