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李鸿章,很多人都会想到卖国贼这个词,毕竟在中国历史上他算是签订卖国不平等条约最多的人了,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资料小编一起往下看。
但在他签订不平等条约背后有多少心酸和无奈又有谁能知道呢?梁启超对于李鸿章的态度是是: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最后悲李鸿章之遇。

李鸿章何其人
对于李鸿章 ,我们需要辩证地去看待,他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李鸿章自幼就接受优良的教育,他参加科考一路顺风,最后有幸拜在曾国藩门下,得以结识了很多的有识之士,这些事情开阔了他的眼界,对他以后的世界观形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他又回乡组织团练,并受命组建了淮军,跟随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在此期间,他开始办理洋务,建立了北洋水师。
在甲午战争失败后,李鸿章就开启了他签订不平等条约之路,正是因为这些条约,让李鸿章受尽骂名。
而且他一手创建的北洋水师也全军覆灭,十年的洋务运动毁于一旦。但是李鸿章倡导的洋务运动,让中国人看到了外国的科技,大开眼界,知道了技术的重要性。
李鸿章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对传统的纺织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让我们看到了我们的落后,还有轮船招商局等等,都对我国当时工业和商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所以,李鸿章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已经是尽自己的能力想要强大我们中国,但无奈清朝已是衰败不堪,无力挽回。
特别是当时的统治者慈禧只顾自己享乐,根本不顾百姓的安危。而在李鸿章去美国学习之后,他彻底看清了中国跟外国的差距,让他没有信心去跟外国抗衡。
李鸿章究竟看到了什么让他如此失望呢?一次,李鸿章看到的是美国的摩天大楼,他从未想到能把房子建的这么高还如此牢固。
见此,他情不自禁地脱口而出“我看到大楼有20多层这么高,在其它地方,我从没见过这样的建筑物,对于清朝而言,就算能把楼建的这么高也不会牢固”。
这句话我们现代人听了也是倍感心酸,可以看出当时的中国跟西方的差距有多大。那这是因为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慈禧的挥霍无度
我们都知道在历代的皇帝里有不少是生活非常奢侈的,但他们在慈禧面前都是小巫见大巫。
在慈禧统治时期,清朝的国库就像是她自己的钱,可以随意支配。慈禧所花费的钱财是我们想象不到的,奢侈程度也是令人瞠目结舌。
按照清朝的规定,皇太后的尊称每加上一个字,她便可从国库领一万两,慈禧太后到最后给自己加的尊号是长达十六个字的"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祟熙"。
就只靠这个尊称,慈禧就从国库拿走了十六万。慈禧的日常生活极尽奢侈,比如她喜欢喝粥,每天都要有十几种粥,还有各种茶汤、精美点心。
慈禧吃的饭必须是满汉全席,一百多道菜,这么多菜慈禧只挑几道菜尝尝就吃饱了,剩下的就全部倒掉。
慈禧喜欢香味但又不愿用熏香,就在她的宫殿里放几口大缸,里面装满新鲜水果,用果香充满整个宫殿,这些水果只用来闻味,不新鲜了就全部倒掉。
慈禧的衣服有六万多套,鞋袜也要做得特别精致,还只穿一次就不要了,她的珠宝有三千多件,就算洗个澡也要用四十多条毛巾,这是多么的浪费啊。
1894年慈禧过60岁生日,为自己置办首饰,装点宫殿道路及生日的事宜,花费了将近一千万两,用这些钱足够去壮大军队,不至于被外国军队打得一败涂地。
西方的飞速发展与清朝的闭关锁国
在清朝逐渐步入晚期的时候,西方国家却在大踏步前进,在十七世纪中叶,荷兰迅速崛起。

光荷兰东印度公司就有15000多个分公司,贸易额占世界总数的一半,拥有1.5万艘船,比其它国家的总数都多。
后来荷兰渐渐衰落,但欧洲的其他国家又陆续发展起来。先是英国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了用机器代替人工的时代,政治上英国建立了议会制、内阁制,开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
文艺复兴、思想启蒙运动使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国外的人们在各个领域都进步飞快。
法国也受到了英国文化的影响,发布了《人权宣言》,专制制度逐渐被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同一时期的美国也不甘心落后,爆发了美国革命,发表了《独立宣言》,证明了美国独立的国家身份。
加上工业的发展,美国地域辽阔的地理优势,短短的时间美国就经济迅速发展和社会快速进步。
在清朝初期,因为政权还不稳固,统治者怕汉人联合海外势力推翻自己,就开始实行海禁,只留广州一地对外贸易,其他港口城市全部封闭。
在明朝后期西方的很多国家就开始占领我们的领土,为了防止外来势力的来袭,清朝闭关锁国,不与外界联系,希望靠这样来守住自己的领土。
但这种措施并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从后来的那么多不平等条约可以看出,我们国家的领土照样被西方国家给瓜分了。
而不与外界联系,不止蒙蔽了国人的思想,也让统治者盲目自大,清政府只看到了自己的地大物博,以前的经济繁荣和兵力强盛,不知道西方国家的科技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他们不止经济远超我国,军事力量更是日渐壮大,武器先进再不是我们靠人多善战就能战胜的了。清朝政府就如井底之蛙,只看到自己的一方土地,外面的世界如何变化一点都不了解也不想去了解。
正是因为这些原因,清朝晚期我们国家的衰退和西方国家的强盛产生了鲜明的对比。
李鸿章看到西方国家的先进科学技术,彻底明白清朝是无法与他们抗衡的,清朝早晚要面临亡国的境地。
所以自古至今,国家的强大代表了它在世界的地位,要想让别的国家尊重自己,不欺负自己,就一定要变得强大才行,要跟随时代的步伐,不前进就会落后。
北宋建州建阳(今福建南平市建阳区)的青山绿水间,走出了一位集政治家、理学家、教育家于一身的传奇人物——游酢。他以“程门立雪”的尊师佳话闻名于世,更以“所到之处,...
启 2025-11-19 薄皇后被废之谜:无子背后的政治博弈与情感疏离在汉景帝刘启的后宫中,薄皇后作为第一任皇后,最终却落得被废的结局,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被废黜的皇后。这一事件背后,既有复杂的政治因素,也与汉景帝对她的情感态度息...
刘启 启 2025-11-17 孔融让梨:美德典范与时代悲剧的交织人生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璀璨星河中,“孔融让梨”的故事如同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历经千年仍散发着独特的魅力,成为无数人心中道德启蒙的经典范本。然而,这位四岁便以谦让之举闻...
启 2025-11-17 嘉靖帝:权谋漩涡中的孤独帝王与君臣博弈明世宗朱厚熜(1507-1567),以“嘉靖”年号统治明朝45年,是明朝在位时间第二长的皇帝。这位以藩王身份入继大统的帝王,以雷霆手段开启政治生涯,却在权力巅峰...
朱厚熜 启 2025-11-14 武则天:盛世大唐的承启者与革新者在中国历史的星河中,武则天以唯一女皇帝的身份独树一帜。她统治的十五年不仅是唐朝政治格局的转折点,更是连接“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的关键纽带。从政治改革到经济振...
武则天有男宠吗 启 2025-11-13 红墙遗梦:谦妃刘氏的盛世荣宠与身后哀荣公元1727年深秋,紫禁城神武门开启一扇朱漆大门,15岁的汉军旗少女刘氏踏着满地金黄的银杏叶,走向未知的宫廷人生。这位出身包衣佐领之家的江南女子,不会想到自己将...
启 谦妃 2025-11-13 隐公之困:礼让与权谋交织下的春秋悲歌公元前722年,《春秋》开篇记载“元年春王正月”,这位未被正式记录即位的鲁国君主——鲁隐公姬息姑,以摄政之姿开启了一个时代的序幕。他的一生,既是礼让精神的践行者...
启 2025-11-11 铁木真建号称汗后对西夏与金朝的战略博弈:从军事威慑到政治整合1206年,铁木真在斡难河源召开忽里台大会,被推举为“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这一事件标志着蒙古草原从部落联盟向中央集权国家的转型,也开启了铁木真对周边政权的...
成吉思汗打的天下地图 启 2025-11-10 元朝的寿命为何这么短?只因忽必烈犯了一个致命错误!1271年,忽必烈取《易经》“大哉乾元”之意定国号为“大元”,开启了中国历史上首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然而,这个疆域横跨欧亚、军事力量冠绝天下的帝国,仅...
成吉思汗和忽必烈的关系 启 2025-11-10 李世民称帝后,罗艺为何选择铤而走险?公元626年,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中射杀太子李建成,两个月后登基称帝,开启贞观之治。然而,这位以“礼贤下士、宽厚仁德”著称的明君,却在即位次年遭遇了开国功臣罗艺的...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启 2025-11-06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为何冲突不断 双方有哪些历史恩怨 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