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使人明智!鉴以往而知未来! 中国 / 近代 / 民国 / 元朝 / 晋朝 / 周朝 / 商朝 / 夏朝 / 历史解密 / 历史剧 / 上古时期 / 苏联
站点logo

首页 > 夏朝人物 > 启

别名:
夏启,帝启,夏后启,夏王启
国籍:
夏朝
出生:
时间不详
去世:
时间不详
标签:
启(生卒年不详),也称夏启、帝启、夏后启、夏王启,他是禹的儿子,夏朝的第二任君王,前1978年-前1963年在位。其母是涂山氏族的女子。儿子至少有五人,其中有太康及中康。根据《竹书纪年》,帝夏启王在位39年,约78岁驾崩。禹死后,启通过武力征伐伯益,将其击败后继位,成为中国历史上由禅让制变为世袭制的第一人,自此,宣告原始社会结束,开始了奴隶社会,启是传统上被公认的中国第一个帝王。他放弃阳翟,西迁到大夏(今汾浍流域),建都安邑(今山西夏县西)。此后,又通过甘之战,击败强有力的有扈氏,消除了华夏族内的反对势力...

资料

中文名:姒启

别称:夏启、帝启、夏后启、夏王启

国籍:中国(夏朝)

民族:华夏族

职业:夏朝君主

主要成就:建立夏王朝;中国历史上帝位“世袭制”;甘之战

政权:夏朝

父亲:大禹

在位时间:公元前1978年-约公元前1965年

人物生平

身世传说

启的母亲是涂山氏,屈原在其《天问》中曾记载“禹巡治洪水,走遍四方,一次,偶然与涂山氏相遇于台桑,怀孕的涂山氏女生下了启”。

王位之争

在益和启的时代,传统习俗已被新的价值观念取代。禹死后,启立即发动了对法定继承人的攻击,夺取了领袖的职位。关于这场相传禹本来要按照禅让制传位给皋陶,皋陶早亡,就决定传给皋陶子伯益。斗争的经过,有记载说:“益代禹立,拘启禁之,启反起杀益,以承禹祀”;或说“古者禹死,将传天下于益,启之人因相与攻益而立启”。

总之,斗争很激烈,而几经波折,“叛乱”的姒启曾遭益的有力反击,一度处于劣势,甚至被拘禁,终于因有姒禹的经营和培植,夏后氏根基更深、实力更强,在拥护者的支持下,夏后氏及其拥护者联合起来对益发动战争,终于杀益,使启夺得领袖的权位。

甘之战

启夺得领袖职位后,在今河南禹县举行盟会,通报联合体内部各部落和附近酋邦,争取支持者,以确立自己的统治,这就是文献记载中的夏启有钧台之享。但是姒启破坏传统习俗的篡夺行为引起一些部落的不满,尤其是那些实力雄厚,同样觊觎联盟最高权位的部落首领,以有扈氏为代表,公然表示不服从姒启作新的领袖,从而发生了姒启伐有扈氏的甘之战。

启伐有扈氏的甘之战是两强相遇,因而打得十分激烈,但留下的有文字记载的史料不多,主要是姒启的一篇战斗动员令《尚书·甘誓》,全文为:“大战于甘,乃召六卿。王曰:嗟!六事之人,予誓告汝: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罚。左不攻于左,汝不恭命;右不攻于右,汝不恭命;御非其马之正,汝不恭命。用命,赏于祖;不用命,戮于社。”

武观之乱

对财富和权力的追逐,终于打破了氏族制度下自然发生的共同体权力,国家出现了,但对财富和权力的追逐不仅没有结束,而且愈演愈烈。姒启用暴力手段结束“禅让制”后,他的儿子们又发生了争夺继承权的骨肉相残,这就是武观之乱。

在周代文献中,曾将“夏有观、扈”和“虞有三苗”并论,其中的扈是有扈氏,观则为武观,或作五观。还将他与尧子丹朱、舜子商均、汤子太甲、文王之子管蔡相比,说“是五王者皆有元德也,而有奸子……”,可证姒武观是姒启之“奸子”。关于武观之乱的经过留下的记载很少,仅见今本《竹书纪年》中有:“(启)十一年,放王季子武观于西河。十五年,武观以西河叛,彭伯寿师师征西河,武观来归。”

后人评价

启禀承天命,赞继大禹之道,顺利地实现从禅让走向世袭,实在是众望所归,启无疑是历史一个重德修贤的圣明君主。——许风申

自姒启建立夏王朝以后,逐渐抛弃了姒禹的节俭传统,毫无顾忌地“淫溢康乐”,管磬并作,“湛浊于酒、渝食于野”,饮酒无度、游田无度。

籍记载

《竹书纪年·夏纪》

《史记·夏本纪》

家族成员

禹:世称大禹,本名姒文命,夏朝开国君主

长子:太康

次子:元康

三子:伯康

四子:中康,一作“仲康”

五子:武观

点击展开全文

趣事

  • 雍正帝的“阳”面帝王术:以领导力铸就盛世根基 雍正帝的“阳”面帝王术:以领导力铸就盛世根基

    在清朝历史长河中,雍正帝以“康乾盛世”承上启下的关键角色著称。他不仅以铁腕手段整顿吏治、强化皇权,更以独特的“阳”面帝王术——即通过制度创新、人才选拔与民生关怀...

    2025-10-20
  • 永乐十八年:朱棣迁都前夕的尼姑搜捕风暴 永乐十八年:朱棣迁都前夕的尼姑搜捕风暴

    公元1420年,永乐十八年,大明王朝迎来历史转折点——朱棣正式启动迁都北京工程。这座即将成为帝国心脏的北方都城,承载着朱棣巩固统治、震慑北元的战略野心。然而,一...

    2025-10-16
  • 长江天堑与权力博弈:曹丕南征的军事困局与战略误判 长江天堑与权力博弈:曹丕南征的军事困局与战略误判

    公元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开启曹魏政权。为完成曹操未竟的统一大业,他七年内三次亲征东吴、一次北伐蜀汉,却均以失败告终。这场跨越长江的军事博弈,不仅暴露了曹魏水...

    2025-10-16
  • 天启帝朱由校:二十三岁早逝背后的王朝危机与个人悲剧 天启帝朱由校:二十三岁早逝背后的王朝危机与个人悲剧

    1627年9月30日,明熹宗朱由校在乾清宫驾崩,年仅二十三岁。这位被称为“木匠皇帝”的年轻君主,其死亡不仅是个体生命的戛然而止,更成为明末政治动荡的缩影。从意外...

    2025-10-14
  • 忠孝困局中的乱世浮沉:徐庶的抉择与宿命 忠孝困局中的乱世浮沉:徐庶的抉择与宿命

    东汉末年的颍川郡长社县,寒门少年徐福(后改名徐庶)以一柄长剑开启人生。他因替友复仇刺杀豪强,被官府擒获后以土粉涂面、披发逃亡,面对酷刑始终缄口不言姓名。这段死里...

    2025-10-11
  • 崇祯十七年勤政路:明朝覆亡的制度性困局 崇祯十七年勤政路:明朝覆亡的制度性困局

    公元1627年,17岁的朱由检在紫禁城文华殿接过象征皇权的玉玺,面对的是祖父万历年间埋下的财政黑洞、父亲天启年间的阉党乱政,以及关外后金铁骑的步步紧逼。这位以&...

    2025-10-09
  • 西晋兴衰启示录:司马炎的统一遗产为何迅速崩塌? 西晋兴衰启示录:司马炎的统一遗产为何迅速崩塌?

    公元265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西晋,280年灭吴实现全国统一,终结了自东汉末年以来的近百年分裂。然而这个以“太康之治”开启的王朝,仅存续51年便在316年亡于...

    2025-10-09
  • 汉景帝双子星:刘荣与刘德的命运浮沉 汉景帝双子星:刘荣与刘德的命运浮沉

    在汉景帝刘启的十四位皇子中,长子刘荣与次子刘德的人生轨迹堪称最具戏剧性的注脚。他们同为栗姬所生,却因母亲的政治失策与自身选择,走向了截然不同的结局。这场兄弟命运...

    2025-09-30
  • 张裔东吴流亡三年:权力博弈与个人命运的交织 张裔东吴流亡三年:权力博弈与个人命运的交织

    东汉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益州郡首领雍闿的叛乱将时任益州太守的张裔推向了命运的转折点。这位以干练敏捷著称的蜀郡成都人,因被叛军押送至东吴孙权处,开启了长达...

    2025-09-29
  • 从许都到邺城:曹操权力布局的双重转向 从许都到邺城:曹操权力布局的双重转向

    东汉末年,曹操通过“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战略,将汉献帝从洛阳迎至许都,开启了曹魏政权的基础。然而,公元204年攻破冀州后,曹操却将统治中心从许都迁至邺城,仅留汉献...

    2025-09-29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