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使人明智!鉴以往而知未来! 中国 / 近代 / 民国 / 元朝 / 晋朝 / 周朝 / 商朝 / 夏朝 / 历史解密 / 历史剧 / 上古时期 / 苏联
站点logo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 >  历史解密 >  步骘字子山:三国东吴的股肱之臣

步骘字子山:三国东吴的股肱之臣

时间:2025-08-15 16:32:49来源:爱上历史作者:Marshall

在中国波澜壮阔的三国历史长河中,东吴政权涌现出诸多能臣良将,步骘便是其中一位以宽厚仁德与卓越才能著称的股肱之臣。他字子山,临淮郡淮阴县(今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人,其生平事迹不仅载于《三国志》等正史,更在后世文人的笔墨中留下深刻印记。

一、避乱江东:从寒门子弟到孙吴重臣

步骘出生于东汉末年的动荡年代,早年因战乱避难江东。据《三国志》记载,他“少贫孤,避难江东,昼勤四体,夜诵经传”,白天辛勤劳作维持生计,夜晚则挑灯苦读经史典籍。这种“勤学不辍”的精神,为他日后在东吴政坛的崛起奠定了坚实基础。

建安五年(200年),步骘经弘咨推荐进入孙权幕府,初任主记一职,负责文书记录。此后,他凭借出色的行政能力与政治智慧,逐步升迁至海盐县长、车骑将军东曹掾、徐州治中从事等要职。建安十五年(210年),孙权为开拓南疆,任命步骘为交州刺史、立武中郎将。他率军南下,平定交州叛乱,收服士燮家族,将今广东、广西及越南北部纳入东吴版图。此役不仅展现了步骘的军事才能,更巩固了东吴的战略后方,为后来夷陵之战的胜利创造了条件。

二、西陵镇守:十八年安边有术的典范

黄武二年(223年),步骘因功迁任右将军、左护军,改封临湘侯。黄龙元年(229年),孙权称帝后,拜步骘为骠骑将军,并命其都督西陵(今湖北宜昌),接替陆逊镇抚吴蜀边境。西陵地处长江三峡东口,是东吴防御曹魏与蜀汉的咽喉要地。步骘在此镇守十八年,以“宽弘为政”著称:

军民融合:他允许士兵屯田自给,减轻百姓负担,同时修筑城池、训练水军,使西陵成为东吴西部最坚固的军事堡垒。

文化浸润:步骘虽为武将,却“手不释卷,衣饰朴素如儒生”。他常与门生诵读《诗》《书》,以礼治军,深得士卒爱戴。

威慑邻敌:曹魏边境将士对其“敬畏有加”,甚至在步骘去世后,魏军仍因“惧其威信”而不敢侵扰吴境。

《三国志》作者陈寿评价道:“骘博研道艺,靡不贯览……性宽雅沈深,能降志辱身。”这种“文武兼资”的特质,使步骘成为东吴边疆稳定的定海神针。

三、丞相之任:赤乌年间的政治平衡术

赤乌九年(246年),陆逊去世后,步骘接任丞相一职。此时东吴内部已陷入“二宫之争”——太子孙和与鲁王孙霸为争夺储位,导致朝臣分裂为两派。步骘虽与吕岱、全琮等支持鲁王,但他始终以国家利益为重,多次上疏劝谏孙权:

举荐人才:他列出诸葛瑾、陆逊、朱然等十一人,称其“品行才能皆可信赖”,建议孙权广纳贤才以安社稷。

调和矛盾:在《上疏奖劝太子登》中,他引用《尚书》典故,强调“父子君臣之间,当务崇和睦”,试图缓解宫廷紧张局势。

尽管步骘未能彻底平息党争,但他“每读其表,辄失笑”的诙谐性格,以及“喜怒不形于色”的沉稳风范,仍为动荡的朝局注入一丝理性色彩。赤乌十年(247年),步骘病逝于任上,其子步协继承爵位,继续统领父亲旧部。

四、历史回响:从正史到文学的多元形象

步骘的生平事迹在后世引发广泛共鸣:

史家笔墨:陆机在《辨亡论》中将其与诸葛瑾、张承并列为“风雅光国”的东吴名臣;傅玄则称孙权“有陆议、诸葛瑾、步骘以为股肱”,肯定其治国才能。

文学演绎:在《三国演义》中,步骘虽为“主降派”代表,但诸葛亮舌战群儒时,仍以“步子山以苏秦张仪为辩”讽刺其外交立场,侧面反映其辩才与影响力。

文化符号:广州“步骘城”遗址(今番禺城)的传说,以及游戏《三国杀》中“弘德”“定叛”等技能设计,均体现了后世对步骘“仁德安边”形象的记忆与重构。

人物: 分享 上一篇: 古代人如何相亲的?古人相亲上的那些趣事 下一篇: 没有了

最新资讯

推荐新闻
最新人物
最新专题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