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曹丕为何要先攻打称臣的东吴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资料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三国时期是历史上最为大家所津津乐道的一个时代,人们对于那段历史中的人物掌故也都耳熟能详。
现在我们一般将黄巾起义后的历史都归于三国,但实际上“三国割据”要等到孙权称帝,三帝并立才真正开始。
▲三国人物塑像
孙权作为当时三名称帝君主中,年纪最大的一位,为何要在最后称帝?他之前又为何要向曹丕称臣?这对东吴的发展究竟有何意义呢?
一、孙权向曹丕称臣
在曹操去世之后不久,曹丕就要挟汉献帝,将皇位“禅让”给自己,成为了三国时代的第一位皇帝。
汉献帝退位之后,刘备便举起了复兴汉室的大旗,并于不久后即位称帝,与曹丕形成了针锋相对的局面。
▲孙权游戏形象
而此时坐拥江东的孙权却并没有急着称帝,而是在两个老对手之间左右逢迎。
这主要是因为孙权论实力不如北面的曹魏,论称帝的正统性,又不如汉室后裔的刘备,因此孙权并不能贸然称帝。
在魏蜀两国君主纷纷称帝后,孙权在名义上保留汉臣的名分,对魏蜀两边打起太极推手,但实际上孙权还是更加倾向于曹丕一方的。
因为魏国的实力更强,对于东吴的威胁也更大,再加上前不久关羽死于东吴之手,其和蜀国的关系也更加紧张。
在刘备称帝后不久,其便发动大军开始伐吴,孙权知道曹丕也一直对江东虎视眈眈,为了稳定曹丕,孙权决定暂时向曹丕称臣,并接受其给自己的吴王封号。
此后他还多次派使者前往魏都,向曹丕进献了许多奇珍异宝。
曹丕认为孙权是真心归附自己,便没有在刘备伐吴时兴兵南下。
▲曹丕剧照
对于孙权来说投靠曹丕,显然是一个权宜之计,毕竟在赤壁之战结束后,他就和鲁肃商讨过称帝的相关事宜了。
但碍于情势所迫,他不得不向曹丕暂时低头,以便集中力量对付东进的刘备。
在孙权取得夷陵之战的胜利后,东吴的紧张局势得到了缓解,刘备方面短时间内再无大举南下的能力了。
此时按照孙权以往的作风,应该立即修复与刘备集团之间的关系,以求达成联盟抵御魏国的进攻,但孙权却一反常态的继续站在蜀国的对立面。
比如在雍闿发动针对刘禅的叛乱时,孙权就站在雍闿这边,诸葛亮后来派邓芝出使吴国他也拒不接见。
他的这些做法都是为了向曹丕显示自己的“忠诚”,并希望其能够派兵攻蜀。
二、曹丕南征
但曹丕并没有中孙权的圈套,在夷陵之战后蜀国元气大伤,他们在短期内对曹魏不可能形成威胁。
但是蜀地易守难攻,如果曹魏贸然进攻的话,很有可能会陷入持久战之中,让东吴坐收渔翁之利。
▲孙登游戏形象
而且在和孙权的交涉中,曹丕也发现这位“大魏吴王”似乎并不是真心归附。
首先是在夷陵之战后,曹丕曾经要求孙权对蜀国的残兵败将进行追击,但吴军显然就是做做样子,吴国将领甚至还在暗地里和蜀国将领有过交涉,这让曹丕对孙权针对蜀国的强硬态度打了个问号。
其次从孙权表示归附之后,曹丕便要求孙权将世子孙登,送到自己身边作为人质。每次提及此事时,孙权都非常痛快地答应下来。但到临行前他就会找出各种各样的理由,进行推脱,这让曹丕十分失望。
当时曹丕取代汉朝称帝本就存在反对的声音,因此他迫切需要建立功勋来稳定舆论。
于是,他在又一次要求孙权交出质子孙登遭拒后,便举三路大军南征,意欲一举吞并吴国。
不过此时孙权早已在暗中恢复了和蜀国的关系,并在对应方向上布置了精兵强将,抵御魏国的进攻。
曹丕对于此次南征做出的准备并不充分,再加上魏国水军在水战中,并不是东吴的对手,这让曹丕的南进攻势,遭遇了极大的阻力,最终不得不班师回朝。
在此后几年间曹丕又先后发动了两次大规模的南征,但最终都是无功而返。
曹丕在经历了三次失败后,对于东吴的力量有了全新的认知,他也放弃了一举吞并东吴的想法。
孙权则借助几次胜利,成功与曹魏政权“脱钩”,并为东吴的进一步发展取得了空间。
三、“大魏吴王”是黑历史吗?
在曹丕死后,曹魏政局陷入了短期动荡之中,孙权瞅准时机反客为主进行了多次北伐。
在取得石亭之战的胜利后,天下三分鼎立的局势,最终被确定下来,孙权也在不久之后正式称帝,中国自此正式跨入“三国时代”。
孙权称帝前归附于曹魏的经历,令其一直饱受历史爱好者的嘲笑。
不过在笔者看来孙权虽然自称大魏吴王,但是其对于内部和江东父老展现出来的态度,却是足够强硬的,因此当时他的这一举动,并不会动摇其称帝的根基。
▲复原的武昌城楼
东吴的臣子们固然知道孙权的选择是为了稳定局势,防止陷入腹背受敌的窘境。
江东的百姓其实也知道孙权并不甘心俯首为人臣,这从其迁都的决定中,就可以看出端倪。
当时孙权为了兼顾荆州和扬州这两个主要战场,特地将自己的治所迁到了湖北鄂州,并为其取了“武昌”的名字。
这个名字,充分显示出了孙权的战斗决心。
孙权知道东吴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强大的武力基础上,而且他也确实做足了战斗准备。
值得一提的是,东吴的末代君主孙皓,又将治所从武昌迁到了建业,之后不久他就向晋朝投降了,每思至此不免令人唏嘘。
▲孙权帝王像
更关键的是,针对曹丕的三次北伐,让曹魏政权的正统性大打折扣,这也为孙权的称帝提供了先决条件。
因此如果孙权没有经历过“大魏吴王”这段黑历史的话,恐怕其距离登基,还有许多事情要做,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孙权和东吴也算是因祸得福了。
注:
关于孙权称帝前后政治举措的相关内容,参考自《试论孙权抗击曹丕南征》,刊登于《鄂州大学学报》2021年11月刊
在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中,孙权与吕蒙的君臣关系堪称东吴政权稳固的基石。吕蒙从一介武夫成长为独当一面的统帅,孙权则以识人之明与用人之度成就其霸业,二人关系既包含传统...
孙权 吕蒙 2025-09-30 熬死劲敌却难圆统一梦:孙权为何未能终结三国乱世?公元252年,七十一岁的孙权病逝于建业,此时他的主要对手曹操、刘备、诸葛亮均已离世,曹魏三代君主更迭,蜀汉政权也步入暮年。然而,这位坐拥江东五十余年、熬死诸多强...
曹操怎么死的 孙权 2025-09-29 张裔东吴流亡三年:权力博弈与个人命运的交织东汉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益州郡首领雍闿的叛乱将时任益州太守的张裔推向了命运的转折点。这位以干练敏捷著称的蜀郡成都人,因被叛军押送至东吴孙权处,开启了长达...
孙权 启 2025-09-29 孙策传位之谜:为何舍子而立弟?公元200年,江东之主孙策在丹徒山中打猎时遭刺客暗算,重伤不治,年仅二十六岁。临终前,他将象征江东统治权的印绶交予弟弟孙权,而非长子孙绍。这一选择看似违背“父死...
孙权 孙策 2025-09-28 乱世“墙头草”的末路:孟达之死与三国权谋的终极博弈公元228年,魏国新城太守孟达在城头目睹魏军旌旗蔽日时,或许才真正意识到自己陷入了绝境。这位曾先后效忠刘璋、刘备、曹丕的三姓家臣,最终在司马懿的雷霆一击下身首异...
刘备 曹丕 2025-09-26 陆逊:智勇双全的栋梁,为何陨落于权力漩涡?在三国乱世中,东吴名将陆逊以“夷陵之战火烧连营”“石亭之战大破曹休”的辉煌战绩,成为孙权麾下最耀眼的军事家与政治家。他出身江东大族吴郡陆氏,自203年入孙权幕府...
孙权 2025-09-26 才子困局:曹植的悲剧人生与曹丕的复杂态度公元232年冬,陈王曹植在雍丘封地呕血而亡,年仅41岁。这位"才高八斗"的建安文豪,在权力倾轧中从天之骄子沦为政治囚徒,其人...
曹丕 曹植 2025-09-26 借荆州:孙权的战略棋局与利益权衡三国鼎立前夕,荆州作为长江中游的战略要冲,成为曹、孙、刘三方争夺的焦点。赤壁之战后,刘备以“借荆州”为名实际控制南郡、武陵、零陵等地,而孙权虽表面“出借”,实则...
孙权 刘备 2025-09-25 孙权:乱世枭雄的隐秘光芒——从权力继承到历史遮蔽的双重叙事公元229年,武昌城头旌旗招展,孙权在文武百官的朝拜中登基称帝,国号“吴”。这位十五岁临危受命、统御江东五十余年的统治者,用一场盛大的加冕仪式向天下宣告:三国鼎...
孙权 2025-09-25 三国养子风云:刘备、孙权、曹操的权力棋局与人性抉择在三国乱世,收养义子不仅是宗法制度的延续,更是政治博弈的重要手段。刘备、孙权、曹操三位枭雄在权力扩张过程中,均通过收养义子巩固统治根基,但三位义子的命运轨迹却折...
曹操怎么死的 孙权 2025-09-25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