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姬姓,卫国人,卫国国君后裔,今天历史资料小编带来了一篇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卫鞅也称为商鞅,他是战国时政治家,组织领导了著名的“商鞅变法”,卫鞅喜好法家的刑名之学。
战国初见卫国微弱,不足展其才能,乃魏国,为相国公叔的门客,公叔痤很赏他,推荐他为中庶子(掌管诸侯卿大夫庶子的教育管理)每有军国大事必征求他的意见,后来又把他推荐给君王魏,让其接替相位,魏未能任用。
卫鞅听说秦孝公下令招贤,遂西人秦国,通过嬖臣景监的引荐,数次向秦孝公陈述自己的政治主张,秦孝公任他为左庶长,让他主持变法改革,他因政绩突出,后被升为大良造。
秦国强盛后,他乘魏国马陵战败之际出兵攻伐,通其献出河西之地,迁都大梁,他因这次战功而被封商十五邑。前338年,秦孝公死后,他被政敌所诬陷,惠文王赢收其相印,令其归回封胸中有丘壑的大局观。
01
“伯者”与“帝王”之术
商鞅具有多种治国方略,他见秦孝公时,先曾以帝道、王道之方略献陈,孝公均不感兴趣,后以霸道方略进献,正中孝公之意。
商鞅不仅掌握这些治国方案,而且明了这些方案的实施方针,对于争伯称雄的方案,商鞅介绍“伯者”与“帝王”治世是完全不同的,伯者与帝王治理之术是互相违背的,伯者之术必然要违背大多数国民的利益。
能得出此类结论,可见,商鞅在施政前,心中有一套成熟的战略方案及其实施方针,他的政治行为从不是盲目施行,总是服务于一个大的战略目标,是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一种手段。政治战略的确定使他在施政过程中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曲折,迅速达到了强国的目的。
02
提出军事战略思想
军事斗争在战国时被提到了首要的政治地位,商鞅曾向孝公分析秦的军事形势说秦魏必由于一战,两国不能同存。
春秋以来晋国长期称霸,阻塞着秦国的东向通道,战国初期魏国强盛,势逼秦国,曾对秦形成严重威胁,商鞅的分析是以地理状况为出发点、依据历史与现状而对军事形势作出的正确判断。
当时魏军十万精兵方被齐国孙膑击败于马陵,商鞅根据他对军事形势的如上分析,及时制定了秦国用兵争霸的总体战略,他向孝公分析了魏国与齐国交战后魏国国力衰弱的形势特点,认为秦国称霸诸侯的时机一到。
商鞅给秦孝公提供的军事战略包括了用兵的方向、目标、步骤及时机。秦国后来一段时间的军事行为,都受到这一战略思想的指导或影响。
秦国国势有所复苏后,商鞅及时将国都由雍(今陕西凤翔县南)东迁于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秦国政治中心的东移,为后来的东向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条件,也表明了秦国高层决策人志天下的战略雄心。
03
才能出众的谋略家
商鞅在魏国时,常替相国公叔痤筹谋军国大事,虑事无不正确,公叔痤临终前病榻荐卫鞅,建议魏箈对卫鞅不用即杀,青年卫鞅对魏箈的态度和自我处境的分析估计充分显示了他出众的才能。
商鞅在秦国制定的新政与民俗相去甚远,新法出台前,他怕民众不予相信,视为儿戏,于是将一根木头立于城之南门,使人看守,布告市民说谁能把这块木头移到北门就奖赏十金,许多人都来围观,觉得奇怪,不知其真实用意,竟没有人敢来扛走,商鞅一直将赏金增至五十金,众人更感疑惑,有一个人想道:“秦朝的法律一般不会有这么大的赏赐,今天突然有这样的律例,想必是有打算,就算得不到五十斤,也总有些微薄的赏赐,于是大胆出面,将木头扛至北门,许多人跟着观看。
商鞅召来木者,将五十金如数付与。人们将此事互相传说,都觉得左庶长出言必信,出令必行,商鞅遂在第二天颁布了新法。
商鞅初到秦国任职,民众对他陌生,他要颁布新法使民执行,首先需要民众对他有起码的信任,他通过设奖移木当场兑现的方式建立自己在民众中的信誉,把自己有令必行的施政风格从侧面告诉给了民众,从而大大提高了民众对新法的信任度。
04
巧破魏军
商鞅得知魏国新败于齐,遂乘机率兵伐魏,魏国大夫公子印率军迎战,于吴城,吴城是魏将吴起守西河时所筑,非常坚固,难于攻取,商鞅遂决定以计取之。
他当年在魏国时与公子印私交很深,遂写信给公子印说:“我与公子交情深厚,就如同亲手骨肉兄弟一样,不忍心兴兵自相残杀。”此后商鞅提出愿与他相会,乐饮而罢兵。公子印本为讲和而来,见信非常高兴,即约定时间在玉泉山相会。
商鞅假传军令,让秦军前营尽撤,却暗中吩咐他们以射猎为名,四散埋伏。玉泉山时为魏国之地,商鞅至期率少量随从先行到达,公子印见状,亦辞掉兵士来会,商鞅安排名叫鸟获、任鄙的两位秦国勇士为公子印敬酒,乘机拘拿了魏国一行人员,山后伏兵将逃散的魏人全部擒拿,不曾走漏一人。
之后,他让乌获假作公子印坐于车中,任鄙扮作护臣单车随后,又让捉获到的魏人带路,叫开吴城,放两位勇士入内,商鞅亲率大军赶来里应外合,占领了吴城。
在计破吴城的过程中,商鞅首先利用公子印的求和心理,以叙旧为由,诱其赴会,并用撤兵等手段麻痹对方,使其解除武装,他暗做准备,巧获魏军主将及其随行。这可算是一次早先的鸿门宴”。抓获公子印后,他又假扮人物,智取了吴城,轻而易举地夺取了一座坚固的城堡。
商鞅在吴城得手后,率兵长驱直入,直逼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魏国被迫割河西之地以请和。这次用兵充分显示了商鞅的军事才能及其过人的谋略。
嬴驷,即秦惠文王,是战国时期秦国历史上极具争议的君主。他早年车裂商鞅巩固权力,中年任用张仪连横破纵,晚年却陷入精神崩溃、身体衰败的悲惨境地,最终英年早逝。这位曾...
张仪 商鞅 2025-09-03 公孙痤与公叔痤:战国迷雾中的同一政治身影在战国纷争的史料长河中,"公孙痤"与"公叔痤"两个名字如双生花般交替出现,引发后世对二者...
公叔痤 2025-08-27 公叔痤墓址考辨:历史迷雾中的权力终章作为战国初期魏国的重要政治人物,公叔痤的生平事迹在《史记》《战国策》等典籍中均有记载,但其墓葬位置却始终笼罩在历史迷雾中。结合现有史料与考古发现,可从三个维度梳...
公叔痤 2025-08-12 王安石变法的重要支持者:历史浪潮中的关键推手北宋熙宁年间,一场旨在富国强兵、挽救统治危机的改革——王安石变法轰轰烈烈地展开。这场变法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
商鞅 王安石 2025-08-07 商鞅变法:历史天平上的功过评说战国时期,秦国在秦孝公的推动下,由卫国入秦的商鞅主导了一场影响深远的变法运动。这场变法以“废井田、开阡陌,实行县制,奖励耕织和军功,实行连坐之法”为核心,将秦国...
商鞅 秦孝公 2025-07-31 赢驷车裂商鞅:权力博弈下的必然结局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使秦国迅速崛起,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具实力的国家。然而,这场变法的主要推动者商鞅,却在秦孝公死后,被新君赢驷下令车裂,落得个悲惨的结局。赢驷车裂商...
商鞅 秦孝公 2025-07-31 商鞅:功臣与罪人的双重镜像——从历史评价与制度变革看其历史定位商鞅(约公元前390年—前338年)作为战国时期最富争议的改革家,其变法使秦国从边陲弱国跃升为战国霸主,却也因严刑峻法与激进手段被后世斥为“刻薄寡恩”。这种矛盾...
商鞅 2025-07-29 战国七雄:除秦之外,谁执牛耳?战国时代(公元前475—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规模兼并战争与制度变革交织的时期。七雄之中,秦国凭借商鞅变法、地理屏障与持续的人才战略,最终完成统一大...
商鞅 2025-07-29 商鞅变法为什么成功了:多维视角下的历史必然性战国时期,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实现了从边陲弱国到战国霸主的蜕变。这场持续十余年的改革不仅重塑了秦国的政治、经济与社会结构,更奠定了中国两千余年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其...
商鞅 2025-07-28 法家的最高境界:在规则中构建秩序的终极形态法家思想作为中国先秦时期最具实践性的政治哲学,其核心主张“以法治国”深刻影响了中华文明两千余年的制度设计。从商鞅变法到秦始皇统一六国,法家思想始终以“规则至上”...
秦始皇陵 商鞅 2025-07-23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