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高震主的郭子仪为什么能善终?下面历史资料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居高位的人是三重的人:君主和国家的人,名声的仆人,事业的仆人。所以他们是没有自由的,既没有个人的自由,也没有行动的自由,也没有时间的自由。”
有许多人想要往上爬,为官是他们的梦想,但只有真正登上那个高度的人才知道高处不胜寒。
正如培根所说,身居高位的人是没有自由的,他们受制于君主,受制于人民,有时候还会受制于同僚。
这种受制于人的感觉古代的官场上会更加明显。
伴君如伴虎,古代官场上,受到重用甚至有巨大功劳的人时常会被皇帝怀疑,那些功高盖主的人比起碌碌无为的人来说,更容易不得善终。
郭子仪就是一个功高震主的官员,但他却是众多功高震主的人中为数不多的得以善终的人,这是为什么呢?

七朝元老
郭子仪是唐朝军事家,政治家。郭子仪的一生都是在官场上沉浮,从武则天时期到唐德宗时期,他经历了七朝,是朝堂上的“元老”人物。
唐玄宗时期,著名的安史之乱爆发。安史之乱爆发时,郭子仪正在家中守孝。古代官场上,守孝期间是不能任职的,但郭子仪却是被唐玄宗“夺情启用”,这足以见得他有多受重用。
郭子仪受到唐玄宗重用,被封为卫尉卿,同时兼任灵武郡的太守,皇帝命令他带兵平定叛军。
古代兵权是十分重要的,掌握兵权的人除了要有足够的军事能力,还要让皇帝足够信任,因为兵权一旦交到了拥兵自重的人手中,将会对朝堂产生巨大的威胁。唐玄宗命令郭子仪带兵平叛,可见对他的信任。
郭子仪也没有辜负皇帝的信任。安史之乱的平定不是一时半会就完成的,郭子仪以及一些其他武将,耗费了许多年才成功收复两京。
在这期间,他曾经被剥夺兵权,即使兵权被夺,他也一直以大局为重,始终忠于朝廷。安史之乱结束之后,郭子仪等人更加受到重用,尤其是郭子仪,在这场战乱之中,他的军事才能得到了展现,出众的能力让皇帝十分看重。
遭受谗言
树大招风,郭子仪先后受到唐玄宗、唐肃宗的重用,在安史之乱中立下汗马功劳,到一切尘埃落定之时,在位的皇帝已经是唐代宗。郭子仪这个始终被重用的朝臣,终于也引来了其他臣子的不满。
古代官场上,要铲除一个臣子是一件说难不难得事。
古代皇帝大多都是多疑的,他们深知得民心者得天下,那些有巨大功劳得臣子多数都有能力,他们想要重用那些臣子,又怕皇位被觊觎,这种情况下,一些谗言就可能使一个功臣变成“佞臣”。
郭子仪得同僚们也深知这个道理。他们不想看到郭子仪一个人受重用,他受到重用在不知不觉中也许就挡了别的朝臣的路。
与此同时,朝中的新贵们也担心郭子仪会仗着自己老臣的身份压制他们,对他十分忌惮。深知皇帝多疑的朝臣们开始向皇帝进谗言,想要将郭子仪拉下马来。
郭子仪在朝中一直兢兢业业,为唐朝做出了巨大贡献,对皇帝也十分忠心,这样一个有大功劳的人,受到重用是因为自己的功劳,但唯一能被人诟病的地方也是那巨大的功劳。
朝臣们以郭子仪功高震主的理由向代宗皇帝进言,皇帝本就多疑,被说的次数多了,即使知道郭子仪是忠心的也不由自主产生了疑心。于是郭子仪被降职了。
被降职的郭子仪也许会有一些不平,有一些心寒,但他没有怨恨,他想要告诉代宗皇帝自己是忠于君主的,因此他拿出了唐肃宗当年给他的御赐之物。
唐代宗看到那些御赐之物会不会就真的相信郭子仪得到忠心,这没人知道,也许表面上是相信的,毕竟一个皇帝对于自己的皇权看得十分重。后来唐代宗还放弃了原本叫郭子仪率兵东征的打算。
郭子仪被降职,被褫夺兵权,从未问过一句,被召回京也是立刻启程,不会寻找各种理由拖延时间。
他知道皇帝的疑心不容易消除,也不与那些诋毁他的人争辩,皇帝下什么命令,他就执行什么命令,这大概也是他最终得以善终的原因之一。
郭子仪的儿子郭暖娶了唐代宗的女儿升平公主为妻。在古代,公主即使嫁人,其地位也是位于公婆之上的,君臣之分极其严格。
在某次家宴上,郭暖酒醉后就指责升平公主,还放出“郭子仪不屑皇位,否则天下早该易主”这样大逆不道的话,不仅如此,还掌掴了升平公主。
这样的言行在封建帝制是要命的言行,一旦皇帝起疑,认为郭家有谋逆之心,郭家将要面临灭族的风险。
郭子仪抱着忐忑的心情进宫面见皇帝,战战兢兢地负荆请罪,希望皇帝能从轻发落。也许皇帝确实是起了疑心的,但郭子仪的态度让皇帝稍微放心,最后这件事被轻拿轻放。
郭子仪之后还被封为了汾郡王,他知道会有人诋毁他,因此他的王府大门一直大开,谁都可以进出,这样的行为,即使皇帝想要怀疑也无从怀疑。
明哲保身
郭子仪病逝之后,唐德宗追封他为太师,赐谥号忠武,为他修建陵墓,种种一切都表明了他在朝中的地位。他一生在官场沉浮,所作所为无疑是聪明的。
其一,郭子仪从不与那些构陷他的人争论。不管旁人如何构陷他,他始终不曾解释,皇帝下达的命令他也从不会质疑。
也许他深知口头上的忠心远远不及行动上的忠心更让人相信,也许他知道信任是相互的,也许他不屑与那些人争论,无论如何,他这种态度使皇帝对他的疑心消除了不少。
他不告诉皇帝自己是忠臣,全身心信任皇帝,也接受皇帝的一切评判,将自己是否忠心这个问题交给皇帝自己判断坦坦荡荡,皇帝想怀疑也怀疑不起来。
其二,郭子仪从来不会仗着自己的功劳在皇帝面前高傲。儿子说错了话,他立刻负荆请罪,将自己的姿态放低,并不因为自己曾多次立功就将自己的位置摆放得极高,也不因为自己是多朝老臣就嚣张跋扈,这样示弱的态度更是消除了皇帝的疑虑。
其三,郭子仪无论做什么都光明正大的做。他敢坦坦荡荡大开府门,就是在告诉皇帝自己没有秘密,也不会隐瞒皇帝犯下大逆不道的错,哪怕朝臣再诋毁他,也抓不到他的尾巴。
郭子仪明哲保身的方法是聪明的。他种种行为都是内敛的,他从不说自己多么忠心,但所作所为无一不是将自己一颗不二之心放在天下人的面前,这样的效果比跟朝臣们进行无谓的争辩更好。
在郭子仪死后的许多年里,他的功劳都被牢记,唐朝、宋朝、明朝以及清朝,历朝历代追封名将时,他的名字都位列其中,历代君王以及文人、政治家对他的评价也是颇高。
在小说、戏曲以及电视剧中,郭子仪这个形象也经常出现,对后世影响颇深。
为官者,为民,不需要再三表明自己的心意,人们自己会通过一个人的行为判断这个人的心,旁人说的始终比不上自己的感受,郭子仪深喑此道,在众多功高震主的历史人物中,成为为数不多的那个得以善终之人。
唐代中兴名将郭子仪,以“再造王室,勋高一代”的功绩载入史册,其八十五载人生横跨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历经安史之乱、吐蕃入侵、仆固怀恩叛乱等重大危机,始终以...
郭子仪 2025-09-16 白虎星三世轮回:罗成转世背后的隋唐英雄宿命论在隋唐演义的民间叙事中,白虎星转世的故事如同一根贯穿时空的银线,将罗成、薛仁贵、郭子仪三位名将的命运紧密相连。这一传说不仅承载着古代民众对英雄轮回的浪漫想象,更...
郭子仪 2025-09-05 李嗣业与郭子仪:盛唐双璧的军事传奇与历史定位在安史之乱的烽火中,李嗣业与郭子仪两位名将如双子星般闪耀。前者以陌刀阵破敌的勇猛闻名,后者以统筹全局的智略著称。若以军事才能为标尺,二人恰似利刃与权杖的完美互补...
郭子仪 2025-08-19 郭子仪拜寿:忠孝两全与家族兴衰的千年叙事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汾阳王府内张灯结彩,七子八婿身着绯紫官袍,手持象牙笏板,齐聚中堂为郭子仪祝寿。这场盛况被《旧唐书》记载为“笏床重叠”的奇观,后演变为...
郭子仪 2025-08-19 郭子仪八子结局考:盛世功臣家族的兴衰镜像唐代中兴名将郭子仪以“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的智慧,在安史之乱中力挽狂澜,再造大唐。其家族因军功显赫,形成“八子八女皆显贵”的盛况。然而,随着时代...
郭子仪 2025-08-05 郭子仪麾下群星璀璨:盘点中兴唐室的八大名将在安史之乱的烽火中,郭子仪以朔方节度使的身份统领大军,其麾下汇聚了一批能征善战的将领,共同谱写了唐王朝中兴的史诗。这些将星或以奇谋制胜,或以勇武闻名,其事迹至今...
郭子仪 2025-06-03 高仙芝与郭子仪:谁更胜一筹?在中国古代历史上,高仙芝与郭子仪都是备受赞誉的杰出将领,他们各自在唐朝的历史舞台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然而,当我们将这两位将领放在一起比较时,不禁会好奇:高仙芝和...
高仙芝 郭子仪 2025-04-01 郭子仪:人格魅力卓越,连小人都钦佩不已的传奇人物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郭子仪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宽广的胸怀,成为了唐朝时期的一位传奇人物。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将领,更是一位深受后人敬仰的政治家和道...
郭子仪 2025-03-07 历史上被封为“武穆”谥号的人物在中国古代,谥号是对逝去人物一生功绩和品行的盖棺定论,其中“武穆”是一个备受尊崇的武将谥号。一、唐代名将李光弼李光弼,唐朝中期杰出的军事家,与郭子仪齐名,是平定...
郭子仪 李光弼 2025-02-25 唐朝名将郭子仪:功高盖世的中兴之将郭子仪,唐代政治家、军事家,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忠诚无畏的精神和卓越的领导智慧,成为了唐朝历史上不可磨灭的中兴之将。以下是对郭子仪的详细评价:一、出身将门,自幼...
郭子仪 2025-02-21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为何冲突不断 双方有哪些历史恩怨 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