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真情留不住,总是套路得人心。曹操杀杨修,出于一贯的铲除异己。司马懿安然无恙,是因为他的家族采取了跟曹操合作的务实态度。
对于历史上的几个朝代,有人戏言“汉经学,晋清谈,唐乌龟,宋鼻涕,清邋遢”。其它的姑且不谈,“汉经学”倒是恰如其分。
自从汉武帝确立“独尊儒术”的政策以后,汉朝长期奉行以教为先的国策,博士、学官等核心教育岗位被儒家垄断,建立了社会教化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教育制度;更重要的是,虽然在人才选取层面提倡“博开艺能之路,悉延百端之学”,诸子百家理论上仍可入朝为官,但远远无法撼动儒家的主导地位。
因此,西汉两百年中,儒家思想以官方正统身份得到广泛传播;汉光武帝刘秀本就是太学生,建立东汉后自然也延续了尊儒的方针。经过前后四百年的浸润,儒家经学在思想届的地位不可撼动。
在东汉时期,由于造纸、印刷技术适用范围有限,书籍数量较为稀少,加上交通方式的约束,知识的传播效率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高效、快速。相对于以学校的形式发散推广,家族内部的父子相承更具操作性。久而久之,大量经学世家逐渐崭露头角。
同时,由于两汉的人才选拔采用察举、征辟制,征召对象在士大夫圈层中的口碑、人脉显得越发关键。以察举为例,由于没有具体选拔标准,最终逐渐流于“人情化”,要么私人请托、要么是故旧报恩。
知识的垄断、官员选拔渠道的舞弊,结合起来就产生了这样一种特殊政治现象:那些经学望族被誉为名士,他们封侯拜相、累世公卿,门生故吏遍布天下,在政治、思想层面的影响力足以对整个时代产生影响。
特别到了东汉后期,由于外戚、宦官乱政轮番上演,士大夫阶层也被裹挟其中、饱受迫害,两次“党锢之祸”,严重削弱了士族的向心力。黄巾起义爆发后,大部分世家大族选择与军阀合作,他们支持与否,甚至成了左右一方诸侯政治生命的关键因素。
随着汉末的洗牌,本身并非世家大族的曹操占据了中原。曹操之父曹嵩,是宦官曹腾的养子;他先以门荫入仕,官至九卿,后来采取贿赂、捐钱等方式跻身于太尉,位列三公。
这种出身,在世家大族眼里是上不了台面的。而对曹操而言,无论于公于私,都有必要对当时盛行的门第之见予以打压。于是,那些不与自己配合的豪门望族就成了他收拾的对象,而当时最牛的经学世家都有谁?两个“四世三公”的家族:汝南袁氏、弘农杨氏。前者我们比较熟悉,重点提下杨氏。杨家的来头相当传奇。据说其祖上是西汉初年的功臣杨喜,因为在垓下抢到楚霸王的一块尸体被封赤泉侯,从此跻身汉朝权贵阶层。
汉昭帝时期,杨敞拜相封侯;汉光武帝在位期间,杨宝被誉为一代名儒,深得刘秀敬重;到了汉安帝期间,又一位家族才俊杨震崭露头角。
史称杨震年纪轻轻就通晓经传,博览群书,为人淡泊名利、清廉刚直,直到50岁才接受征辟、进入仕途,没多久就官拜三公,历任司徒、太尉之职,升迁之迅捷令人叹为观止。但面对当时黑暗的政治,杨震不畏权势、上书直谏,被深信谗言的皇帝免官。一身正气、不向黑恶势力低头的杨震愤而服毒自尽,让天下人无不钦佩。
杨震虽死,但他的家族却仍旧“累世公卿”:其子杨秉出任太尉;其孙杨赐先后担任司徒、司空;重孙杨彪更牛,历任司空、司徒、太尉、录尚书事。四代人都位居三公之列,这就是与汝南袁氏齐名的弘农杨氏。
参照袁绍、袁术的待遇,对于这样具备广泛影响力的家族,曹操的宗旨很简单:顺我者昌、逆我者亡。而杨彪恰好就是“逆”这一类。东汉末年,帝都沉沦、帝王遭辱,但身居三公的杨彪一直站在刘氏皇室一边。他曾因力阻董卓迁都而被免,也曾试图以命相搏、阻止李傕绑架汉献帝,史称“彪尽节卫主,几不免于害”。
所以我们可以猜测,对于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杨彪会是何种态度。公元196年,汉献帝被“请”到许县,曹操大宴百官,但杨彪心知形势不妙、面露忧虑之色,不久后就被曹操罢免。但曹操并没有就此善罢甘休。后来袁术称帝,曹操以“杨彪与袁术是亲戚,想要勾结袁术废献帝”的莫须有罪名,将其下狱、欲行谋害,在孔融、满宠的据理力争下才作罢。随后的近十年中,杨彪几经宦海沉浮,多次险些遭受曹氏的毒手。眼见无力回天,他干脆装病回家。
对于这种名满海内、处事老道的名士,曹操一时没什么办法,但他有更狠的杀招:釜底抽薪,断绝其未来的希望——杨彪的独子杨修年轻气盛、锋芒外露,被其干脆利落地找茬杀害。
相比较而言,司马懿可谓是“识时务者为俊杰”的典范。河内司马家族虽然袁、杨不可同日而语,但也算是一时望族;司马懿兄弟八人,因字中都有一个“达”字,而且个个人才了得,当时号称“司马八达”。
建安初年,面对曹操的征辟,司马懿也曾试图洁身自好,为此还煞费苦心地躺在床上装病。但这一招只能顶得一时,曹操自命为丞相、彻底掌握大权后,直接赤裸裸地威胁司马懿:如果还和以前一样躺在床上不出仕,那就把你抓起来。
相对于名声,司马懿更惜命,史称他“投杖而应命”,乖乖地当起了曹操的小弟。为了规避未可知的风险,他一方面为曹氏尽心尽力、废寝忘食,另一方面还提前下注、刻意结交曹丕,由此逐渐站稳了脚跟,地位水涨船高。后来,当曹操表露出觊觎大位的念头时,司马懿识相地表达了全力支持,让曹操从此彻底放下了戒心,任其开启了超长待机的权臣之路。
但曹操绝对没有料到,在不久的将来,曾经对自家俯首帖耳的司马懿会革了自己子孙后代的命。其实这并不奇怪,司马懿既然能对汉朝不忠,又怎会对曹魏死心塌地?更讽刺的是,当司马懿篡魏时,那些世家大族果断地抛弃曹氏,像杨彪那种竭力维护旧主的名士几乎不复存在,也许这就是天理昭昭吧。
公元239年1月22日,曹魏王朝第二位皇帝魏明帝曹睿在洛阳病逝,年仅36岁。这位曾指挥曹真、司马懿击退吴蜀联军、平定鲜卑、攻灭公孙渊的雄主,其生命戛然而止的结局...
司马懿 曹真 2025-09-19 长坂坡之战:血色长坂下的将星陨落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湖北当阳长坂坡的黄土被铁蹄踏碎,曹操五千虎豹骑与刘备残军展开了一场关乎存亡的生死对决。这场战役不仅成就了赵云“单骑救主”的千古传...
赵云 曹操怎么死的 2025-09-19 三国杜氏为何嫁给秦宜禄:乱世中的命运抉择与政治棋局在三国纷争的宏大叙事中,杜氏——这位被后世称为“三国第一美人”的女子,其婚姻轨迹始终与权力博弈、人性挣扎紧密交织。她先嫁秦宜禄,后被曹操纳为妾室,甚至引得关羽两...
曹操怎么死的 关羽 2025-09-17 赤壁之战:谋略交织的经典战例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长江赤壁的江面上火光冲天,孙刘联军以五万之众大破曹操二十万大军,这场以弱胜强的战役不仅改写了三国格局,更因其精妙的谋略运用成为军...
曹操怎么死的 2025-09-17 司马懿:乱世权谋的集大成者司马懿(179年—251年9月7日),字仲达,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河南焦作温县)人,汉末三国时期曹魏政治家、权臣、军事家、战略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他的一生跨越...
司马懿 2025-09-16 曹松是谁的儿子:历史迷雾中的家族探寻在浩如烟海的历史长河中,曹松这个名字或许并不如曹操、曹植等曹氏名人般如雷贯耳,但他以独特的文学才华和坎坷的人生经历,在晚唐诗坛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关于曹松的身...
曹操怎么死的 曹植 2025-09-15 关羽为何在华容道放过曹操:忠义、恩义与战略的交织建安十三年(208年)冬,赤壁战火未熄,曹操率残军逃至华容道。当这位曾以“宁教我负天下人”的枭雄,面对关羽横刀立马的阻截时,却因一句“将军别来无恙”触动了对方心...
曹操怎么死的 关羽 2025-09-15 杜畿:乱世中堪比萧何的曹魏能臣在汉末三国群雄逐鹿的动荡岁月里,曹操麾下谋士如云、猛将如雨,而在这璀璨星河中,有一位被曹操赞誉为“堪比萧何”的能臣——杜畿。他以卓越的政治智慧、非凡的治理才能和...
曹操怎么死的 萧何 2025-09-11 司马懿与柏灵筠的子嗣之谜:历史真相与影视演绎的碰撞在三国历史与文学艺术的交织中,司马懿与柏灵筠(史称柏夫人)的情感纠葛常被后世津津乐道。作为司马懿晚年最受宠的妾室,柏灵筠在影视作品中常被塑造成兼具智慧与美貌的传...
司马懿 2025-09-09 荀彧之死:理想与权谋的终极碰撞公元212年,曹操首席谋士荀彧在寿春离世,终年五十岁。这位被曹操誉为“吾之子房”的“王佐之才”,其死因在《三国志》《后汉书》《魏氏春秋》等史籍中呈现出截然不同的...
曹操怎么死的 荀彧 2025-09-09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