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一说起战国七雄,我们都知道指的是齐楚燕赵魏韩秦这七个国家,是战国时期最为强大的七个国家,而且战国的历史基本上都被这七个国家占据,很少有人知道其他那些国家的历史。但衡量战国七雄的标准究竟是什么呢?为什么是这七个国家最终成为后世所说的战国七雄,为何其他还有那么多国家都没有办法列入其中呢?今天就让历史资料网的小编带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战国七雄的实力
秦:秦国因为勤王有功,护送平王到洛阳而被封为诸侯,当时秦穆公任用百里奚图强,秦国称霸西戎,跻身春秋霸主。但是之后秦国因为长期处于国政混乱而陷入低迷。直到战国时期的时候秦孝公变法图强,吞并巴蜀,周显王册封秦君为方伯,正式承认其霸主地位。
齐:齐国是当年周朝封给姜尚的封地,齐国在齐恒公的时候任用管仲为相,九合诸侯、尊王攘夷成为了中原第一个霸主,但是齐国到齐康公的时候田氏伐齐从此齐国就被称为田齐。当时齐威王任用邹忌为相,与魏惠王徐州相王,又命匡章率“五都之兵”、“北地之众”伐燕,五旬克之,一度占领燕国。齐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楚:楚国因事周成王被封子爵,早在春秋的时候就称王是为楚武王。到楚庄王的时候曾问鼎中原,并且打败晋国而称霸。战国时期进入战国,楚悼王任用吴起变法,一时间兵强马壮,初露称雄之势,楚威王的时候吞并吴国,自此楚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燕:燕国周武王灭商以后,封召公与燕,自此成为北方的老牌诸侯国。燕国建国以来很少和中原交往,在燕昭王的时候,燕昭王礼贤下士任用乐毅,邹衍,剧辛等人。经过二十八年励精图治,拜乐毅为上将军率倾国之兵联合赵、楚、韩、魏五国伐齐,连下齐国70余城,杀死齐闵王,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韩:韩国由三家分晋而得来,韩国强盛是因为韩昭候的时候任用申不害变法,当时韩国国立大增,数十年无外侵者。而且韩国的铁矿众多,韩国的弩令各国畏惧,所谓“天下之强弓劲弩皆从韩出”。韩国被魏国、齐国、楚国和秦国包围, 所以完全没有发展的空间,国土也是七雄之中最小的一个。
赵:赵国来源于三家分晋,赵国建国之后因为当时三晋一家,破齐、伐秦、败楚、瓜分中原,天下不敌。直到赵武灵王的时候变法图强,史称“胡服骑射”赵国国力大增,之后吞灭中山国,打败三胡与秦国互相争霸,并且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魏:魏国起源于三家分晋,当时魏文候时期,任用吴起、乐羊为将魏国独步中原。而魏武侯即位的时候同样东伐西讨,南征北战。但魏、赵关系逐步紧张,三晋后院失火。魏武侯、及其子魏惠王皆没有明确的战略目标,却一味穷兵黩武。但是魏国处于四战之地,凭借魏武卒独占中原,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当时越国被楚国灭、巴蜀被秦国灭、中山国被赵国灭、宋国被齐国灭。一些小国都相继在秦国统一的时候被灭,但是其中卫国没有被灭,但是也就成了秦国的傀儡。直到二世的时候就把他废了。

2、为什么只有秦国越打越富有
经历四代乱政,秦国当时的制度应该是落后于列国的,而且秦地处于现在的陕西,应该较山东各国地产贫弱,所以商市消极。而商鞅变法之后秦国焕然一新,主要因为:
(1)军功制,农耕制,解放奴隶制,使得国民特别是新国民参军作战和耕作动力大增。(2)拥有了“法制”由此观念是先秦时期的一大壮举。
(3)统一度量衡,使商市公平,可靠,便捷。由此使秦国奠定了一统天下的根基。(4)正确的人才战略,徕民政策为秦招揽了大批能人贤士
(5)秦国的远交近攻战略,打破了其他各国想联合灭秦的想法,其他各国虽联手打过秦,但没多久就破灭了,因为所有人都各怀鬼胎,便闹出不合。
自此,各国便再也无力抵御秦,除齐国之外,其余五国只得割城让地,贿秦以求和平,但这也只是温水煮青蛙,没多久其余五国便都被秦攻破,最后几十年无战争的齐国不战而降,成就了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秦朝。

3、战国七雄是根据什么条件划分的
战国早期,秦国、燕国实力较弱。比较强大的是晋、齐、楚、越四国。齐国自公元前481年田氏子杀齐简公,专齐政,形成“田氏代齐”的局面。公元前473年吴被越所灭。晋国经过六卿之间的兼并,公元前453年,形成赵、魏、韩“三家分晋”的局面,号称“三晋”。三晋在战国初期最强大,常常联合兵力进攻其他国家。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正式策命三晋为诸侯。楚国在春秋末年被吴国入侵,国力受创,至战国初年开始恢复,在南方称霸。
至战国中期,逐渐形成秦、楚、齐、燕、赵、魏、韩七国争雄的格局。最初,魏国在各大国中实力最强,称霸天下,占领原属秦国的河西地区数十年,但在后来居上的齐、秦夹击下逐渐衰落下去。楚国任用吴起变法,国势颇振,称雄江南,更于前306年乘越国内乱的时候灭掉越国,攻占了长江下游,并设江东为郡,成为六国中疆域最广。赵国与韩国亦攻灭周边小国,并于公元前367年,乘周内乱,把周分裂为西周(以王城为都)和东周(以巩为都)两个小国,逐渐占领周的外围地区。各国中只有燕实力仍较弱。
秦孝公任商鞅推行变法使秦国走入军事强国,东方的齐国也在齐威王经营下日渐强大。而如日中天的魏惠王在公元前344年称王,但在桂陵之战(前353年)和马陵之战(前341年)中两次负于齐国,魏国走入下坡。魏惠王遂被迫在公元前334年,与齐威王“会徐州相王”。在此期间,魏国迁都至大梁,对今山西西南地区的旧都安邑周边重视程度下降,秦国乘机尽并魏国河西之地。前328年,魏国开始“事秦”,割让上郡(今陕西北部地区)予秦国,但秦国很快开始了对黄河以东魏国领土的蚕食。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也自称为王。秦、齐逐渐成为西方与东方两大强国。随后韩、赵、燕、中山和宋也都先后称王。各大国纷纷拉拢别国,出现合纵连横的高潮。合纵连横的实质是秦与齐、楚这两大东西对峙集团的斗争。秦在这一期间基本上居上风,先后制服韩、魏,重创楚国,攻灭巴蜀。齐因未与秦直接交锋,仍保持东方霸主地位。赵亦实力较强,赵武灵王曾实行“胡服骑射”,图灭中山和攻略胡地。

前314年,齐宣王趁燕国内乱入侵燕国,燕王死于混乱中,但齐军军纪败坏,不久后就被迫退兵,燕昭王在国人的拥立下成为新国君。从此齐燕成为世仇,燕昭王励精图治,招贤纳士,希望振兴燕国,洗雪耻辱。昭王在位时期,重用了乐毅、苏秦等贤才,大大增强了燕国国力,并任用秦开为将,大破东胡和箕子朝鲜,将今辽宁大部地区和鸭绿江下游地区纳入燕国版图,箕子朝鲜被迫从辽东迁徙到鸭绿江以南。
楚怀王贪图小利而违背纵约,与齐断交而与秦结盟,被东方五国孤立,在垂沙之战等战役中受到齐国等国的沉重打击。后秦背盟攻楚,并在两国盟会中俘虏楚怀王,至楚顷襄王时,秦军攻陷楚郢都,占领了楚国最初兴起的荆襄地区,楚国自此一蹶不振。齐国经过威王、宣王两代国君的努力,在齐湣王时,国势达到鼎盛,一度与秦国并立为东西二帝,灭亡了占据淮河流域富饶土地的宋国,并且屡屡背弃承诺,侵略、欺凌诸侯,尤其是灭宋后不信守分割宋地的许诺,导致各国对齐国极为不满。燕昭王采用乐毅的策略,任用苏秦在齐国实施反间,组织五国联军向齐国反击,齐湣王被杀,齐几乎亡国,仅存即墨、莒两城未被攻陷。燕昭王死后,燕惠王猜忌乐毅并用缺乏才能的骑劫取而代之,齐国大将田单用火牛阵收复失地,但齐国国力大衰,之后采取亲秦政策,再也没有积极参与战国晚期的国际事务。赵胡服骑射,灭中山,战国后期为三晋中国力最强盛,但后来在长平之战,赵军被秦军打败,四十万赵军被秦军坑杀,赵自此无力抗秦。
战国晚期,各国之间的兼并更加激烈。由于秦国的势力逐渐庞大,秦王统一天下的野心也越来越明显。因此在公元前241年,赵庞煖合赵、楚、魏、燕、韩五国组成了最后一次合纵,以楚国春申君为帅,合兵对付秦国。之后由于秦军洞悉了楚军低下的士气和战斗力,率先进攻楚军,楚军未战先逃,抗秦联军失败,各国也都收回自己的军队。从此,东方六国联盟不复存在。
在战国风云激荡的舞台上,魏冉以宣太后异父弟、秦昭襄王舅舅的双重身份,成为秦国政坛最具争议的权臣。他四度出任秦相,掌军二十余年,既为秦国开疆拓土立下汗马功劳,又因...
秦昭襄王 宣太后 2025-11-12 礼崩乐坏下的悲剧:鲁隐公如何沦为权力游戏的牺牲品公元前712年冬,鲁国第十四代国君鲁隐公在寪氏家中被刺客杀害,这场弑君事件不仅终结了春秋时期第一位摄政者的生命,更撕开了周礼体系下权力争夺的残酷真相。这位被孔子...
孔子 2025-11-11 白起之死:功高震主与权力博弈的悲剧终章战国末年,秦国以铁血之势横扫六合,而“人屠”白起作为秦军最高统帅,以伊阙之战斩首24万、鄢郢之战焚毁楚都、长平之战坑杀40万赵卒的战绩,为秦国统一奠定基石。然而...
白起 2025-11-07 商鞅之死:变法强秦背后的权力博弈与制度惯性公元前338年,咸阳城头飘着初冬的寒意,商鞅被车裂于市,九族尽诛。这位用二十年时间将秦国从西北边陲弱国推向战国霸主之位的改革者,最终倒在了自己亲手铸造的法治利刃...
商鞅 2025-11-07 孔融:从“让梨神童”到争议名士的双重人生四岁让梨的典故,让孔融成为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典范。这个被写入《三字经》的故事,塑造了孔融“谦让守礼”的完美形象。然而,当我们穿透历史滤镜,会发现这位孔子二十世孙...
孔子 2025-11-07 白起的成名之战:伊阙之战与战略转折战国时期,群雄逐鹿,将星璀璨。在秦国东进的征程中,白起以一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伊阙之战,奠定了其“战神”地位。这场战役不仅成为白起军事生涯的起点,更深刻改变...
白起 2025-11-06 齐桓公只是次子,为何能荣登大统?在春秋乱世的风云变幻中,齐桓公吕小白作为齐僖公的次子,本无继承国君之位的天然优势,却最终登上大统,成为春秋五霸之首。这一传奇经历背后,有着诸多复杂且关键的因素。...
齐桓公 2025-11-05 商鞅的三步进阶法:从魏国失意者到秦国变法核心的崛起之路商鞅,这位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以“商鞅变法”将秦国从西陲弱国推上统一六国的轨道。然而,他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在魏国公叔痤府中蛰伏六年未获重用,却在入秦...
商鞅 公叔痤 2025-11-04 孟尝君的功过:从“战国四公子”到历史争议人物作为战国时期齐国宗室、齐威王之孙,孟尝君田文以“广招宾客、食客三千”闻名,位列“战国四公子”之一。然而,他的政治生涯与个人行为却充满争议:既有礼贤下士、化解危机...
孟尝君 田文 2025-11-04 英雄末路:赵国名将廉颇为何客死楚国?战国时期,赵国名将廉颇以“攻城野战之大功”闻名诸侯,却在晚年背井离乡,最终在楚国寿春(今安徽寿县)溘然长逝。这位曾让秦军闻风丧胆的“赵之良将”,为何会流落异国?...
廉颇典故 2025-11-04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为何冲突不断 双方有哪些历史恩怨 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