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姓姬名旦,也称叔旦,大约活动在公元前1100年时期,是周文王姬昌的第四个儿子。由于封地在周(今陕西岐山北),故称周公或周公旦。周公也是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被尊为儒学奠基人。关于周公,历史上有很多传说,而最著名的,应该是周公辅佐周成王的事了。
周朝时期,周武王姬发去世后,他的儿子成王诵尚且年幼,于是周公就作为叔父处理当时的政事。《左传·僖公二十六年》中称,周公曾“股肱周室,夹辅成王”;《史记·周本纪》中也记载,当时因为天下初定,成王年少,“周公……乃摄行政,当国”。可见,周公在当时只是“夹辅”或“摄(代为)行政”,并没有什么篡权之意。
然而另外有一些记载表明,周公在当时的作为并不是这样的。《荀子·儒效》和《淮南子·汜论训》中都说,周公“履天子之籍”。清代的王念孙在其所著的《读书杂志》还解释说:“谓履天子之位也。”《礼记·明堂位》和《韩诗外传》卷三中又称:“周公践天子之位”;等等。
近些年来也有人对此进行了考证,在《尚书·大诰》中记载,“王”称文王为“宁王”,又叫作“宁考”。什么是“考”呢?就是对已故父亲的称呼。周公是周文王的儿子,而周成王已是文王的孙子了,因此称文王为“考”的“王”就只能是周公。
种种记载表面,周公当时应该是身居王位,自称为王的。那么,周公为什么要“践位称王”呢?
根据《尚书·金滕》的记载,周公曾经对太公和召公说:“我之弗辟,我无以告我先王。”周公说的这句话中,“辟”是指王位,“弗辟”也就是不掌握政权的意思。
在武王姬发死后,东方尚未平定,很需要一个新的国君来带领周王朝继续完成大业。但是,当时的周成王还很年幼,不足以担此重任。因此周公在经过慎重考虑后,认为:我如果不即王位,就可能令诸侯叛乱,先王未成之事业将坠,我恐怕死后无言以告我的先王。
在《荀子·儒效》也说,周公“履天子之籍”的原因是“恶天下之倍(背叛)周”。
意思也是说,当时天下初定,局势还十分不稳定,成王年幼,缺乏治国的能力。国家没有英武老练的君主,就不能巩固新生的政权。而且实际上,周武王在弥留之际,也曾有过传位周公的想法。
据记载,周武王曾经称赞周公为“大有知”,认为只有周公“可瘳于兹”,可以稳定周朝初年的政局,因而主张“乃今我兄弟相为后”,兄死由弟来继承王位。
当武王说出自己的这种想法后,周公顿时诚惶诚恐,“泣涕共手”,表示不能接受。可见,周公本来是没有篡位的想法的。
因此《韩非子·难二》中说:“周公旦假为天子七年。”就是说,他后来执政只不过是代行王政,等到成王年长后,再归还王位。正因为这样,“周公服天子之冕,南面而朝群臣,发号施令,常称王命”。
显然,周公“假为天子”,应该完全是为了整个国家的事业着想的。
但是,事情还有另一个方面。《荀子·儒效》中称:“周公屏成王而及武王以属天下。”有人将这句话解释为:屏者,除也,或蔽也;及,继也。意思是说,周公屏除成王以继接武王的天下,“偃然如固有之”,这不是专横篡位是什么呢?
《史记·燕召公世家》中记载当时“召公疑之”,《鲁周公世家》中也曾记载说周公曾向太公、召公等人进行解释。如果周公自己没有篡位的野心,召公、太公也是当时的贤人,为什么会对周公产生怀疑呢?
尤其是后来“管叔、蔡叔疑周公之为不利于成王”,因而发生了动乱。从管叔、蔡叔的一贯表现来看,他们都是忠于周朝的,不可能会轻易发生叛乱。在《逸周书》中的《大匡》、《文政》等篇,便有不少关于管叔、蔡叔“受赐于王”、“开宗循王”的记载。所以现在人认为,他们二人应该算得上是周武王的好助手。
而周公呢?他先是用计将他的哥哥按“兄弟相为后”应该继承王位的管叔调离京都,然后又趁管叔、蔡叔怀疑其动乱之机兴兵东征,把他杀了。
为何还要还位于成王?
从上面的记载中我们可以推测,周公应该的确是自己称王了。那么既然已经篡位称王了,为什么后来还要还政于成王呢?
有学者认为,这是因为召公、太公怀疑周公,管、蔡联合武庚起兵反周,关中地区也随之着乱起来。这种事态的发展完全出乎周公的意料之外,于是他便改弦更张:一方面在平定管、蔡后还政下野;一方面又拉拢召公,与召公平分大权。《史记·燕召公世家》中记载,成王即位后,“自陕以西,召公主之;自陕以东,周公主之”。周公一家除了长子就封诸侯外,次子留守周室,世代共掌王政。由此可见,周公比后代的王莽、袁世凯机灵多了,他见篡位不成,就马上下野让位,而是用另外一种方式取得了大量的权力。
不过,周公到底是为了国家、民族利益光明正大地代理王政,还是真有篡位的野心,耍尽阴谋诡计而未能全逞?要想在纷然杂陈的大量历史记载中找出一个结果来,可能还需要一些时间。
在中国古代历史的长河中,周公旦以其卓越的政治智慧、军事才能和思想贡献,成为西周王朝不可或缺的奠基者,更被后世尊为“元圣”和儒学先驱。这位周文王姬昌的第四子、周武...
周公 姬昌 2025-09-23 太姒:周文王正妃,夏禹后裔的贤德之光在中国古代历史的长河中,太姒的名字或许不如一些帝王将相那般如雷贯耳,但她作为周文王姬昌的正妃、周武王姬发的生母,其贤淑端庄、仁爱明理的形象,却深深镌刻在华夏文明...
姬发 姬昌 2025-09-22 周公与召公:同根同源的辅政双子星在中国古代政治史上,周公与召公犹如双子星座般闪耀,他们不仅是西周初年最重要的政治家,更是共同奠定"成康之治"基业的辅政核心。...
周公 2025-09-18 窦融:东汉风云中的战略家与家族复兴者窦融(前16年—62年),字周公,扶风郡平陵县(今陕西省咸阳市)人,是西汉末年至东汉时期的重要军阀、名臣,位列“云台三十二将”之一。他以卓越的政治智慧与军事才能...
周公 2025-09-17 姬昌与姬匄:跨越六百年的周室血脉与历史分野在中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周文王姬昌与东周敬王姬匄虽相隔六百余年,却因同属姬姓周王室而血脉相连。一位是奠定周朝八百年基业的圣君,一位是见证春秋战国分野的末代天子,...
姬昌 2025-09-16 姬昌:以德立国的文明奠基者作为商周之际的转折性人物,姬昌(前1152—前1056年)以“周文王”的尊号被后世铭记。这位统治岐周五十年的诸侯,不仅以仁德政风重塑了华夏文明的精神内核,更通过...
姬昌 2025-09-12 周文王姬昌的子嗣之谜:历史记载与传说交织的真相周文王姬昌作为西周王朝的奠基者,其家族谱系在后世文献中常被赋予神秘色彩。从《封神演义》中“百子传说”到正史记载的“十子同母”,再到考古发现与学术研究的补充,这位...
姬昌 2025-09-10 伯邑考之名:历史密码与文化密码的双重解读作为周文王姬昌的嫡长子、周武王姬发的同母兄长,伯邑考的名字在商周历史中始终笼罩着神秘面纱。其名"伯邑考"不仅承载着古代贵族的...
姬发 姬昌 2025-08-13 姬昌大儿子为何称“伯邑考”:一场跨越千年的姓名解谜在商周交替的历史长河中,周文王姬昌的长子伯邑考以悲壮的命运成为后世传颂的孝子典范。然而,一个疑问始终萦绕在历史爱好者心头:姬昌与次子姬发皆以“姬”为姓,为何长子...
姬发 姬昌 2025-08-08 周公辅佐的是哪位王?——从历史脉络看周公旦的辅政传奇周公旦,作为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与思想家,其辅政事迹贯穿周武王、周成王两代君主,不仅奠定了周朝八百年的统治根基,更以“元圣”之名成为后世儒家推崇的典范。...
周公 2025-07-23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