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予,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著名弟子,“孔门十哲”之一,“孔门十三贤”之一。今天历史资料小编为大家带来这篇文章,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孔子究竟为什么要辱骂自己的学生宰予,宰予最终的结局又是怎样的呢?
如果我们仔细分析孔子和宰予的对话,我们会发现,宰予其实一次都不该骂。
第一次是关于“孝”的讨论。宰予说,守孝三年时间太长了,如果在这三年时间里,不讲礼仪,礼仪就忘了;不听音乐,音乐就荒废了。宰予在质疑“守孝三年”这种腐朽周礼的同时,提出了一个新观念。他说:“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宰予的意思很明确,谷物的种植收成也就是一年,既然谷物一年一轮回,人生也应该这样。所以,他认为,按照“天人合一”的道理,最好的守孝时间也就是一年。
但是,孔子明显不屑于和宰予讨论,他很不耐烦地问宰予,你只守孝一年,你心安吗?宰予也干脆地回答,心安。孔子讽刺他,你心安你就那样做吧。宰予出去后,孔子把宰予大骂了一顿,骂他对父母不孝。
在这里,宰予是和孔子讨论守孝的时间,可是孔子直接进行人身攻击,把话题引到宰予身上,认为是宰予不孝道,完全背离了学术讨论。
第二次是关于“仁”的讨论。宰予给孔子提出了一个充满“悖论”的问题。他说,如果有一个“仁人”,别人告诉他井里有一个“仁人”,他应该跟着去吗?当然了,宰予这里讨论的,并不是说一个人掉进井里了,另一个人该不该去救。而是因为孔子曾说过,对于“仁”,应该趋之若笃。既然如此,如果那个“仁”在井里,也该趋之若笃吗?趋之若笃,不就是也会跟着掉到井里去吗?
孔子当然明白宰予的话是一个圈套,宰予是设置一个“陷阱”,让他往里跳。于是直接骂道,君子“可欺也,不可罔也”,意思是宰予在“演”他。
第三次是关于“社”的讨论。鲁哀公问孔子,夏商周三代,分别用什么木头当“社”,也就是土地神的神主。宰予我,夏朝用松树,商朝用柏树,周朝用栗子树。用栗子树的目的,是让人战栗。孔子知道这件事后,回答很奇怪,说:“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孔子这里说“既往不咎”,其意思肯定是认为宰予并不是胡说八道,这事是真的。但是他想不出什么来回答,于是就说,以前的事,陈谷子烂芝麻的,还说他干什么!显然,孔子这是实在找不到答案的时候,就用老师的“大喉咙”,强迫宰予不准说。
从上面的三件事可以看出,宰予虽然是个刁钻古怪的学生,不过,他其实也是一个善于思考的学生。而他思考的问题,正是孔子学说中一个致命的弱点。也就是时代已经发展到春秋,奴隶制即将解体的时候,如果还墨守成规,搬用西周初年周礼的那一套,显然是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从孔子三次对宰予的回答就可以看出,孔子其实对这个问题,实际上是无可奈何,回答不上来的。所以他才会显得非常不耐烦,用老师的“大嗓门”来压服宰予。
但是,当宰予白天睡觉(这个睡觉不一定在课堂上。即便在课堂上,也说明宰予对孔子讲的那一套实在不愿意听)的时候,孔子就完全是辱骂了。之前孔子之所以比较收缩,是因为宰予说得确实有道理。但现在完全是宰予没道理了,所以,孔子说了“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这样难听的话。
当然了,孔子毕竟是大宗师。他虽然生气,气魄还是有的,对宰予也有较为中肯的评价。他说:“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子路;文学:子游、子夏。”
这就是著名的“孔门十哲”。在这里,孔子高度评价宰予是个能言会道的人,而且在排位上,还把他排在能言会道的第一位,子贡的前面。也就是说,还是充分肯定了自己这个学生的优点的。和网上那种辱骂学生的老师,显然不是一样的品格。
被孔子反复打压的学生宰予,最终的结局是怎样的呢?
《史记》写了他一个悲惨的结局,说他在齐国临菑做大夫,和田常一起参与作乱,最后被灭族。孔子听到这件事后,感到很羞愧。
不过《韩非子》上说的是“宰予不免于田常”,也就是宰予不能免于田常的政变,但是并没有说他参与了政变。就算是参与了政变,那也是齐国新贵族和旧贵族之间的一场冲突,与宰予代表的新思想和孔子代表的旧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并非简单是造反。而且,唐代史学家司马贞怀疑司马迁把阚止当成了宰予,他们的字是一样的。
宰予被孔子多次臭骂,不过后世对宰予的评价却并不低。王充曾为他打抱不平,说他白天睡觉是“小过”,孔子不能上纲上线,上升成“大恶”,说出“朽木不可雕”这样的话。同时,唐玄宗把他追封为“齐侯”,宋朝则追封为“齐公”,嘉靖则追称为“先贤宰予”。
这样的评价和结局,也是宰予应有的历史地位。
卜商,字子夏,尊称“卜子”或“卜子夏”,是春秋末期晋国温邑(今河南温县黄庄镇卜杨门村)人,作为孔子晚年最杰出的弟子之一,他以“文学”科高才生的身份位列“孔门十哲...
孔子 卜商 2025-09-09 弦歌东周:孔子与苌弘的师道传奇公元前518年的洛阳城,34岁的孔子携弟子南宫敬叔踏入周王室观星台。这位鲁国士人不会想到,此行将遇见改变其音乐思想的关键人物——周敬王内史大夫苌弘。这场跨越地域...
孔子 2025-09-08 孔子与子贡:误解与深意的交织——探析“孔子不喜欢子贡”的真相在《论语》的记载中,子贡作为孔子门下“言语科”的杰出代表,以巧言善辩、悟性极高著称,其名字出现频次甚至超过颜回。然而,史书中却流传着“孔子不喜欢子贡”的说法,这...
颜回 孔子 2025-09-08 颜回姓曹为何称“颜回”:姓氏与名字背后的文化密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姓氏不仅是家族血缘的标识,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春秋末期鲁国思想家颜回,作为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其姓氏“曹”与名字“回”的组合,看似矛盾,...
颜回 孔子 2025-09-08 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安贫乐道的精神丰碑在春秋乱世的风云中,孔子弟子颜回以“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的生存状态,为后世树立了一座超越物质的精神丰碑。这个被《论语·雍也》记载的经典场景,不仅成为儒家安贫...
颜回 孔子 2025-09-04 孔鲤:以血脉为纽带,铸就儒家传承的基石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孔鲤的名字或许并不如其父孔子那般熠熠生辉,但他作为孔子独子、儒家思想传承的关键纽带,其人生价值与历史贡献却不容忽视。他以豁达的胸襟、默默的奉...
孔子 2025-09-01 孔子与微子:血脉相连的千年传承——论孔子是微子的十五世孙在中国历史的浩瀚长河中,孔子与微子,两位相隔数百年的历史人物,却因血脉的纽带紧密相连。孔子,这位被后世尊称为“至圣先师”的伟大思想家,竟是商朝末代君主帝辛(纣王...
孔子 2025-08-29 孔子弑母:一场跨越千年的谣言与真相之辨“孔子弑母”这一骇人听闻的指控,在历史长河中如幽灵般若隐若现,却始终缺乏任何可靠史料支撑。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历史上最受尊崇的圣人之一,孔子的道德形象与这...
孔子 2025-08-29 师旷与孔子:春秋时代的双璧:音乐与哲学的对话在春秋时期的华夏大地上,师旷与孔子如同两颗璀璨的星辰,各自在音乐与哲学的领域中熠熠生辉。尽管他们的职业路径与思想体系存在显著差异,但作为同时代的文化巨匠,他们的...
孔子 2025-08-28 李膺与老子的血脉之谜:历史迷雾中的身份考辨东汉名士李膺因刚直不阿、力抗宦官闻名史册,其“天下模楷”的形象与道家始祖老子形成鲜明对比。然而,一个流传千年的传说却将两人强行关联——孔融十岁时曾以“孔子问礼于...
孔子 2025-08-26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