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谦,字廷益,号节庵,是明朝著名大臣、民族英雄,土木堡之变时,曾领导北京保卫战,拯救大明朝的危机。这样一位民族英雄,最后却含冤遇害,为什么会这样呢?下面历史资料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七月,蒙古瓦剌部在也先的率领下大举进犯,明英宗在权阉王振怂恿下准备亲征。时任兵部左侍郎的于谦极力劝阻,明英宗不听。于谦被留下主持兵部,守卫北京。
随即发生了“土木堡之变”,英宗被俘。朝中一片混乱,人心惶惶。侍讲徐珵(即徐有贞)认为星象有变化,应当迁都南京避难。于谦厉声说:“提议南迁的人应当斩首!京师是天下根本,只要一动便大事去矣。难道不见宋朝南渡的故事吗?”
于谦的抗战主张,得到了一些爱国官员的支持,也得到了受命监国的郕王朱祁钰的肯定。于是于谦升任兵部尚书,全权负责京师防御。也先的瓦剌大军即将到来,朝中没有皇帝,太子又年幼,大臣们就请皇太后立郕王为皇帝,郕王再三推辞。于谦大声说:“我们完全是为国家考虑,不是为个人打算。”郕王这才答应。这年九月,郕王即位,他就是明代宗。被俘的英宗被尊为太上皇。
十月,也先的大军兵临北京城下。于谦临危不乱,组织军民保卫京师。大将石亨建议收兵固守,于谦说:“为什么向敌人示弱,这样他们会更加轻视我们。”于谦调遣诸将在九门外摆开阵势,然后把城门全部关闭,自己亲自督战。
也先见到明军严阵以待,觉得不好对付,就提议和谈,代宗没有答应。也先的部队进攻德胜门,于谦让石亨率领神机营设下埋伏,派兵引诱敌人。瓦剌骑兵逼近后,火药武器一起发射,伏兵也冲出迎击。百姓们也爬上屋顶,呼喊着用砖石投掷敌人。也先的弟弟孛罗,平彰卯那孩被炮打死,敌军于是撤退。五天后,也先见和谈不成,打仗也失败了,知道不可能达到目的,又怕被截断了归路,于是退兵而去。于谦调各将追击,到居庸关才回来。这就是著名的“北京保卫战”。战后论功,朝廷提升于谦为少保、总督军务。于谦说:“四郊多保垒,是卿大夫的耻辱,怎么敢求取赏赐功劳呢!”坚决推辞,但代宗不准许。
英宗被俘一年之后,也先见明朝的边防在于谦的整顿下日益巩固,就想讲和,提出把太上皇送回来。大臣们商议派使者去迎接,代宗不高兴地说:“朕本来不想登大位,当时是被推上来的。”于谦从容地说:“帝位已经定了,不会再有更改,只是从情理上应该赶快把他接回来罢了。”代宗这才派人去把英宗接了回来。
代宗对于谦非常信任,任用大臣时,一定先问于谦。于谦总是实事求是地回答,没有隐瞒,也不怕招人怨恨。于谦的性格很刚强,遇到不高兴的事情,总是拍着胸脯感叹说:“这一腔热血,不知会洒在哪里!”
他看不起那些懦怯无能的大臣、勋贵、皇亲国戚,因此憎恨他的人很多。徐珵(这时改名为有贞)因为提出迁都南京,受到于谦斥责,对于谦恨得咬牙切齿。石亨本来犯了军法被削职,是于谦替他求请,让他总理营兵,但他因为惧怕于谦,所以也不喜欢于谦。在北京保卫战中,石亨的功劳并不比于谦大,却得到世袭侯爵,内心有愧,于是上书推荐于谦的儿子于冕。于谦说:“国家多事的时候,臣子在道义上不应该顾及个人的恩德。而且石亨身为大将,没有听说他举荐一位隐士,提拔一个兵卒,以补益军队国家,而只是推荐了我的儿子,这能得到公众的认可吗?我对于军功,极力杜绝侥幸,绝对不敢用儿子来滥领功劳。”石亨更是又愧又恨。还有太监曹吉祥等人都一向嫉恨于谦。
景泰八年(1457年)代宗病重。石亨和曹吉祥、徐有贞等人迎接太上皇恢复了帝位,史称“夺门之变”。英宗复位后,立即把于谦和大学士王文逮捕入狱。
石亨等人诬陷于谦等人制造不轨言论,又谋划册立襄王,他们唆使科道官上奏。于谦和王文以谋反罪被判处死刑。王文不服,大声争辩,于谦笑着说:“这是石亨他们的意思罢了,分辩有什么用处?”奏疏上呈后,英宗有点犹豫,说:“于谦是有功劳的。”徐有贞说:“不杀于谦,复辟这件事就师出无名。”英宗就答应了。
这年正月二十三日,于谦被押出崇文门外,就在这座曾经拼死保卫的城池前,这位民族英雄,这位已经六十岁的白发老人,被斩首示众了。
在抄家的时候,他们发现于谦“家无余货,萧然仅书籍耳”,只有正屋锁得紧紧的。打开来看,只有代宗赏赐的蟒袍、剑器等物,并无一点金银财宝。
于谦遇害那天,阴云密布,京城百姓无不失声痛哭。史载:“行路嗟叹,天下冤之!”有一个叫朵儿的指挥,本来出自曹吉祥的部下,他带着酒去祭奠于谦,放声痛哭。曹吉祥生气了,毒打了他一顿。第二天,他还是依旧去洒酒祭奠。
都督同知陈逵被于谦的忠义感动,收敛了他的尸体。一年后,于谦的养子于康把他葬在了杭州西湖南面的三台山下。后人把于谦和抗金英雄岳飞并称,明末忠臣张煌言有诗:“日月双悬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
于谦是明代杰出的英雄人物,他的一生,光明磊落,正直不阿,正如他在《石灰吟》里所写的那样: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英雄含冤而逝,但他的英名将永垂千古。
在明代近三百年的历史长河中,于谦以其“忠心义烈”的品格与“力挽狂澜”的功绩,成为后世传颂的民族英雄。他的一生,既是个人道德与才能的完美融合,也是封建士大夫“以天...
于谦 2025-08-14 铁骨丹心照汗青:论明朝名臣于谦的历史地位与精神遗产在明朝近三百年的历史长河中,于谦以“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铮铮誓言,铸就了中华文明史上不可磨灭的精神丰碑。这位集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于一身的民族英...
于谦 2025-07-18 忠魂映西湖:张煌言为何跻身“西湖三杰”之列在杭州西湖畔,岳飞、于谦、张煌言三位民族英雄并称“西湖三杰”,他们的墓祠与西湖的山水相互映衬,成为后人缅怀先贤、传承爱国精神的重要场所。其中,张煌言作为明末清初...
于谦 岳飞 2025-05-20 朱祁镇与于谦:一段帝王悔恨的往事在明朝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位皇帝的名字总是与另一位忠臣紧密相连——他们就是明英宗朱祁镇和名将于谦。然而,这段君臣之间的传奇故事却以一场悲剧收场,留下了无尽的遗...
朱祁镇是个怎样的皇帝 于谦 2025-01-13 朱祁镇杀于谦后的悔意探析在中国明朝的历史长河中,朱祁镇与于谦的恩怨纠葛,尤其是朱祁镇在于谦被杀后是否有过后悔,一直是后世热议的话题。一、朱祁镇杀于谦的背景公元1457年,明代宗景泰帝朱...
朱祁镇是个怎样的皇帝 于谦 2025-01-06 张煌言与西湖三杰:探寻历史深处的英雄足迹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无数英雄豪杰以其非凡的勇气和智慧,书写了波澜壮阔的篇章。其中,张煌言与西湖三杰——岳飞、于谦,以其与杭州西湖的不解之缘和卓越的民族气节,...
于谦 岳飞 2024-12-30 于谦与“两袖清风”的传奇“两袖清风”这一成语,源自明朝大臣于谦的一段佳话,至今仍被用来形容官员清廉无私的高尚品质。本文将探讨“两袖清风”与于谦之间的关系,并分析这一成语背后的历史意义。...
于谦 2024-08-20 徐有贞:全才的辉煌与争议徐有贞是明朝中期的一位杰出人物,他精通天文、地理、兵法和水利,其多才多艺令人赞叹。然而,他的一生也因为涉及陷杀名将于谦的事件而蒙上了争议的阴影。本文旨在探讨徐有...
徐有贞 于谦 2024-08-04 于谦在明英宗“夺门之变”中的角色与能力分析于谦,明朝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在明朝历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尤其是在明英宗时期的“夺门之变”中,他的表现更是引人关注。那么,于谦是否具备平定“夺门之变”的能力...
于谦 2024-06-21 于谦:忧国忘身的明朝大臣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杰出的人物。他们以其智慧和勇气,为历史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其中,于谦就是这样一位杰出的人物。他是明朝的一位大臣,一生忧国忘身,晚年却含冤被...
于谦 2024-05-24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