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使人明智!鉴以往而知未来! 中国 / 近代 / 民国 / 元朝 / 晋朝 / 周朝 / 商朝 / 夏朝 / 历史解密 / 历史剧 / 上古时期 / 苏联
站点logo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 >  历史解密 >  费扬古姓氏考辨:董鄂氏与乌拉那拉氏的历史分野

费扬古姓氏考辨:董鄂氏与乌拉那拉氏的历史分野

时间:2025-09-04 16:14:21来源:爱上历史作者:Marshall

在清代历史人物研究中,"费扬古"这一名字因涉及两位同姓不同族的著名人物而常引发混淆。通过梳理《清史稿》《八旗满洲氏族通谱》等史料,结合人物生平与家族谱系,可清晰还原两位费扬古的身份差异:董鄂·费扬古是康熙朝平定噶尔丹的名将,乌拉那拉·费扬古则是雍正孝敬宪皇后之父。这一区分不仅关乎历史真实,更折射出清代满洲贵族的复杂谱系。

一、董鄂·费扬古:康熙朝的军事支柱

董鄂·费扬古(1645—1701)出身满洲正白旗,其父鄂硕为内大臣,姐姐是顺治帝宠妃董鄂妃。这一家族背景使其自幼受到宫廷重视,顺治十五年(1658)袭父三等伯爵,康熙十三年(1674)随安亲王岳乐平定三藩之乱,因战功擢升领侍卫内大臣兼议政大臣。

其军事生涯的巅峰出现在康熙征讨噶尔丹期间:

战略预判:康熙二十九年(1690),他准确判断噶尔丹"阳为修好,潜蓄窥探"的阴谋,派兵截击其使者,挫败叛军渗透企图。

昭莫多之战:康熙三十五年(1696),作为西路军统帅,他率四万六千余兵马穿越五百里荒漠,在昭莫多(今蒙古乌兰巴托东南)设伏,以"上下夹击、火器齐发"战术全歼噶尔丹主力,斩首二千余级,生擒百余人。此战被康熙誉为"自平定以来,此为最盛"。

战后治理:战后他驻守科图(今内蒙古苏尼特左旗北),多次击退噶尔丹残部,迫使叛军首领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仰药自尽。

康熙四十年(1701),费扬古扈从巡幸索约勒济时突发疾病,康熙遣大臣护送归京,不久病逝,谥号"襄壮",雍正十年(1732)入祀贤良祠。其军事才能与谦逊品格深受康熙赞赏,昭莫多战后他上疏称"徼幸成功,实出意外",康熙批复:"此奏甚合朕意,朕亦谓此乃天佑。"

二、乌拉那拉·费扬古:雍正帝的国丈

乌拉那拉·费扬古(生卒年不详)出身满洲正黄旗,其家族世居乌拉地方(今吉林市),国初归附清廷。他的人生轨迹与董鄂·费扬古截然不同:

家族显赫:其女为雍正帝结发妻子孝敬宪皇后,女婿是雍正帝;其父博瑚察曾任佐领,兄诺穆齐亦为佐领,家族通过联姻巩固地位。

政治角色:虽无显赫战功,但作为外戚,他获封一等公,其子星禅、富昌等均承袭爵位,形成稳定的贵族集团。

历史痕迹:雍正十三年(1735)十月,追封其曾祖透讷巴图鲁、祖父博瑚察、父费扬古俱为一等公,彰显皇室对其家族的重视。

三、姓氏混淆的根源与澄清

两位费扬古的混淆主要源于以下因素:

名字重合:满语"费扬古"意为"小儿子",是满洲贵族常见命名方式,类似汉族的"幼子承祧"。

时代重叠:两人均活跃于康熙朝,且乌拉那拉·费扬古之女于康熙二十年(1681)出生,暗示其成年后仍在政治舞台活跃。

史料简略:《清史稿》未为乌拉那拉·费扬古立传,仅在《后妃传》中提及孝敬宪皇后家世,导致其存在感较低。

关键区分点在于:

旗籍与姓氏:董鄂氏属正白旗,乌拉那拉氏属正黄旗,两族无血缘关系。

历史贡献:董鄂·费扬古以军事成就闻名,乌拉那拉·费扬古以家族联姻巩固地位。

谥号与祠祀:董鄂·费扬古获谥"襄壮"并入祀贤良祠,乌拉那拉氏无此类殊荣。

四、历史启示:名实之间的权力逻辑

两位费扬古的对比,揭示了清代满洲贵族的生存法则:

武力与文治的分野:董鄂氏通过军功获得政治资本,符合清初"以武功定天下"的逻辑;乌拉那拉氏则通过联姻维持地位,反映中后期"以文治守江山"的转变。

姓氏的政治符号意义:董鄂氏作为顺治帝宠妃家族,其兴衰与皇权直接关联;乌拉那拉氏作为传统贵族,通过联姻实现权力代际传递。

历史记忆的选择性:董鄂·费扬古的军事成就被《清实录》详细记载,而乌拉那拉氏的家族史仅散见于《八旗通志》,反映官方叙事对不同类型贵族的侧重。

人物: 分享 上一篇: 古代人如何相亲的?古人相亲上的那些趣事 下一篇: 前燕灭亡:多重因素交织下的历史悲剧

最新资讯

推荐新闻
最新人物
最新专题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