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51岁早逝是因纵欲过度,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公元649年,大唐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李世民在嘱咐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好好辅佐太子之后,溘然长逝。这一年李世民不过51岁,算实岁则只有50岁。
这个年龄对于很多皇帝而言还是壮年,甚至有的皇帝就是在这个年龄才开始创业的,而唐太宗李世民常年征战,身体健壮,又注重锻炼身体,怎么会才五十岁就去世了呢?有人认为他是纵欲过度,有人认为他是吃丹药吃死的,但这些其实都不是本质原因。

从根本上来说,唐太宗李世民之所以这么早去世,是因为身体、精神受到了双重打击。那么,李世民究竟经历了怎样的打击呢?纵欲和丹药对李世民之死究竟有没有影响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李世民的故事。
李世民虽说不是开国皇帝,但做出的功绩却超出了开国皇帝,这让他的名声甚至超过了他的父亲,唐朝真正的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不过,李世民其实原本并非皇位继承人,也不会当皇帝,要了解李世民是怎么当上皇帝的,以及晚年为什么会有那样的心态,就离不开一件事——玄武门之变。
虽然说大唐的第一个皇帝是李渊,但李世民也可以称得上是大唐王朝的创建者之一。他常年替父征战,战功赫赫,自己也曾多次亲自上阵,与许多名将交锋过。唐朝建立后其实没有马上统一天下,是李世民等人在外征战,最终才削平诸侯,一统天下的。这些大家都很熟悉了,这里就不赘述。
但是,尽管李世民立下了那么多功劳,也受到了不少封赏,但有一个阴影始终在他心中挥之不去,让他每每想起就极为烦闷——那就是皇位继承人问题。尽管他立下大功,被封为秦王,但太子却是大哥李建成。

李世民明白,无论自己作出多大的贡献,皇位终究还是大哥李建成的。甚至李世民立下的功劳越大,他可能就越危险,因为“功高震主”,帝王之家无亲情,难保李建成就没有除掉李世民这个威胁极大的弟弟的心思。
这让李世民极为不满,他自认为也是唐朝的开国功臣之一,无论是功劳还是能力都远远超过太子李建成,凭什么最后却是李建成当皇帝,坐收自己的劳动果实?这种不满让李世民开始培植自己的势力,不愿意向大哥李建成妥协。尽管此时李世民的准备可能还不是为了造反,但却已经为造反打下了基础。
而李建成作为太子,自然也有属于自己的势力,身边有一群人为他出谋划策,并且理论上讲李建成的东宫团队其实应该比李世民的团队更优秀,可惜他最终没有利用好。
李建成面对李世民培植势力的举动,自然也没有坐以待毙。在培养亲信的同时,他拉拢了三弟李元吉,共同对付李世民。然而最后还是棋差一着,李建成没有想到李世民这个弟弟竟然如此果决,如此大胆,最终和李元吉在玄武门之变中双双被杀。
随后,李世民迅速掌控了唐朝的实际权力,逼迫父亲李渊立他为太子,之后又逼迫李渊让位给他。李渊从此成为太上皇,退入深宫之中。而李世民则登上了权力的巅峰,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皇帝,开启了自己的宏图霸业。
但是,尽管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中取得了胜利,但这一事件也给他的内心留下了深深的阴影,让他经常觉得心虚。这一点其实从对玄武门之变的记载中就可以看出来。
据记载,玄武门之变发生时,唐高祖李渊正在皇宫里的湖上划船。李世民让尉迟恭入宫担任警卫,“保护”李渊。李渊十分震惊,问他外面发生了什么事,到这里来做什么。尉迟恭就回答说:“太子和齐王作乱,秦王起兵诛杀了他们,因为担心陛下的安全,就派我来保护陛下。”

李渊就对大臣们说:“没想到竟然有这样的事情啊,大家认为应该怎么办呢?”
萧瑀和陈叔达两人就说:“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两人当初本来就没有起兵参与起义,也没有参与陛下您平定天下的大业,还缺乏谋略。偏偏是这么两人,还嫉妒秦王,总是策划阴谋想要除掉秦王。现在秦王识破了他们的阴谋,已经把他们杀掉了。秦王可以说是功勋卓著,天下归心啊!陛下您如果将他立为太子,把国家大事都交给他,就不会再有这样的事情发生了。”
李渊还很高兴的样子,说:“好!我早就想这么做了啊,那就立秦王为太子吧。”
当时李建成和李元吉虽然被杀,但政变其实还没有完全结束。李建成和李元吉之所以被杀很大程度上大原因是因为轻敌冒进,缺乏防备,他们的势力实际上是要强于李世民的。于是这两人所属的军队在他们被杀后开始与李世民的军队交战,结果在尉迟恭的“请求”下,李渊就亲自写了敕令,让大家都服从秦王的命令。于是战斗很快结束,玄武门之变最终以李世民的胜利而告终,他也在实际上掌控了权力。

但这个记载明显很诡异,李渊作为皇帝,出行的时候身边自然有护卫,还用得着李世民再派人来护卫?与其说是护卫,还不如说是威胁。李渊在得知两个儿子被杀的消息后居然没有一点哀伤的情感,反而还问大臣们该怎么办。
而这些大臣也很明显是在胡说八道,齐王李元吉暂且不论,太子李建成也是在隋末唐初的战争中立下大功的,曾率一支缺乏训练的义军九天平定西河,又在关中之战中屡出奇谋,这些在当时就是很有名的,怎么就成了“没有参与”呢?这些大臣不但只字不提,还将李世民吹上了天。而且这个逻辑也很奇怪,李世民杀了太子,就应该立他为太子。那将来如果有人杀了李世民,那是不是可以把这人也立为太子呢?
而李渊的反应则更是奇怪,不但毫无怀疑,还说自己早就想这么做了,这实在是前后矛盾。既然他早就想这么做了,那当初为什么还立李建成为太子呢?实际上,李渊面对的很可能是一场逼宫政变,并且在意识到在李建成和李元吉被杀后,自己已经不太可能,也没有必要击败李世民了,最终只得将政权交给他。
从这些诡异的记载也可以看出来,李世民很明显是对史书进行了篡改,就算不是他直接指示篡改的,也是他手下的大臣篡改的。而从另一件事上更可以看出李世民有多么心虚——李元吉的五个儿子全部在玄武门之变后被李世民所杀,理由是他们参与了叛乱。而李建成的六个儿子,除了长子李承宗早在玄武门之变前就已经去世之外,剩下五个儿子也全部是在玄武门之变后被杀。

要知道,玄武门之变时李建成不过三十多岁,李元吉不过二十多岁,他们的儿子在当时大多是幼儿,有的甚至只是刚刚出生的婴儿,怎么可能参与叛乱?李世民却将他们全部杀死,可谓斩草除根,可见他对李建成和李元吉二人惧怕到了什么程度,即便他们已经死了,也担心他们的儿子会报复,就连婴儿也不放过。非但如此,他还将这些幼儿的名字从宗室的名册上除去,自以为这样大家就不会知道他杀害他们的事情了,但很明显他没能如愿。
虽然由于李世民后来的贡献,大多数历史学家还是对玄武门之变持赞成态度的,但对于李世民本人而言,这一事件却始终是他过不去的坎。尽管他逼迫父亲承认现状,又修改了史书,铲除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儿子。但他自己也很清楚,自己终究是杀兄戮侄,又逼父退位了,这一事实是他无论怎么粉饰都无法改变的。他可以修改史书,却无法改变历史,他是聪明人,知道无论自己怎么修改,人们也终将知道这一事实。
因此,李世民可谓是倾尽全力想要当一个好皇帝,因为他知道,如果自己不能成为一个好皇帝,那恐怕就要作为一个弑亲的罪人被永远钉在耻辱柱上了。之后就是著名的“贞观之治”了,不可否认的是,李世民尽管也有很残忍的一面,但他确实是个好皇帝,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创造了一个河清海晏的盛世。而“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句话,虽然不是李世民原创,但也绝不是一般的皇帝能够说出来的。李世民的功绩还远远不止于此,但篇幅所限,这里就不赘述了。

但是,尽管李世民有这么多功绩,他终究还是无法忘却玄武门之变,这一事件成为了他一生的阴影。据说他害怕李建成和李元吉二人以及他们儿子的冤魂来索命,便派猛将尉迟恭与秦琼在门前守卫,震慑鬼魂。但后来由于二人年老体衰,难以胜任门卫职务,李世民只好让人画了他们的画像挂在门前作为代替,这就是“门神”的传说之一。
而玄武门之变这一巨大阴影,也是导致李世民后来精神受到重创的重要原因之一。李世民自己是杀兄戮侄上位的,因此更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和睦相处,不要再重复自己的悲剧。但很明显李世民的子孙们继承了他的“优秀传统”,李世民的希望落空了。
李世民原定的太子是李承乾,他也是李世民的嫡长子。作为正统性如此高的继承人,李承乾的太子地位本来应该是无可动摇的。但李承乾却有“足疾”,腿脚不好,行动不方便。这就让李世民很不满意,自己一生征战无数,儿子怎么能是个马都上不了的跛子呢?不过即便如此,李世民为了继承能够稳固,不再发生玄武门之变那样的事情,还是立他为太子,对他细心呵护,希望皇位能够稳定传承下去。
然而李承乾却实在不争气,也可能是因为他腿脚不便的关系,导致他经常被人议论嘲笑,因此极其敏感。在得知魏王李泰想要争夺太子之位后,李承乾十分愤怒,想要暗杀李泰,最终却阴谋败露。唐太宗依然保留了他的太子之位,没有重罚他,然而这却使得他更加狂妄,甚至联合汉王李元昌等人想要发动政变夺权,走李世民的老路。
但长于深宫之中的李承乾哪里是李世民的对手,政变很快就被平息。尽管他犯的是谋反大罪,但李世民不想再杀自己的亲人了,最终还是宽恕了他,只是将他贬为庶民。不过李承乾虽然不争气,但他却有个争气的孙子——李适之,这是后话了。
而唐太宗这边,在太子政变事件后,他身心俱疲,但儿子们的事情还是让他不省心。之前齐王李佑就已经因为谋反被贬为庶民,这边魏王李泰又想着夺权,甚至还说出了极为可怕的话语:“父皇您如果传位给我,我就向您保证会把皇位传给弟弟李治,我可以为此把我的儿子们都杀光!”如此恐怖的言论让李世民根本不敢传位给他了,最终还是将太子之位给了虽然有些懦弱,但却一直温和有礼,待人友善的李治。

除了精神上的打击,身体上的疾病也长期折磨着李世民。李家有着“风疾”这个遗传病,发作之时极为痛苦,有人甚至会主动要求他人打昏自己,以暂时缓解疼痛。这一疾病在古代基本无药可医,只能静养以减缓病情。但是以李世民的权力欲,他怎么可能能够安心去静养?由于日夜操劳政务,李世民的风疾不但没有缓解,反而更严重了。
祸不单行,之后李世民又在亲征高句丽时受了伤。顽疾和伤痛交加之下,李世民无比痛苦,又怎么都治不好,绝望之际只能求助于丹药。然而丹药也根本不靠谱,并成为了压倒李世民身体的最后一根稻草,但李世民本来就是因为正常医治无效才不得不依靠丹药的。换言之,李世民去世的主要原因是玄武门之变的阴影挥之不去,几个儿子谋反的打击,遗传的风疾,以及亲征高句丽时落下的伤病,丹药和纵欲的影响虽然有,但并非本质原因。
作为唐太宗李世民麾下的核心将领,侯君集的一生堪称传奇。他既以“灭两国”的战功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又因谋反罪被处决,成为唐朝历史上最具争议的将领之一。其军事才能...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2025-11-10 贞观末局的权谋博弈:李世民为何放武则天一条生路?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五月,长安城翠微宫内,51岁的唐太宗李世民奄奄一息。面对26岁的才人武则天,这位以玄武门之变登上皇位的铁血帝王,最终选择放她一条生路。这...
武则天有男宠吗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2025-11-10 史笔遮掩下的真相:李世民真实死因考辨贞观二十三年五月二十六日深夜,长安城翠微宫含风殿内,五十二岁的唐太宗李世民在剧烈喘息中溘然长逝。这位开创贞观盛世的千古一帝,其死因在《旧唐书》《新唐书》等正史中...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2025-11-07 玄武门之变:李渊为何未能阻拦李世民弑兄戮弟?公元626年7月2日,长安城太极宫北门玄武门下,秦王李世民率部伏击太子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亲手射杀兄长,随后逼迫父亲李渊退位。这场震惊天下的政变背后,李渊的被动...
李渊怎么当皇上的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2025-11-07 李世民称帝后,罗艺为何选择铤而走险?公元626年,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中射杀太子李建成,两个月后登基称帝,开启贞观之治。然而,这位以“礼贤下士、宽厚仁德”著称的明君,却在即位次年遭遇了开国功臣罗艺的...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启 2025-11-06 李建成登基后的权力抉择:一场无法避免的兄弟相残在唐朝初年的权力棋局中,太子李建成与秦王李世民的兄弟之争堪称最残酷的政治博弈。若李建成成功登基,他是否会对功高震主的李世民痛下杀手?历史留下的蛛丝马迹与权力逻辑...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李建成 2025-11-04 朱棣与李世民:同为得位不正,口碑缘何天差地别?在中国古代帝王谱系中,唐太宗李世民与明成祖朱棣常被并称“双璧”——二者均以武力夺取皇位,却因治国理念、历史语境与文化记忆的差异,在后世评价中走向截然相反的极端。...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2025-11-03 权力棋局中的生死博弈:李世民与朱棣造反逻辑的深层解构在中国历史上,藩王造反的案例并不鲜见,但唐太宗李世民与明成祖朱棣的两次权力更迭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历史图景。前者以"玄武门之变&quot...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2025-10-30 玄武门惊变:李世民如何以非嫡长子之身登顶皇权公元626年7月2日,长安城玄武门下,李世民亲手射杀胞兄李建成,部将尉迟敬德斩杀李元吉。这场被称为“玄武门之变”的政变,不仅改写了唐朝历史走向,更颠覆了传统嫡长...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李建成 2025-10-30 功高震主与制度桎梏:李渊对李世民复杂态度的深层剖析在隋末乱世中,李渊父子以雷霆之势终结了三百余年的分裂,但唐朝开国史却因玄武门之变的血腥而蒙上阴影。李世民以"天策上将"之姿横...
李渊怎么当皇上的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2025-10-30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为何冲突不断 双方有哪些历史恩怨 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