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谓胜者为王,败者寇。在君王拥有绝对权威的古代,争权夺利是很正常的事情,那么同样都是文武双全的皇家子弟,为什么李世民敢造李渊的反,朱棣却不敢反朱元璋呢?
唐高祖李渊的天下从隋朝手中夺下。尽管身为隋朝臣子,眼见朝代更迭的机会到来,还是抓住机缘起义造反,打下了属于李家的天下。
而唐太宗李世民,则不得不从父亲和兄弟手中夺回原本就允诺给他的天子之位。
武德九年六月,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了自己的两个亲兄弟,逼迫父亲李渊立其为太子,最终顺利继位。倘若不造反,太子之位极有可能落入其长兄李建成手中,为了保全自己的利益和性命,李世民只好带兵向父亲造反。
李世民敢于与父亲兵戎相见,才换来了坐上皇位的机会。而反观明朝时期,朱棣在历经几个兄长去世之后,仍然轮不到继位的机会。处境比起李世民更加惨淡,几乎永无出头的机会。然而,同样被逼到绝境的朱棣,为什么却不敢向朱元璋造反呢?
归根结底,他的实力和谋划,都远远比不上李世民,更何谈有抢夺皇位的资本。
生不逢时
唐朝虽为李渊建立,但天下几乎是由李世民打下来的。最初提出起义造反的也是他,倘若不是李世民先行提起建议,并且推动李渊造反的话,恐怕李渊还是老实地为隋朝镇守太原,镇压其他的起义军。
虽为次子,但大哥李建成实力远不如他。在太原正式起步之前,李渊自认实力不足,还是将希望寄托在李世民身上。为了让李世民安心带兵打天下,他甚至提前立下“圣旨”:待推翻隋朝称帝之后,李世民将为太子
要知道,按照昔日的嫡长子继承制,李世民将受制于兄长,没有被立褚的机会。有了父亲的承诺之后,他用足心思在行军打战上,只为在新朝代建立之后,他也能被确立为继位者。
李渊起义时,三个孩子都已长大成人,攻打敌军时都立下了大功劳,足以成为日后的资本。
但朱元璋起义时则不同,由于出身贫寒,甚至还在寺庙当过一段时间和尚,朱元璋很晚才娶上媳妇。他挥师造反时,几个孩子年纪都非常小。等到建立明朝之后,太子朱标只有13岁,至于朱棣更是年幼,在当时仅有8岁。
由于年幼,朱元璋的几个孩子都从未参与到起义造反的过程中去,整个天下都是由朱元璋自己带兵打下来的。相比于李世民,朱棣及其兄弟都可谓是“生不逢时”。
倘若生得早一些,在建朝之前足以跟随父亲行军打仗,还能在日后为自己积攒一些实力资本。
也正是因为这样,在两个朝代确立继位者时,有着非常巨大的差异。
虽然立谁为太子,日后继位,选择权都在天子手中。但李世民足以动摇甚至断绝李渊其他的选择权,而朱棣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朱元璋将继位权让给其他人。
实力悬殊
发动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看似已走投无路,但实际已暗地里积攒许多实力。当时李建成对李世民崛起深感担忧,恐影响他的太子之外,于是联合弟弟李元吉,乃至宫里的嫔妃一起向李渊吹风,多次诋毁李世民,让李渊对这个儿子也有了很深的不满。
到了这时,李世民已经不得不反了。倘若他不下定决心发动政变,那么等李建成继位之后,倒霉的将会是他自己。
无奈之下李世民决定与父亲和兄弟正面对抗,在玄武门杀了兄弟,侧面逼宫。
造反成功的根源在于,李世民当时的实力已经足够让李渊低头,将太子之位重新还给他。毕竟,当年带兵冲锋陷阵打天下,为建立唐朝立下最多功劳的便是他。
建朝之后,李渊同样将大量的兵权交给了李渊,实际上李世民手握的资本已远远高于父亲。
再加上发动政变之前,李世民早已打通了内部。负责玄武门关卡的士兵,早已被李世民收买。能够顺利打入玄武门也让李世民更有勇气迈出这一步。
至于朱棣,只能说毫无起义向朱元璋造反的能力。
朱元璋其人,虽出身贫寒艰苦,也没有读过多少书。但更是艰难得来的东西,更是不会轻易拱手让人。从和尚到平民,再到造反成功顺利称帝,朱元璋耗费了太多心血。
尽管是自己的亲儿子,朱元璋也不愿将太多的权力交出去。当时几个儿子虽都被封为藩王,镇守一方,但要想挑战朱元璋,实力依然远远不够。
除此之外,朱元璋在儿子心中的形象极为威严。朱元璋在世期间,朱棣虽对不能继位之事感到不满,也不敢有所反应。
等到朱元璋去世,皇太孙继位之后,朱棣才对自己哥哥的儿子下手,最终历经曲折才将帝位夺来。
朱元璋虽没有读过多少书,但在称帝之后非常重视教育,让儿子都接受了传统的儒学教育。彼时几个皇子年纪尚小,在系统的教育之下,对孝道更加敬重。
父亲在世时,朱棣自然是不敢造次。李世民虽也是忠孝两全之人,但他在多年的摸爬滚打中变得更加聪明。当时李渊在李建成教唆下对他已有不满,倘若他不先对父亲动手。结局只能任人宰割。
性格不同
同样身为皇子,李世民和朱棣在性格有着很大的差别。
李世民跟随父亲造反时,年纪还很轻,长年累月征战沙场,使他得到了很快的锻炼。战场上生死往往就在一瞬间,果断做出判断和决定才能赢得战局。
因此,在日后的处事过程中,李世民做事从不拖泥带水,得知兄弟有意害他,且父亲也开始猜忌冷落之后,他当机立决开始谋划造反。
而朱棣则不然,身为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他自幼生活在等级森严的皇宫里,已养成了隐忍、善于伪装的性格。
排行第四,原本毫无继位可能,朱棣或许还能看开。但在三个哥哥接连去世之后,皇位竟还是与他无缘,落到了侄子手中。此时朱棣已心有不满,但藩王夺帝位尚未有成功之例,朱棣不敢像李世民一样短时间内便发起行动。
更为重要的是,朱元璋心思缜密,强势逼人,不似李渊当时几乎已被架空。朱棣当时已隐忍多年,暗暗蓄力,也不用急于一时,等到朱元璋去世之后再来造反,会更有利于他。
从朱棣登基后就急于修史、迁都等种种行动可以看出,他也怕地位来路不正遭人诟病。相比于李世民,他少了果断和豁出去的决心。也正是因为这样,李世民敢于和父亲叫板,朱棣在朱元璋在世时,却丝毫不敢有造反之心。
朱元璋与沈万三的恩怨,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具戏剧性的君臣冲突之一。作为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以铁腕手段巩固政权,而江南首富沈万三的覆灭,则成为其打击豪强、重塑社会秩序...
朱元璋多少岁 巨商沈万三 2025-08-05 徐达正史死因考辨:历史迷雾中的真相与传说在中国古代开国功臣的群体画像中,徐达始终占据着特殊地位。这位出身淮西的将领,以卓越的军事才能助朱元璋完成统一大业,却在洪武十八年(1385年)突然离世,享年五十...
朱元璋多少岁 徐达 2025-07-30 达兰皇后:从陈友谅宠妃到朱元璋宫廷的悲剧终结者达兰,这位在历史长河中留下复杂印记的女子,其人生轨迹与陈友谅、朱元璋两位乱世枭雄紧密交织。她曾是陈友谅的宠妃,后成为朱元璋的达定妃,最终却因复仇执念与宫廷阴谋走...
朱元璋多少岁 陈友谅 2025-07-29 傅友德后代子孙的流散与传承:乱世中的家族史诗明初名将傅友德以“七战七捷”的军事传奇闻名史册,却在洪武二十七年因“谋反”罪名被朱元璋赐死,家族遭灭顶之灾。然而,这位战功赫赫的将领并未绝后,其子孙在历史洪流中...
朱元璋多少岁 傅友德 2025-07-29 朱元璋:历史天平上的功过双面镜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是中国历史上最具争议性的帝王之一。他以赤贫之身推翻元朝统治,开创大明王朝,却在治国过程中展现出铁腕手段与严酷统治。这位“草根皇...
朱元璋多少岁 2025-07-25 方国珍兵力考:元末割据势力的军事力量解析元末乱世,群雄并起,方国珍作为最早举旗反元的势力之一,凭借浙东三郡(庆元、台州、温州)的地理优势与强大的水军力量,在元廷与朱元璋之间周旋近二十年。然而,关于其兵...
朱元璋多少岁 方国珍 2025-07-23 从草原霸主到未央宫舞者:颉利可汗的“跳舞”事件与唐朝的权力美学公元634年,长安未央宫的宴会上,一场载入史册的表演震撼了在场所有宾客:东突厥的颉利可汗——这位曾让唐朝举国震动的草原霸主,竟在太上皇李渊的命令下,当众跳起了胡...
李渊怎么当皇上的 2025-07-18 朱棣生母之谜:正史记载与民间传说的千年博弈明成祖朱棣(1360-1424年)作为明朝最具争议的皇帝,其生母身份问题自明代中期便成为史学界悬案。官方史书《明史》《明实录》明确记载其为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孝...
朱元璋多少岁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2025-07-17 刘伯温的最后一个预言:历史迷雾中的智慧回响1375年寒冬,浙江青田的刘府内,病榻上的刘伯温将长子刘琏唤至身前。这位辅佐朱元璋定鼎天下的谋臣,在弥留之际留下四句谶语:"蓝玉骄纵,必遭灭族...
朱元璋多少岁 蓝玉 2025-07-10 温大雅后人:千年世族的荣耀与传承初唐时期,温大雅与两位弟弟温彦博、温大有以“三彦”之名名震朝野,三人辅佐李渊建唐、巩固政权,在太原起兵、玄武门之变、与突厥战争等重大事件中均有卓越表现。唐朝建立...
李渊怎么当皇上的 2025-07-09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