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506年(周敬王十四年),吴王阖闾率领3万吴国军队深入楚国,在柏举击败楚军20万主力,继而占领了楚都,此次远程进攻战后世称之为柏举之战。下面历史资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在战争中,吴军灵活机动,因敌用兵,以迂回奔袭、后退疲敌、寻机决战、深远追击的战法而取胜。此战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以少胜多、快速取胜的成功战例。
起因
公元前507年(周敬王十三年),蔡国国君蔡昭侯、唐国国君唐成公,为报楚令尹子常(囊瓦)的勒索和被拘三年之仇,背叛楚国,与晋、吴结盟,使楚北侧失去屏障。公元前506年(周敬王十四年)春,应蔡国之请,晋、齐、鲁 、宋、蔡、卫、陈、郑、许、曹、莒、邾、顿、胡、滕、薛、杞、小邾18国诸侯在召陵(今河南省郾城县东)会盟,共谋伐楚。同年农历四月,晋国又指使蔡国出兵攻灭楚之附庸沈国。楚国于同年秋发兵围攻蔡国。吴国君臣认为倾全力攻楚的良机已至,决定以救蔡为名,经淮道秘密绕过大别山脉,从楚守备薄弱的东北部突入楚境,对楚国实施打击。
过程
吴军奇袭
公元前506年(周敬王十四年)冬,吴王阖闾亲自挂帅,以孙武、伍子胥为大将,阖闾的胞弟夫概为先锋,倾全国3万水陆之师,乘坐战船,由淮河溯水而上,直趋蔡境。子常(囊瓦)见吴军来势凶猛,不得不放弃对蔡国的围攻,回师防御本土。当吴军与蔡军会合后,另一小国唐国也主动加入吴蔡两军行列。于是,吴、蔡、唐三国组成联军,浩浩荡荡,溯淮水继续西进。进抵淮汭(今河南潢川,一说今安徽凤台)后,孙武突然决定舍舟登陆,由向西改为向南。伍子胥不解其意,问孙武:“吴军善于水战,为何改从陆路进军呢?”孙武答道:“用兵作战,最贵神速。应当走敌人料想不到的路,以便打它个措手不及。逆水行舟,速度迟缓,吴军优势难以发挥,而楚军必然乘机加强防备,那就很难破敌了。”说得伍子胥点头称是。就这样,孙武挑选3千5百名精锐士卒为前锋,迅速地穿过楚北部的大隧、直辕、冥阨三关险隘(均在今河南省信阳市以南,河南、湖北两省交界处),直趋汉水,深入楚腹地,不出数日,挺进到汉水东岸,达成对楚的战略奇袭。
楚军夹击
当吴军突然出现在汉水东岸时,楚昭王慌了手脚,急派令尹子常、左司马沈尹戌、大夫史皇等,倾全国兵力,赶至汉水西岸,与吴军对峙。
左司马沈尹戍鉴于分散在楚国各地的兵力尚未集结,易被吴军各个击破,难以阻止吴军突破汉水的防御;又针对吴军孤军深入,不占地利的弱点,主张充分发挥楚国兵员众多的优势,变被动为主动:向令尹子常建议:由子常率楚军主力沿汉水西岸正面设防。而他本人则率部分兵力北上方城(今河南方城),迂回吴军的侧背,毁其战船,断其归路。尔后与子常主力实施前后夹击,一举消灭吴军。
子常起初也同意了沈尹戍的建议。可是在沈尹戍率部北上方城后,楚将武城黑却对子常说:“如果等待沈尹戍部夹击,则战功将为沈尹戍所独得,不如以主力先发动进攻,击破东岸吴军,这样令尹之功自然居于沈尹戍之上。”大夫史皇也说:“楚人讨厌你而赞扬沈尹戍。如果沈尹戍先战胜吴军,功在你之上,你的令尹之位也就难保了。最好赶快向吴军进攻。”子常一听,觉得有理,于是改变与沈尹戌商定的夹击吴军计划,不待沈尹戌军到达,擅自率军渡过汉水攻击吴军。
楚军中计
吴国君臣见楚军主动出击,遂采取后退疲敌、寻机决战的方针,主动由汉水东岸后撤。子常中计,挥军直追。吴军以逸待劳,在小别(山名,今湖北省境内 )至大别(山名,今湖北省境内)间迎战楚军,三战三捷。子常连败三阵,便想弃军而逃。史皇对他说“国家太平时,你争着执政,现在作战不利,你就想逃跑,这是犯了死罪。现在你只有与吴军拼死一战,才可以解脱自己的罪过。”子常无奈,只得重整部队,在柏举(今湖北麻城,一说湖北汉川)列阵,准备再战。
吴国获胜
公元前506年(周敬王十四年)农历11月18日,吴军停止后退,在柏举与楚军对阵。吴军先锋夫概认为应先发制人,他对吴王阖闾说:“子常这个人不仁不义,楚军没有几个愿为他卖命。我们主动出击,楚军必然溃逃,我军主力随后追击,必获全胜。”阖闾不同意夫概意见。
夫概回营后,对部将说:“既然事有可为,为臣子的就应见机行事,不必等待命令。现在我要发动进攻,拼死也要打败楚军,攻入郢都。”于是率领自己的5千前锋部队,直闯楚营。果然楚军一触即溃,阵势大乱。阖闾见夫概部突击得手,乘机以主力投入战斗,楚军很快便土崩瓦解。史皇战死,子常弃军逃往郑国。
丧失主帅的楚军残部纷纷向西溃逃,吴军乘胜追击,到柏举西南的清发水(今湖北省安陆市境内涢水)追上楚军,阖闾欲立即展开攻击,夫概认为乘其半渡而击,必获大胜。楚军见吴军追至而未进攻,急于求生,争相渡河。待其半渡之时,阖闾挥军攻击,俘虏楚军一半。
渡过河的楚军逃到雍澨(今湖北京山县境),正埋锅造饭,吴军先锋夫概部追至,楚军仓惶逃走。吴军吃了楚军做的饭,继续追击。楚左司马沈尹戍得知子常(囊瓦)主力溃败,急率本部兵马由息(今河南息县境)赶来救援。吴军先锋夫概部在沈尹戍部突然的凌厉反击下,猝不及防,一下被打败。吴军主力赶到后,孙武指挥部队迅速将沈尹戍部包围。尽管沈尹戍左冲右突,奋勇冲杀,受伤三处仍无法冲出包围。最后沈尹戍见大势已去,遂令其部下割下自己的首级回报楚王。
楚军失去主帅,惨败溃逃。此后,吴军又连续五战击败楚军,一路向郢都扑去。楚昭王得知前线兵败,不顾大臣子期、子西的反对,带领亲信逃走。昭王西逃的消息传到军前,楚军立即涣散,子期率部分精兵赶去保护楚王,子西则率残兵西逃,吴军于公元前506年(周敬王十四年)农历11月29日攻入楚国都城郢都(今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城北)。柏举之战遂以吴军的胜利而告结束。
在春秋时期吴国的历史长河中,夫概与夫差作为阖闾家族的核心成员,分别以“勇将”与“霸主”的身份留下深刻印记。然而,两人的命运轨迹却截然相反:夫概以军事天才崛起,却...
夫差 阖闾 2025-09-03 夫概称王:一场短暂却影响深远的权力博弈公元前506年,吴楚柏举之战的硝烟尚未散尽,一位吴国宗室成员的举动却悄然改写了春秋末年的政治格局——吴王阖闾之弟夫概,在吴军攻占楚都郢都后,因对战局判断失误与权...
阖闾 2025-08-19 吴王僚与阖闾:堂兄弟间的王权争夺与历史宿命在春秋时期的吴国,一场围绕王权的血腥争夺,将吴王僚与阖闾这对堂兄弟推上了历史舞台。他们的关系不仅是血缘上的亲属,更是政治博弈中的对手,其故事深刻反映了春秋时期宗...
阖闾 2025-08-13 夫概:春秋吴国的猛将与乱世枭雄在春秋末期的风云变幻中,吴国因阖闾、夫差两位君主的崛起而成为中原争霸舞台上的耀眼角色。然而,在这段历史中,还有一位被低估的猛将——夫概,他既是吴国攻破楚都郢都的...
夫差 阖闾 2025-07-28 阖闾与伯嚭:从同仇敌忾到祸国之始的春秋悲歌春秋末年,吴国在阖闾的统治下崛起为东南强国,而一位来自楚国的流亡贵族伯嚭,却在这段历史中扮演了复杂而关键的角色。他的故事,既是一部个人命运的沉浮录,更折射出权力...
阖闾 2025-07-24 吴王阖闾:春秋末期的霸业开拓者吴王阖闾(?—前496年),姬姓,名光,又称公子光,是春秋末期吴国最具影响力的君主之一。他以卓越的政治智慧与军事才能,在动荡的春秋时代开辟了吴国的霸业,其统治时...
阖闾 2025-07-15 诸樊与阖闾:父子传承与吴国霸业的血脉纽带在春秋时期吴国的历史长河中,诸樊与阖闾作为两位关键人物,他们的关系不仅影响着吴国的王位传承,更与吴国霸业的兴衰紧密相连。深入探究二者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
阖闾 2025-05-16 阖闾之死:战术与命运的交织阖闾,春秋末期吴国的重要君主,他的统治时期对吴国的军事和政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他的死亡方式却异常悲惨——因为脚趾被砍断而导致重伤不治。而这一悲剧的导火索...
阖闾 2024-08-26 吴王阖闾与伍子胥、孙武的复仇之路吴王阖闾,春秋时期吴国的国君,他在位期间任用了两位杰出的人物——伍子胥和孙武,这两位人物的加入,极大地提升了吴国的军事实力。然而,尽管吴国在阖闾的统治下达到了空...
孙武 阖闾 2024-08-13 吴王阖闾:春秋时期的军事英才与强国之路在春秋时期,诸侯国间的战争和争霸是常态,而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吴王阖闾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他的统治不仅令吴国国力大增,...
阖闾 2024-08-04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