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丕继任丞相、魏王。同年即位,结束了汉朝四百多年的统治,建立了魏国,接下来历史资料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
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猇亭,古地名,在今湖北宜都北),是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也是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之前两场战役分别是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章武元年(221年)七月,刘备挥兵攻打东吴孙权,气势强劲。孙权求和不成后,一面向曹魏称臣,一面任命陆逊为总指挥率军应战。陆逊与刘备相持七八个月后,最终于夷陵一带打败蜀汉军。
夷陵之战的惨败,是蜀汉继关羽失荆州后又一次实力大损。值得注意的是,在夷陵之战爆发时,实力最强大的曹丕选择了按兵不动的策略,也即曹魏既不帮助蜀汉,也不帮助东吴,从而坐山观虎斗。但是,在夷陵之战结束后,曹丕却发动了三路大军攻打东吴的战役。此战,东吴将士因为刚刚打赢了夷陵之战,可谓士气高昂,从而成功抵挡了来自曹魏的进攻。那么,问题来了,夷陵之战爆发时,为何曹丕没有趁势攻打东吴,他是怎么想的?
一
首先,魏黄初三年(公元222年),也就夷陵之战结束的同一年。正当徐盛、潘璋等议乘胜追击刘备之时,陆逊、朱然等却认为曹丕调兵遣将,明为相助,实则包藏祸心,所以不再追击。果然,曹丕选择征召孙权的太子登入朝为质,被孙权拒绝后,便于九月遣三路大军进攻东吴。对于曹丕来说,三路伐吴之战的规模和阵容,都是比较豪华的,东有曹休、张辽、臧霸出洞浦口;中有曹仁攻濡须坞;西有曹真、夏侯尚、张郃、徐晃围江陵。
因为当时已经结束了夷陵之战,孙权的应对就是遣吕范等督五军,以舟军拒曹休等;以朱桓为濡须督拒曹仁;诸葛瑾、潘璋、杨粲救朱然于南郡。东路一线曹休军略有斩获;中路和西路则延至明年三月才有结果:夏侯尚军围江陵半年而不破,最重要的是因曹仁军而被朱桓所破而被迫一同退兵。这个结果恰好正如战前贾诩、刘晔所料无功而还,此后蜀吴很快又和好,故此战可以看成自襄樊之役、夷陵之役后,魏蜀吴三家转为战略胶著状态的分水岭。因此,非常明显的是,在夷陵之战爆发,也即东吴主力和蜀汉交锋的时候,曹丕没有趁势攻打东吴。等到夷陵之战结束后,曹丕才征讨东吴,结果几乎是一无所获。
二
对此,在笔者看来,之所以夷陵之战爆发时,魏文帝曹丕没有趁势攻打东吴,原因主要分为以下几点。一方面,在夷陵之战前,孙权先是向曹操主动称臣,然后又向曹丕称臣,也即孙权故意讨好的举动,一定程度上迷惑了曹丕,导致其没有做出正确的判断。早在襄樊之战时,曹操上表任命孙权为骠骑将军、假节兼荆州牧,封南昌侯。孙权派校尉梁寓向朝廷进贡,又将原先俘虏的朱光等人送归北方,作出示好举动。于是,孙权和曹操联手击败了关羽。当然,斩杀关羽,夺取荆州,也让孙权彻底得罪了刘备。
黄初二年(221年),吴国孙权因前袭杀关羽收荆襄之地,害怕刘备报复首尾难顾,乃假意与魏曹丕遣使修好奉章,并遣于禁等还。”曹丕遂遣“太常邢贞持节拜权为大将军,封吴王,加九锡。”孙权由是称臣于魏。因此,在夷陵之战爆发时,孙权所在的吴国,名义上是属于曹魏王朝的。也即此时吴国和曹魏之间的关系,可以类比魏国和东汉王朝之间的关系。既然孙权已经主动称臣,那么,对于曹丕来说,很可能找不出什么攻打东吴的借口。
三
换而言之,在古代战争中,非常讲究名正言顺的道理,比如刘备攻打东吴,就是打着为关羽报仇,夺回荆州的旗号。再比如诸葛亮北伐中原,则是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号。现在,曹丕想要讨伐隶属于曹魏的吴国,自然也需要一个理由,或者可以说是发兵的借口。而在夷陵之战爆发时,曹丕确实没有找出合适的理由。等到夷陵之战结束后,曹丕选择征召孙权的太子登入朝为质,被孙权拒绝后,便于九月遣三路大军进攻东吴。也即在夷陵之战结束后,曹丕找到了出兵讨伐东吴的借口,可惜,这已经错过了进攻东吴的最佳时机了。
另一方面,不得不说的是,相对于他的父亲曹操,曹丕显然缺乏抓住机会的能力。比如在官渡之战爆发的时候,曹操就抓住了偷袭袁绍粮草的机会,从而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而就曹丕来说,刚刚登上皇帝的宝座,加上之前缺乏战场上的历练,所以没有在夷陵之战爆发之际做出及时且正确的选择。如果当时曹操没有去世的话,那么,曹操很可能会抓住机会攻打东吴,让东吴陷入到两线作战的问题中,从而获得更大的利益。
四
最后,除此之外,曹丕因为刚刚完成篡汉称帝这一重要的工作,所以需要花费时间巩固自己的位置。而这,也是曹丕错过进攻东吴最佳时机的原因之一。延康元年十月初一(220年11月13日,癸卯日),魏王曹丕下诏收敛、祭奠阵亡将士。十三日(11月25日,乙卯日),汉献帝正式禅让帝位,曹丕三次上书辞让。二十九日(12月11日,辛未日),曹丕登受禅台称帝,改元黄初,改雒阳为洛阳,大赦天下。在汉献帝刘协退位之后,曹丕登基称帝,是为魏文帝。黄初三年(222年)二月,鄯善、龟兹、于阗王各遣使奉献。之后西域复通,设立戊己校尉。三月,封皇长子曹叡为平原王,弟弟曹彰等十一人皆为王。四月,封曹植为鄄城王。九月,立贵人郭女王为皇后。
并且,曹丕即位初期,还假借征吴之名,平定了青州、徐州一带的地方割据势力,最终真正一统北方中原地区。汉末以来,青、徐一带存在着以臧霸、孙观等为首的割据势力,他们虽归顺曹操,却拥有自己的地盘和兵力,曹操不得不对他们采取羁縻的策略。对此,曹丕即位之后,就在谋划如何清除以臧霸、孙观等为首的割据势力。黄初三年(222年),曹休督领张辽、臧霸等人,在洞口一带征讨吴将吕范。后来,臧霸被征为执金吾,从而事实上被曹丕夺取了兵权。综上,在即位之初,曹丕需要处理的事务相对较多,这也是他等到夷陵之战结束,才发兵讨伐东吴的原因之一。
在中国文学与历史的交汇处,“火烧博望坡”始终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话题。它既是《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初出茅庐的“第一功”,也是史书《三国志》中刘备军事才能的实证。这场发...
诸葛亮 刘备 2025-09-19 刘谌割妻首殉国:乱世忠烈背后的文化逻辑与人性挣扎公元263年冬,成都城破前夕,北地王刘谌手提妻子崔氏及三个儿子的人头,踉跄闯入昭烈庙。在刘备灵位前,他割下妻首、诛杀亲子后自刎,鲜血染红庙前石阶。这一惊世骇俗的...
刘备 2025-09-17 裴松之眼中的刘备:历史长河中的多维审视在浩如烟海的三国历史研究中,裴松之作为东晋至刘宋时期的著名史学家,以其为《三国志》所作的详尽注解而闻名于世。他的注解不仅丰富了《三国志》的内容,更以其独特的视角...
刘备 2025-09-15 赵范与赵云:一场因政治博弈与道德坚守而错位的“兄弟情”东汉末年,群雄割据,荆州南部的桂阳郡成为刘备南征四郡的重要目标。时任桂阳太守的赵范,与刘备麾下名将赵云,因一场政治投降与道德坚守的碰撞,在史书与演义中留下了耐人...
赵云 刘备 2025-09-05 陶谦:乱世中刚直与局限交织的复杂人格在《三国演义》的叙事框架中,陶谦被塑造成一位忠厚仁爱的老者形象:他亲民爱民、性格朴实,面对曹操的攻势时无奈托付徐州于刘备,成为衬托刘备仁义的“绿叶”。然而,历史...
曹操怎么死的 刘备 2025-09-03 汉中之战:刘备与曹操的巅峰对决汉中之战(217年—219年)是汉末三国时期刘备集团与曹操集团为争夺战略要地汉中而爆发的关键战役。这场持续近两年的战争,不仅是双方军事力量的直接碰撞,更是蜀汉政...
曹操怎么死的 刘备 2025-09-02 血缘、利益与忠诚的博弈:刘备与糜芳关系的多维解构在三国乱世中,刘备与糜芳的关系堪称复杂政治生态的典型样本。作为刘备妻兄、创业元老,糜芳最终选择背叛蜀汉投降东吴,这一戏剧性转折背后,隐藏着权力结构、家族利益与个...
刘备 2025-09-01 忠魂泣血:苏则为汉献帝哭丧背后的时代悲歌东汉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冬,洛阳城飘着细雪,魏王曹丕的府邸张灯结彩,朝臣们正为即将到来的禅让大典忙碌。而在城郊一座简陋的灵堂内,一位身着素服的官员却跪在...
曹丕 2025-08-22 东汉后期:在权力倾轧与民生困局中走向崩塌东汉自光武帝刘秀开国至汉献帝禅让曹丕,共历195年。当历史的车轮驶入后期,这个曾经以“光武中兴”为荣的王朝,却深陷政治腐败、经济崩溃与社会动荡的泥潭。外戚与宦官...
刘秀 曹丕 2025-08-21 诸葛亮八阵图之谜:黄承彦的“破阵”与三国权谋的深层博弈在《三国演义》的传奇叙事中,诸葛亮布下的八阵图堪称“以一敌万”的军事神话。当东吴名将陆逊率十万精兵追击刘备至夔门时,这座由巨石堆砌的神秘阵法瞬间将其困住,令其“...
诸葛亮 刘备 2025-08-19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