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最宠爱的学生子路是怎么死的?下面历史资料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孔子认为子路伉直好勇。这既是对子路个性的贴切总结,也像是一道催命符,死死的黏在子路身上,最终伴随子路成为一摊肉酱。
子路,即孔子弟子仲由。字子路,又字季路,因而后人尊称其为子路。鲁襄公三十一年(前542),子路出生在鲁国卞地(今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泉林镇汴桥村)的一户贫苦农家。生在这样一个终日为温饱而挣扎的家庭,子路从小就不得不参与劳作,以减轻家庭负担。
在田间地头长大,子路便是注定了的为人肆意而实在,不重礼节。《史记》记载,早年的子路性格直爽,为人豪放,身上颇有种"路见不平一声吼"的气概。
他佩戴的帽子似雄鸡尾,引人瞩目;他携带用公猪的獠牙装饰的刀剑,让人畏惧。正是因为子路是这么个五大三粗的汉子,才会一开始瞧不起看起来"手无缚鸡之力"的孔子,才会一而再、再而三的冒犯,甚至欺负孔子。
好在孔子大度,不把子路的出格行为往心里去。相反,孔子还专门设计,一点点引导子路去接触、接受礼乐制度。在孔子的悉心引导之下,子路终于认清自己的不足,正式对孔子行拜师礼,成为孔子的学生。
但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子路虽然一直跟随在孔子身边,侍奉孔子,求学于孔子。但他原本养成的伉直好勇的个性,却一点没变。孔子曾评价说,"(子路)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在孔子看来,子路勇武而又直爽,有意愿也有能力帮助百姓维护正义,本来是件好事。但子路过于"一根筋",有些好斗,过于刚烈。孔子担心,万事有度,子路这样很容易招惹到别人,最终落得个"不得其死"的下场。
本性勇武是一方面,孔子还曾说,"由(即子路)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这话精简一下,就是成语"登堂入室"。
在孔子看来,子路虽然长期跟在自己身边学习,但其实子路学到的都是一些礼乐的皮毛。礼乐的内核并未被子路内化。子路还只是一个穿着君子之衣的一般人。
这样一个野气未脱的大汉,做官之后极易与官场格格不入
。据传,子路曾在邵地做官。当时掌握鲁国实权的季氏命令人们在五个月以内修筑一条运河。而邵地正好被这条计划中的运河穿过。
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有限,鲁国的财政状况也一般。要求百姓在五个月内修筑一条运河,难度极大。为了激励百姓,缓解财政压力,子路自掏腰包,把自己的俸禄和家里的粮食拿出来当作补贴。这事乍一看是子路为人厚道、豪放,善待百姓。可正如孔子所说,这是一种越权。
子路的行为虽然是一种仁义之举,但也是他不把上级权贵放在眼里的结果。这么一个"一根筋"式的追求仁义的人,难以避免与权贵发生矛盾。
尽管自己的仁义之举不被老师认同。子路却还是坚持自己的做法。或者说,子路是一个非常固执己见的人
。即使是在自己敬爱的老师面前,子路都是有事说事,绝不含糊。求学期间,子路甚至说出"何必读书然后为学"这样的话,去否认读书成才这条路。
后来,子路在卫国谋得一份官职,成了为卫出公效力的臣子。不过此时卫国的政坛暗潮涌动。大夫孔悝的母亲伯姬和其弟弟蒯聩谋划赶走卫出公,让蒯聩称王。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伯姬要挟孔悝弑君,希望他支持自己的舅舅蒯聩。但孔悝站在卫出公一方,拒绝与蒯聩合作。恼羞成怒的蒯聩囚禁了孔悝。卫出公闻讯,仓皇出逃。
当时子路并未在都城,但他在得知此事后迅速赶回去,想要制止蒯聩的谋逆。"(卫灵公)太子(蒯聩)闻之,惧,下石乞、盂黡敌子路,以戈击之。"因为受到两人的夹击,子路堪堪躲开,被割断了帽子上的缨。结果子路的第一反应不是赶紧动手打败二人,而是说:"君子死,冠不免"。为了确保自己依旧遵守君子的礼仪,子路停下来,想重新把缨系上。结果石、盂二人毫不讲究君子之道,冲上去将子路砍成了肉酱。
就是这么一个哪怕违背师意、冒犯权贵也要坚持己见的子路,最终死在了自己对礼乐制度的坚守之中。他回到都城是为了阻止违背礼制的蒯聩,葬身戈下是为了践行君子的礼乐。
他的死看起来是"迂腐"和执拗所致,但对子路来说,那正是他对自己理想的坚持。
卜商,字子夏,尊称“卜子”或“卜子夏”,是春秋末期晋国温邑(今河南温县黄庄镇卜杨门村)人,作为孔子晚年最杰出的弟子之一,他以“文学”科高才生的身份位列“孔门十哲...
孔子 卜商 2025-09-09 弦歌东周:孔子与苌弘的师道传奇公元前518年的洛阳城,34岁的孔子携弟子南宫敬叔踏入周王室观星台。这位鲁国士人不会想到,此行将遇见改变其音乐思想的关键人物——周敬王内史大夫苌弘。这场跨越地域...
孔子 2025-09-08 孔子与子贡:误解与深意的交织——探析“孔子不喜欢子贡”的真相在《论语》的记载中,子贡作为孔子门下“言语科”的杰出代表,以巧言善辩、悟性极高著称,其名字出现频次甚至超过颜回。然而,史书中却流传着“孔子不喜欢子贡”的说法,这...
颜回 孔子 2025-09-08 颜回姓曹为何称“颜回”:姓氏与名字背后的文化密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姓氏不仅是家族血缘的标识,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春秋末期鲁国思想家颜回,作为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其姓氏“曹”与名字“回”的组合,看似矛盾,...
颜回 孔子 2025-09-08 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安贫乐道的精神丰碑在春秋乱世的风云中,孔子弟子颜回以“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的生存状态,为后世树立了一座超越物质的精神丰碑。这个被《论语·雍也》记载的经典场景,不仅成为儒家安贫...
颜回 孔子 2025-09-04 孔鲤:以血脉为纽带,铸就儒家传承的基石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孔鲤的名字或许并不如其父孔子那般熠熠生辉,但他作为孔子独子、儒家思想传承的关键纽带,其人生价值与历史贡献却不容忽视。他以豁达的胸襟、默默的奉...
孔子 2025-09-01 孔子与微子:血脉相连的千年传承——论孔子是微子的十五世孙在中国历史的浩瀚长河中,孔子与微子,两位相隔数百年的历史人物,却因血脉的纽带紧密相连。孔子,这位被后世尊称为“至圣先师”的伟大思想家,竟是商朝末代君主帝辛(纣王...
孔子 2025-08-29 孔子弑母:一场跨越千年的谣言与真相之辨“孔子弑母”这一骇人听闻的指控,在历史长河中如幽灵般若隐若现,却始终缺乏任何可靠史料支撑。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历史上最受尊崇的圣人之一,孔子的道德形象与这...
孔子 2025-08-29 师旷与孔子:春秋时代的双璧:音乐与哲学的对话在春秋时期的华夏大地上,师旷与孔子如同两颗璀璨的星辰,各自在音乐与哲学的领域中熠熠生辉。尽管他们的职业路径与思想体系存在显著差异,但作为同时代的文化巨匠,他们的...
孔子 2025-08-28 李膺与老子的血脉之谜:历史迷雾中的身份考辨东汉名士李膺因刚直不阿、力抗宦官闻名史册,其“天下模楷”的形象与道家始祖老子形成鲜明对比。然而,一个流传千年的传说却将两人强行关联——孔融十岁时曾以“孔子问礼于...
孔子 2025-08-26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