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我们都知道,可以说是秦国崛起的一个起源,如果没有商鞅变法,没有秦孝公坚持实行变法,没有后世秦王的不懈努力,秦国是没有办法成为强大的秦朝的。而商鞅最后被车裂而死,也让很多人感到惋惜,但也有人觉得商鞅是死的太晚了,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从秦国的发展来说,商鞅的确是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从秦国百姓的角度来说,却似乎有另一种解读,下面就让历史资料网的小编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司马迁读了《商君书》中的开塞、耕战两篇,恨得牙根痒痒,就在《史记商君列传》里说商鞅死有余辜。事实上《商君书》总共有二十六篇,也不需要看全了,就是仅仅看看其中跟老百姓有关的说民、弱民两篇,能读懂的人都恨不得咬上他几口——商鞅在这个世界上只忠诚于两个人:一个是秦孝公,另一个就是他自己。或许他对秦孝公也没什么忠诚可言,他与秦孝公之间就是一场交易,商鞅用牺牲秦国全部官员百姓的利益,换来了秦孝公的信任和赏赐。
作为一个普通老百姓,笔者曾经是相信商鞅变法给秦国带来巨大好处的,但是细看史料我们就会发现,商鞅没有入秦之前,秦国也不弱:秦简公嬴悼子允许百姓带剑,培养了秦国的尚武精神;秦献公嬴师隰废除人殉、鼓励经商、编制户籍、设立郡县。正是有了前辈打下的基础,秦孝公才任用商鞅变法,把前辈的改革经验总结归纳,并且制定了严刑峻法,对老百姓进行敲骨吸髓的压榨——要不是秦始皇宽宏大量,而是一直抱着商鞅的老规矩不放,别说不能一统六合,就是秦国还能不能幸存,都是一个未知数,所以说秦惠文王嬴驷干掉造反的商鞅,实际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情。
熟读史书的读者都知道,秦惠文王嬴驷是秦国可以排在前三名的有为之君,可不是像某些电视剧里演的那样心胸狭隘无所作为,他东攻魏国,拿下了属于魏国的山西、河南、陕西的大片地盘,又灭蜀败楚,派张仪用连横之策离间了六国联盟,更值得尊重的是秦惠文王嬴驷还北征匈奴,把匈奴的一个分支(义渠)变成了秦国的一个县——可见郡县制并不是秦始皇嬴政首创。
这里我们要纠正一个常识性的误区:很多人都以为嬴驷即位后挟私报复才抓起并杀掉了商鞅,而且是虐杀车裂。实际情况是当时有人控告商鞅谋反,秦惠文王自然要调查,但是商鞅直接跑掉了——这不能不让我们想起水浒传里的宋江和武松,武松杀了谋害哥哥的凶手,自己去县衙自首;宋江为掩盖自己勾结梁山贼寇的罪行,杀人灭口坐楼杀惜,然后也是一溜烟跑掉了。宋江跑来跑去最后跑到梁山造了反,商鞅也造反了:“走商邑,与其徒属发邑兵北出击郑。秦发兵攻商君,杀之於郑黾池。”
与宋江走到哪都很受欢迎不同,商鞅在秦孝公死后成了真正的丧家之犬。投奔魏国,魏国不接收,因为商鞅背信弃义假装议和请吃饭而抓了魏军主将公子卬并打败了魏军——这在很讲规矩的春秋战国时期,已经犯了大忌,属于冒天下之大不韪。
商鞅在秦国也不受欢迎,旅店让他证明自己的身份,他都不敢说自己是商鞅,因为他也知道自己在秦国已经是全民公敌。如果他的变法真的利国利民富国强兵,那么一向讲究舍生取义的战国时期官员百姓,是肯豁出性命来保护他的,大家可以参考赵氏孤儿和伍子胥过昭关。
商鞅在战场上如何背信弃义,咱们且不去管他,因为他可以用“兵者诡道也”来为自己辩护。但们今天就站在老百姓角度上,看看商鞅是怎么得罪了秦国老百姓的。《商君书》是商鞅自己写的,并且被很多朝代作为太子储君的必读教材,他怎么推也推不掉。咱们就挑其中的两篇文章中的几句话来管中窥豹。
商君书总共有二十六篇,分别为更法、垦令、农战、去强、说民、算地、开塞、壹言、错法、战法、立本、兵守、靳令、修权、徕民、刑约、赏刑、画策、境内、弱民、御盗、外内、君臣、禁使、慎法、定分。其中说民、弱民跟咱们老百姓密切相关,但是却也不能翻译得太明白——其实战国时期的文言也不是那么难懂。
首先咱们来看说民篇,开头第一句话就是“辩慧,乱之赞也;礼乐,淫佚之徵也;慈仁,过之母也;任誉,奸之鼠也。”说白了就是对老百姓不能心慈手软。而接下来商鞅提出了解决办法:“民胜法,国乱;法胜民,兵强。故曰:以良民治,必乱至削;以奸民治,必治至强。”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让统治者不能把老百姓当做好人,先来个有罪推定,用对待罪犯的手段来管理(这句话还有另外一个解释:让好人当官是不行的,应该让坏人来管理百姓),这样秦国才能安定强大,其中重要的一点是“治国之举,贵令贫者富、富者贫。”
在弱民篇,第一句话还是开宗明义:“民弱国强,国强民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然后商鞅重点强调:“政作民之所恶,民弱;政作民之所乐,民强。民弱,国强;民强,国弱。”这就是说:秦国要想强大,就必须把老百姓管教成逆来顺受的羔羊,那么怎样把老百姓变成羔羊呢?最好的办法就是制定老百姓最反感的规定,如果地方行政都是老百姓欢迎的,那么老百姓变强,国家就变弱了——其实看来看去,商鞅这说法要是把“国”换成“君”,似乎更恰当一点。
商鞅制定了哪些严刑峻法,咱们且不去管它,因为在“弱民”思想指导下,他要是能为老百姓谋福利,那也就真是见了活鬼了。所以商鞅在靠山秦孝公死后,马上变成丧家犬和过街老鼠,一点都不奇怪。那么请问读者诸君,您研读了《商君书》这两篇关于老百姓的文章之后,认为商鞅是不是死有余辜呢?如果您是秦惠文王,肯留商鞅一条活命吗?
在中国古代史学体系中,"本纪"是纪传体史书的核心体例,而项羽作为未称帝的军事领袖被列入《史记·项羽本纪》,这一特殊安排既体现...
项羽 2025-09-25 吕不韦之死:一封信背后的权力困局与时代悲剧公元前235年,秦国前丞相吕不韦在洛阳封地饮鸩自尽,结束了跌宕起伏的一生。这场死亡的核心导火索,是一封仅30字的书信:“君何功於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君何亲...
吕不韦 2025-09-25 司马卬之子:历史长河中的隐秘身影在秦末汉初的乱世风云中,司马卬作为项羽所封十八诸侯王之一的殷王,曾在历史的舞台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关于他的儿子,史书记载却极为简略,宛如历史长河中若隐若...
项羽 2025-09-24 虞子期与虞姬:历史与虚构交织的兄妹传说在楚汉争霸的波澜壮阔中,虞姬与项羽的“霸王别姬”成为千古绝唱,而虞子期作为虞姬的“兄长”形象,也因文学创作与民间传说深入人心。然而,当拨开历史迷雾,会发现这对兄...
项羽 虞子期 2025-09-24 范增算顶级谋士吗?——历史迷雾中的谋略之辨在秦末汉初的风云变幻中,范增作为项羽身边的重要谋士,其谋略水平与历史地位一直备受争议。有人将其与张良并论,视其为绝代谋士;也有人认为他不过是一个因历史机遇而稍有...
项羽 张良 2025-09-23 宋真宗赵恒: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封禅泰山的帝王在中国古代帝王的历史长卷中,封禅泰山是一项象征“功盖三皇五帝”的至高礼仪。自秦始皇首开先河,至宋真宗戛然而止,两千余年间仅有六位帝王完成这一壮举。而宋真宗赵恒,...
秦始皇陵 宋真宗 2025-09-23 君士坦丁大帝凭什么排第一:重塑罗马与基督教的双重遗产在历史学界关于“世界八大君王”的评选中,君士坦丁大帝始终稳居榜首,甚至超越秦始皇、亚历山大大帝等传奇人物。这一评价并非偶然,而是源于他对罗马帝国政治结构的根本性...
秦始皇陵 2025-09-22 有巢氏:文明曙光中的四大发明与人类生存革命在远古洪荒的混沌中,当人类与禽兽争夺生存空间时,一位被后世尊为“巢皇”的智者横空出世。有巢氏,这位被《庄子》《韩非子》等典籍记载的中华文明始祖,以“构木为巢”为...
韩非子 有巢氏 2025-09-22 刘承佑与刘邦:跨越四百余年的皇室血脉与时代变局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刘邦与刘承佑虽同为刘姓帝王,却分属西汉与五代十国两个截然不同的时代。刘邦作为西汉开国皇帝,以布衣之身推翻秦朝、击败项羽,开创四百年汉家基业;...
项羽 刘邦 2025-09-22 扁鹊三次劝医蔡桓公:一场跨越千年的健康警示春秋时期,名医扁鹊以精湛医术闻名诸侯,却因三次劝医蔡桓公未果,最终酿成“病入膏肓”的悲剧。这场医患博弈不仅被《韩非子·喻老》记载为经典寓言,更成为中医“治未病”...
韩非子 2025-09-19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