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历史资料小编给大家带来秦孝公和商鞅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资料小编一起看一看。秦孝公去世后,秦惠文王为什么要处死商鞅?
秦孝公嬴渠梁(公元前381年12月6日~公元前338年),嬴姓赵氏,《越绝书》作平王,《史记索隐》记载名渠梁。秦献公之子,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361年—公元前338年在位。众所周知,秦孝公在位期间重用卫鞅(即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奖励耕战,并迁都咸阳(今陕西省咸阳市),建立县制,开阡陌,不断增进农业生产。在此基础上,秦国的国力得到了明显的增强,这无疑为秦始皇嬴政一统六国,建立秦朝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秦孝公二十四年(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嬴渠梁病重,《战国策》记载秦孝公想传位于商鞅,商鞅推辞不接受。同年,秦孝公去世后,葬于弟圉,其子秦惠文王继位。值得注意的是,秦惠文王即位后,商鞅因被公子虔诬陷谋反,战败死于彤地,其尸身被带回咸阳,处以车裂后示众。由此,对于秦惠文王这位君主,毫不犹豫地处死了商鞅这位秦国功臣。那么,问题来了,秦孝公去世后,秦惠文王为什么要处死商鞅?对此,在笔者看来,秦惠文王此举的原因并不复杂。
一
首先,在笔者看来,秦惠文王处死商鞅,有助于迅速建立自己的威望。在古代历史上,朝廷大臣没有威望的话,自然难以约束部下。同样的道理,君主如果缺乏威望的话,也容易被权臣架空。
早在秦孝公在位时,已经任命了商鞅,商鞅想要实施变法图强政策,唯恐天下人对自己产生非议。法令已经完备,但没有公布,商鞅恐怕百姓不信任,于是在都城市场南门立下一根三丈长的木杆,招募百姓有能够搬到北门的就赏给十镒黄金。百姓对此感到惊讶,没有人敢去搬木杆。商鞅就又宣布命令说:“有能够搬过去的就赏给五十镒黄金。”有一个人搬木杆到北门,立即赏给他五十镒黄金,以表明没有欺骗。在树立威望后,商鞅终于颁布了变法的法令,这成为商鞅变法得以顺利实行的原因之一。
因此,非常明显的是,商鞅徙木立信,目的就是提升自己在秦国上下的威望。现在,秦惠文王除掉商鞅,也有类似的原因。毕竟,秦惠文王刚刚即位,没有什么存在感。而就商鞅来说,因为变法的推行,得以在秦国获得了巨大的声望,甚至很多人只知道商鞅,不知道秦国君主。对于秦孝公来说,因为是自己任用的商鞅,显然不担心商鞅功高震主。但是,对于年轻的秦惠文王来说,则没有足够的自信来掌控商鞅了。
二
值得注意的是,秦惠文王在位时,重用了张仪这位大臣。但是,等到秦惠文王去世后,秦武王毫不犹豫地将张仪赶出了秦国。对此,在笔者看来,秦武王这么做,或许也是学习自己的父亲秦惠文王,也即通过剪除功高震主的大臣,有助于巩固君主的地位。
进一步来说,秦惠文王处死商鞅,确实是对商鞅心存忌惮,担心这位功高震主的大臣,或许有不臣之心。在历史上,李斯曾评价道:“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附。”通过李斯的评价,我们可以发现,在商鞅变法后,秦国可以是焕然一新。在商鞅之前,秦国是战国七雄中相对弱小的诸侯国。比如在和魏国的作战中,秦国可谓屡战屡败,乃至于丢掉了河西之地。但是,在商鞅变法后,秦国不仅夺回了河西之地,甚至还攻占了魏国的都城安邑,这自然是秦国整体实力明显增强的重要体现。
公元前352年,秦乘魏军在桂陵之战大败于齐军之机,由繁庞城东渡黄河,包围了魏故都安邑,魏守军降。次年商鞅率军包围固阳,魏国固阳的守军,在秦军强大的攻势下只好投降,秦国收回了一部分的失土。
公元前351年,商鞅率军进围固阳(今陕西省延安市东)。魏惠王立即派军在固阳东修建了崤山长城(东南起崤山,西北至黄河),以阻止秦军东进,保障河东地区与大梁的联系。
三
对于商鞅来说,不仅在秦国内部变法图强,参与朝政的处理,还获得了领兵作战的机会。众所周知,在古代历史上,武将因为执掌兵权,往往会受到君主的防范。现在,商鞅不仅可以说是秦国的宰相,还多次率领秦军作战,这让商鞅在秦国堪称位极人臣了。因此,在笔者看来,如果商鞅真的有不臣之心,秦惠文王真的很难应付。在此基础上,秦惠文王除掉商鞅,也是为了消除隐患。
另一方面,商鞅变法得罪了秦国的宗室,所以,在笔者看来,秦惠文王处死商鞅,很可能也是为了安抚秦国宗室。秦惠文王嬴驷为太子时,一度触犯了商鞅变法的律令。当时,正好有很多秦国宗室反对变法,这导致商鞅变法一度令行不通。对此,商鞅说:“法令行不通在于宫室贵族的干扰。君主果真要实行变法,就要先从太子开始。太子不能受墨刑,就用墨刑处罚他的师傅。”秦孝公同意了商鞅的变法,这样以来,法令便畅行无阻,秦国越来越走向强大,但是,商鞅此举不仅得罪了太子,更让秦国宗室非常不满。
四
最后,等到秦孝公去世,太子登基,一想起当年受罚之事就很不高兴。加之这时商鞅威望极高,家家户户都知道商君之法,惠文王对商鞅有所顾忌,公子虔等为代表的秦国宗室,就乘机捏造谣言说商鞅造反。于是,秦惠文王便派人抓捕商鞅,商鞅逃到封地起兵攻打郑县,兵败被杀,秦惠文王将商鞅的尸身车裂,并族灭其家。对此,在笔者看来,秦惠文王显然不是反对商鞅变法的。毕竟,在除掉商鞅之后,秦惠文王并没有废除商鞅变法。但是,秦国宗室的愤怒情绪,秦惠文王也需要考虑到,这促使商鞅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替罪羊。
在《大秦赋》这部古装电视剧中,我们能够看到秦国宗室的强大和团结。在平定嫪毐之乱和罢免吕不韦后,秦始皇嬴政为了照顾宗室的情绪,一度下达了逐客令,也即赶走了李斯等外客。同样的道理,秦惠文王也不得不向嬴姓宗室妥协,以此除掉了立下大功的商鞅。总的来说,嬴驷十九岁即位,史称“秦惠文王”。以宗室多怨,族灭商鞅,不废其法。公元前325年,自称秦王,成为秦国第一位称王的君主。秦惠文王在位时,文有张仪连横六国,武有公孙衍、樗里子、司马错,北伐义渠,西平巴蜀,东出函谷,南下汉中,为秦始皇嬴政一统六国打下坚实基础。对此,你怎么看呢?
嬴驷,即秦惠文王,是战国时期秦国历史上极具争议的君主。他早年车裂商鞅巩固权力,中年任用张仪连横破纵,晚年却陷入精神崩溃、身体衰败的悲惨境地,最终英年早逝。这位曾...
张仪 商鞅 2025-09-03 王安石变法的重要支持者:历史浪潮中的关键推手北宋熙宁年间,一场旨在富国强兵、挽救统治危机的改革——王安石变法轰轰烈烈地展开。这场变法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
商鞅 王安石 2025-08-07 商鞅变法:历史天平上的功过评说战国时期,秦国在秦孝公的推动下,由卫国入秦的商鞅主导了一场影响深远的变法运动。这场变法以“废井田、开阡陌,实行县制,奖励耕织和军功,实行连坐之法”为核心,将秦国...
商鞅 秦孝公 2025-07-31 赢驷车裂商鞅:权力博弈下的必然结局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使秦国迅速崛起,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具实力的国家。然而,这场变法的主要推动者商鞅,却在秦孝公死后,被新君赢驷下令车裂,落得个悲惨的结局。赢驷车裂商...
商鞅 秦孝公 2025-07-31 商鞅:功臣与罪人的双重镜像——从历史评价与制度变革看其历史定位商鞅(约公元前390年—前338年)作为战国时期最富争议的改革家,其变法使秦国从边陲弱国跃升为战国霸主,却也因严刑峻法与激进手段被后世斥为“刻薄寡恩”。这种矛盾...
商鞅 2025-07-29 战国七雄:除秦之外,谁执牛耳?战国时代(公元前475—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规模兼并战争与制度变革交织的时期。七雄之中,秦国凭借商鞅变法、地理屏障与持续的人才战略,最终完成统一大...
商鞅 2025-07-29 商鞅变法为什么成功了:多维视角下的历史必然性战国时期,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实现了从边陲弱国到战国霸主的蜕变。这场持续十余年的改革不仅重塑了秦国的政治、经济与社会结构,更奠定了中国两千余年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其...
商鞅 2025-07-28 法家的最高境界:在规则中构建秩序的终极形态法家思想作为中国先秦时期最具实践性的政治哲学,其核心主张“以法治国”深刻影响了中华文明两千余年的制度设计。从商鞅变法到秦始皇统一六国,法家思想始终以“规则至上”...
秦始皇陵 商鞅 2025-07-23 商鞅的老师之谜:历史迷雾中的多元解读商鞅,这位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以其变法图强的壮举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关于他的老师究竟是谁,却如同一团迷雾,至今仍笼罩在历史学家的争...
商鞅 2025-07-21 嬴驷诛杀商鞅:权力博弈下的必然抉择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嬴渠梁溘然长逝,其子嬴驷即位后迅速下令逮捕商鞅,最终以谋反罪名将其车裂于市。这场震动秦国的政治风暴,表面是君臣反目,实则是新兴法家集团与旧...
商鞅 秦孝公 2025-07-21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