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后白起建议趁机直接进攻赵国邯郸,秦昭襄王为什么会拒绝?两人相比谁更有道理?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长平之战是历史上最著名的战役之一,本该是秦国一举攻克赵国,逐步实现天下大统一的良机,秦王却亲自拱手相让。而领导这场战役的白起,是一位军功赫赫、忠贞不渝、一心为主的壮士,最后却落得赐死的下场,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一、白起的军事才能
白起出生于秦朝国力强盛的年代。当时即位的秦昭王,野心勃勃、眼界开阔,想要击败三晋而完成天下大统一的壮举。他极力推崇商鞅变法,鼓励从平民中挑选人才委以重任,并奖励军功优秀着以厚禄爵位,由此开启了一个英雄辈出、人才济济的时代。
白起幼年便立下宏图壮志,想要保家卫国。他顺应时势,响应了秦昭王的号召。不久,凭借着过人的军事才略和惊人的勇气胆识,他一路从左庶长升到了主将。
他天生就是出生的军事家,熟读各路兵法,善于运用避实击虚、声东击西、动静相宜等兵家策略。公元前293年,他率秦朝大军一举打下了韩魏联军,夺取了安邑到乾河的大片土地,一战封神,受封国尉一职。
后来他不断获得战绩,替秦国打下了不少江山,并在歼灭楚国后,被赐封号“武安君”,有战必胜、得军心、力保一方百姓之安乐的寓意。
可见,白起是拥有绝妙的军事才能的,但秦王在长平之战却没有相信他的建议,这是为何呢?
二、长平之战秦国大胜
公元前260年,秦昭王统一天下的信心越发高涨,于是派秦军50万人,以白起为首,精锐尽出,兵临赵国城下。
当时赵国的将领是著名的大将廉颇,他在长平布下三道防线,却最终还是没能成功抵挡势如破竹的秦军。白起把大军兵分三路,司马梗领北路进攻太原城,王龁率中路军攻打皮牢,清除外围的敌军。而白起自己则带领南路大军,由上党直攻邯郸城。
这期间赵国廉颇曾做过许多巩固兵防的补救措施,但秦军巧妙切断赵国羽翼,三路大军遥相呼应,很快就攻打下了赵国。战胜速度之快,连给赵国寻找时机请求支援的时间都没有留。
白起胜利后,将赵国大军几乎全部屠杀,只放走了240个年纪很小的小士兵,让他们回赵国通风报信。这个举动既是一种威胁,也是一次宣战的信号。
三、秦王撤军错失良机
赵国经历了长平一战,国力衰微,大军几乎全军覆没。同时,赵国的同盟国们刚得知赵国战败的消息,根本来不及出兵援助,此刻正是秦国一举歼灭赵国的绝佳时机。但是秦王此时却下令撤兵了,这是为何?
原来,赵王看到自己江山不保,所以想出了一记阴招。他派使臣苏代来到秦国相国范雎的住处,离间范雎和白起的关系。他告诉范雎,白起此次战胜赵国,已经拥有了不可估量的军功,此时他若乘胜追击歼灭赵国,那到时候他的功劳可不得了。
到时候秦王除了将三公的职位授予白起,根本找不到别的更好的官职配得上他。想想到那时,范雎相国的职位必然会大受牵制,白起到时候若是心高气盛、兴风作浪,为难于范雎,恐怕范雎往后的日子会不好过啊!
范雎是文官之首,他其实早也想过这个事情,今日听苏代这么一说,越发担心。于是携众文官,进谏秦王,以秦军刚经历过战事,需要休养生息为由,请求秦王撤军。
同时,赵国又派人来求和,愿意割让六国给秦,目光短浅的秦王便同意了范雎的建议。白起对这个决定自然是不解,他据理力争,阐述现在夺赵的种种好处,无可奈何秦王去意已决。
后来赵国反悔,没有如约割地给秦国。秦王见状了解被欺骗,同年的九月份便又再次举兵攻赵。可此时的赵国,经过短暂的修养,兵力已经开始恢复了。
赵王又游说了魏国楚国,让其各派出十万兵力支援,在内外形成了合纵之势。同时赵国还发动起整个邯郸城百姓积极抵抗,再加上秦国本身思虑不周、军心涣散、急功近利,最终秦国没能如愿战胜赵国。
四、赐死大将白起
秦王第二次攻赵国时,原本依然打算让白起做将领的,但白起却坚决不肯。当时率领大军的王陵在赵国受挫,损兵近8000人,白起大病初愈,秦王连忙派人请白起出征支援。
谁知白起却说:“邯郸城本来就是易守难攻之地,况且赵国有同盟国,请求支援的话一日之内援军便可到达。我们虽然在长平打了胜仗,但是兵力至少亏损了一半。现在突然跋山涉水去打人家的首都,到时候他们万一里应外合,我们必输无疑啊。”
再者,当年长平一战,白起坑杀赵军降俘几十万人,赵国一定对白起怀恨在心。这次引兵作战,白起是最不符合当统帅人选。秦王攻城心切,哪里听得进去劝告,所以改派王龁代替王陵,围攻了邯郸。
结果果然如白起所说,邯郸久攻不下,又遭到魏信陵君的“窃符救赵”,秦军死伤惨重。
得知此事,白起感叹,秦王当时不听我的劝告,现在果然惨败吧!这话传到了秦王的耳朵,恼羞成怒的他,当即下令让白起必须出征领兵,攻下赵国。白起不愿,一直称病不愿动身。
白起以病为由跟秦王僵持了三个月之久。在这期间,前线不断传来战败和损病的消息,秦王心急如焚,软硬皆施,不断催促白起动身。白起无可奈何,只得带病出发。
行至杜邮地区,秦王和范雎对白起的态度始终未能放心,觉得他似乎总想抗旨不尊,对他起疑,于是下令赐死白起,让其用剑自刎。
白起死前仰天长叹,我一心为国,替秦出生入死,良言劝谏,究竟做错了什么啊!接着便提剑自刎而亡。一名盖世英雄就此陨落,秦国百姓心痛怜惜,纷纷在各地建起祠堂,纪念这位忠良的爱国大将军。
总结:
这次看似普通的一次败仗,其实在历史上有着重大的意义。如果当年秦王听取了白起的建议,很可能中国大统一的时间会至少提前40年左右。有时候人不经意间的一个微小决策,很有可能就会造成改天换地的影响,而历史正是无数领袖人物的无数个微小决策构成的。
白起作为战国时期秦国最杰出的军事统帅,其军事生涯与秦国的崛起轨迹高度重合。从伊阙之战斩首二十四万魏韩联军,到鄢郢之战焚毁楚国宗庙,再到长平之战坑杀四十万赵卒,白...
秦始皇陵 白起 2025-09-04 霍去病与白起:跨越时空的战神之辩在中国军事史上,霍去病与白起犹如两颗璀璨的星辰,分别以“闪电战神”与“杀神”的威名震撼后世。若以军事成就、战术创新、历史影响为坐标,二者虽分属不同时代,却可展开...
白起 霍去病 2025-08-27 秦昭襄王:大秦帝国的奠基者与战略大师在战国纷争的烽火中,秦昭襄王嬴稷以五十六年执政生涯,将秦国从区域强国推向统一天下的临界点。他不仅以军事征服震慑六国,更以政治智慧重构战国格局,其战略眼光与执政魄...
秦昭襄王 2025-08-25 王龁与白起:秦国军中的双璧与权力博弈在战国末期秦国的军事版图中,王龁与白起是两位极具代表性的将领。他们既在战场上并肩作战,又在权力漩涡中暗自角力,共同书写了秦国统一进程中的关键篇章。一、战场上的黄...
白起 王龁 2025-08-19 郭开:以谗言为刃的“战国第一猛将”在战国名将如云的史册中,白起、王翦、廉颇、李牧的威名如雷贯耳,但若论“战绩”之震撼、手段之狠辣,赵国佞臣郭开却以另类方式被后世戏称为“战国第一猛将”。他未领一兵...
白起 廉颇典故 2025-08-05 伊阙之战双方兵力考辨:白起以弱胜强的军事密码公元前293年的伊阙(今洛阳龙门),秦将白起以12万秦军对阵魏韩24万联军,最终斩首24万、俘虏主将公孙喜,彻底扫平秦国东进中原的障碍。这场战役不仅奠定了白起“...
白起 2025-08-01 伊阙之战:二十四万将士的血色黎明——解析战国规模歼灭战的代价与影响公元前293年的伊阙(今河南洛阳龙门),一场载入史册的歼灭战在此爆发。秦将白起以十余万兵力,全歼韩魏联军24万人,斩首数量创下战国时期新纪录。这场战役不仅奠定了...
白起 2025-07-31 赵奢为何未入战国四大名将之列?战国时期,名将辈出,白起、王翦、廉颇、李牧四人被后世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他们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和辉煌的战绩,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同样战功...
白起 廉颇典故 2025-07-25 白起一生斩首多少人:血色数字背后的战争逻辑与历史争议战国时期,秦国名将白起以“战神”之名威震六国,其军事生涯中斩首敌军的数量之巨,堪称中国冷兵器时代的巅峰。据《史记》《战国策》等史料记载,白起指挥的战役中,仅明确...
白起 2025-07-17 白起若置身三国:战神之姿能否续写不败传奇?在中国冷兵器战争史上,白起以“人屠”之名成为战国军事的巅峰符号。他一生征战37年,斩敌百万,创造了长平之战45万赵军全歼的冷兵器时代纪录。若将这位“战神”置于三...
白起 2025-07-08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