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1636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共传十二帝,统治者为爱新觉罗氏。从努尔哈赤建立后金起,总计296年。从皇太极改国号为清起,国祚276年。从清兵入关,建立全国性政权算起为268年。下面历史资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大清会典》有载“选秀女,顺治年间定”。清朝初期,为了笼络蒙古王公,皇帝大多迎娶蒙古贵族之女,直到顺治年间才设立选秀制度,而为了保证皇室的血脉纯正,所有参选秀女必须是血统纯正的满族女子(嘉庆放宽到汉八旗和蒙八旗)。选秀制度自顺治年间设立,经康熙、乾隆、嘉庆等朝多次修订,才逐渐形成定式。

集中参选:每三年一次选秀,未经选秀不得嫁娶
按照规定,除了皇后和后宫主位的姐妹之外,所有在旗女子都要经过选秀,凡在旗十四岁至十六岁女子全部登记造册,参加三年一次的选秀,如果本次因故没能参加,下次选秀也得补上。即便是因为残疾不具备选秀女的条件,也要经过各旗层层上报,最后由本旗都统呈报给户部,再上奏皇帝认可后,才能免选。

除了满族八旗女子外,清朝后期蒙八旗、汉八旗女子也要参加选秀。嘉庆十一年(1806年),诏命汉军八旗自笔帖式、骁骑校以上的官员之女也要备选。嘉庆十八年(1813年),又命满洲蒙古自护军、领催以上的官员之女要备选。
此外清朝规定,未经选秀者不允许自行嫁娶,一旦私相嫁聘,自都统、参领、佐领及本人父母族长,都要受到处罚。
例如乾隆六年(1741年),闽浙总督德沛曾上书皇帝,希望让自己的儿子与两江总督马尔泰的女儿完婚,后来乾隆发现马尔泰的女儿并未参加选秀,于是马上让德沛回京当面予以斥责。
清朝选秀主要由户部负责,到了选秀年份,先由户部行文八旗各都统衙门、直隶和各省驻防八旗及外任旗员,然后由八旗各级官员将应选女子的资料逐级上报至都统,再由户部汇总上奏皇帝,敲定选秀日期,然后户部再行文各旗告知选秀时间。
为了不耽误选秀,应选女子通常会在本人父母或亲伯叔父母兄弟之妻的陪同下,按照族长、领催、骁骑校、佐领、参领等职务,逐级提前会合,经各旗派兵护送,由车驾一同送往京城参选。

选秀每日只挑选两旗,以人数多寡均配。原来选秀时,车队极为凌乱,为了改变这种情形,嘉庆年间以后,通常会在选秀前一日,先由该旗参领、领催先排车,先按所在旗将秀女分为两部分,每部分再按满、蒙、汉分为三处,每处再按年龄大小排序,年龄小者在前,年龄大者在后。
三轮选秀:由皇帝或太后亲选,未选中者可归家嫁人
车队排列完毕之后,先行交由内监引阅,只有经过太监挑选被记名的,才能参加后续选阅,这也算是第一次初选了。太监初选之后,被记名秀女的车队贯鱼衔尾而进,车树双灯,各有标识。车队通常在日夕(即傍晚)发车,夜分(即半夜)抵达神武门外,然后等候宫门开启。
宫门开启后,秀女们依次下车,由内监引领入宫。选秀通常在御花园、体元殿或静怡轩进行。在内监引领下,秀女们行至这些地方的宫门外恭候,由户部司官负责管理。例如在御花园选秀的话,宫女们通常会在顺贞门外恭候。到了选秀之时,秀女们由太监按班引入,每班五六人,立而不跪。
选秀由皇帝或太后亲自选阅,秀女们身上都带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书某官某人之女,某旗满州人(蒙古、汉军则书蒙古、汉军),年若干岁。如果有看中者,就留下她的名牌,这被称作留牌子;如果没有被看中,就撂牌子。凡是留牌子的秀女,还要再定期复选,复选而未留者,也称为撂牌子。

秀女们下车之后,车队由神武门夹道而出东华门,再由崇文门大街至直北街市,再绕入后门而至神武门,于此等候落选的秀女。秀女如果没有被选中,便由内监引领至此,然而后登车而出各归其家。
集中分配:成为后妃极为困难,大部嫁入宗室之家
清朝的选秀,可不仅仅是给皇帝挑选嫔妃的,而且还要用来给皇室子孙来赐婚或者给亲王郡王的儿子们来指婚。其中最为典型的例子,便是嘉庆皇帝将秀女送给了乾隆,这便是乾隆后宫的晋贵人了。
经过前面三轮选拔之后,晋级的秀女通常会有两种命运,其中大部分都被皇帝用来给三代以内血缘关系比较亲近的近支宗室来指婚了,只有那些确实被看中的,才会继续留在皇宫之内,成为后妃的候选人。
一旦成为后妃的候选人,手续则更为复杂,初次“引阅”之后,还要屡屡“复看”,有“记名”的,这是被选中留牌子的;有“上记名”的,这是皇帝亲自选中留牌子的。最后,还要经过“留宫住宿”进行考察,并最终在留宫住宿的秀女中选定数人作为后妃,其余的都撂牌子。

即便经过层层选拔后,被留到了宫中,这些秀女的命运还是个未知数,如果到了一定年龄(一般是25岁至30岁)仍然没有被皇帝所看中,才可以放出宫去。不过,凡是到了这一步,即便被淘汰回家,这些女子还是不能立即嫁人,而是必须过了记名期(一般为五年)才可以,违者上至都统、副都统、参领、佐领,下至旗长及本人父母,都要受到一定的处分。
如若被皇帝看中,那么就要一直留在紫禁城中。如果幸运的被皇帝临幸,那么便会被封为答应、常在、贵人或嫔,以后再逐级晋封。如果被看中却未被临幸,则要更为凄惨,只能在宫中虚度年华了。
除了以上八旗选秀之外,清朝还有一种选秀,那便是包衣选秀,应选者皆为内务府包衣三旗的女子。包衣选秀通常由内务府主持,每年进行一次,不过这些被选中的秀女可就惨了很多,他们只能充当宫中的杂役做宫女而已。
爱新觉罗·阿敏(1586—1640),作为清太祖努尔哈赤之弟舒尔哈齐的次子,在明末清初的历史舞台上曾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不仅是后金四大贝勒之一,更以勇猛善战著...
努尔哈赤几个儿子 2025-11-20 爱新觉罗·皇太极:清朝第二位皇帝的雄图伟业爱新觉罗·皇太极(1592年11月28日—1643年9月21日),又译黄台吉、洪太主,是清朝的第二位皇帝,后金第二位大汗。他的一生波澜壮阔,以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
皇太极的皇后 2025-11-20 东果格格:跨越时代的政治纽带与家族丰碑在清朝开国史的宏大叙事中,东果格格以11岁出嫁、16岁生子的传奇人生,成为连接家族利益与政治格局的关键人物。这位努尔哈赤嫡长女不仅以婚姻为纽带巩固了后金政权,更...
努尔哈赤几个儿子 东果格格 2025-11-19 佟佳哈哈纳扎青:被历史尘封的创业元配在清朝开国的宏大叙事中,佟佳·哈哈纳扎青的名字如同隐匿于历史褶皱中的微光,虽曾照亮过努尔哈赤最艰难的创业岁月,却最终在后世官方史书的记载中逐渐黯淡。这位清太祖的...
努尔哈赤几个儿子 佟佳哈哈纳扎青 2025-11-14 权谋棋局:皇太极猝逝后多尔衮为何止步帝位1643年9月21日,清太宗皇太极猝死于盛京清宁宫,这位52岁的统治者未留下任何遗诏,将满清政权推向权力真空的深渊。此时,手握两白旗精锐、屡立战功的和硕睿亲王多...
皇太极的皇后 多尔衮怎么死的 2025-11-11 铁骑终章:忽必烈与皇太极的死亡之谜与权力余响蒙古高原的朔风与白山黑水的霜雪,共同塑造了两位马背皇帝的传奇人生。忽必烈以“薛禅汗”之名建立横跨欧亚的元朝,皇太极则以“天聪汗”之号奠定清朝入主中原的根基。然而...
皇太极的皇后 成吉思汗和忽必烈的关系 2025-11-11 皇太极与海兰珠:情深不寿,为爱成殇在清朝历史的宏大叙事中,皇太极与海兰珠的爱情宛如一曲悲怆的挽歌,以帝王之尊的炽烈深情,冲破了政治联姻的冰冷框架,书写了一段超越世俗的旷世绝恋。这对相差十六岁的君...
皇太极的皇后 海兰珠为什么这么得宠 2025-11-07 范仲淹后裔范文程:为何主动向努尔哈赤表忠心?作为北宋名臣范仲淹的第十七世孙,范文程在明末清初的历史转折点上,做出了一个令后世争议不断的抉择——主动投效后金(清朝前身)的努尔哈赤。这一选择背后,交织着个人抱...
努尔哈赤几个儿子 范文程 2025-11-06 多尔衮的权力困局:摄政王与皇位之间的三重博弈1643年皇太极猝然离世,清廷陷入权力真空。作为正白旗旗主、手握两白旗精锐的军事统帅,多尔衮本有机会登上皇位,却最终选择扶持六岁的福临继位,以摄政王身份掌控朝政...
皇太极的皇后 多尔衮怎么死的 2025-11-06 皇太极攻入北京后,袁崇焕回援造成的多维度影响1629年冬,后金(清朝前身)汗皇太极率十万大军突破长城防线,直逼北京城下。这场被称为“己巳之变”的战役,因袁崇焕率关宁铁骑千里驰援而成为明末战争史的关键转折点...
皇太极的皇后 袁崇焕 2025-10-31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为何冲突不断 双方有哪些历史恩怨 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