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道汉文帝陵墓霸陵,很多人都会疑问为何放弃了祖陵区,将地址选在白鹿原。而这其中的原因不是因为受到了昭穆制度限制被迫别葬,而是为了解决其母薄太后的丧葬礼仪问题,并兼顾扼守交通要道、防御东方诸侯的政治需要,同时汉文帝的个人情感,也影响到霸陵的选址。
史书记载:汉文帝之母薄氏原是魏王豹妾妃。公元前204年,魏王豹死,刘邦见薄姬有色,诏内后宫。汉文帝即位后,薄氏被尊为皇太后,其陵墓礼仪问题自然会提上议事日程。
当时刘邦已葬长陵,古代有夫妻一体、生死相恤、坟墓相从的观念和葬俗,西汉也有嫔妃祔葬帝陵的制度性规定。因此,按常理薄氏应该入葬长陵,陪伴高祖左右。
然而,吕后此前已作为正妻与高祖合葬,长陵按规制是不能出现两座皇后陵墓,薄氏欲葬长陵,只能以嫔妃的身份祔葬,这明显贬低了已被尊为皇太后的薄氏。倘若如此,勿作他论,仅从情感来讲,汉文帝也是不能接受的。
古人云: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可谓孝矣。因此,汉文帝的陵寝离开咸阳祖陵区,另择新址。其母薄氏则以近孝文皇帝霸陵为由,顺理成章在霸陵附近以皇太后之礼营建陵墓,薄氏丧葬礼仪问题便迎刃而解。
汉初,政权的威胁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其一,东方的政治势力,即六国旧贵族和异姓诸侯王;其二,北方的游牧部落,即匈奴。
为了消除这些威胁,汉高祖刘邦在分封不久,就确立了逐一翦除的方针,经过八年的时间,异性诸侯王的威胁几乎消灭殆尽,但六国余孽妄想复辟的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另外,来自北方匈奴的威胁,虽以和亲的办法避免了大规模冲突,但匈奴仍不时南侵抢掠。
这些问题,汉初在短时间内没有能力彻底解决,只好采取防范的措施来化解。皇帝陵墓的选址必然会为当时的政治服务,因为其附设的陵邑可以形成一种有效的防范手段。
汉高祖刘邦将陵墓建在与京城长安仅一水之隔的咸阳原上。长陵位于长安正北,控制着北向甘泉宫的驰道,由甘泉宫所在的云阳再向北,有直道直通北边长城防线。因此,高祖刘邦在此建设陵墓,设置陵邑,徙民移居,等于在京城北侧设了一道缓冲的防线。
此后,汉惠帝安陵又建于长陵西侧,同样也设陵邑,迁徙民众。此举不但加强了京城长安正北的防御力量,也能起到缓解来自西北威胁的一些作用。
汉文帝即位时,其父兄以陵墓的形式已经在京城北侧建起了一个缓冲地带,但长安以东除了关中东部的函谷关、东南的武关之外,却再无屏障。一旦关隘陷落,京城即危在旦夕。
秦末,刘邦攻破武关,进军霸上。秦王子婴很快就从咸阳出降。刘邦破秦不久,项羽突破函谷关进军鸿门,刘邦只得亲赴楚营,卑辞言和。这些史实都说明,函谷、武关失守,分居渭水两岸的咸阳、长安即无险可守。
所以,为防止京城受到来自东方的直接威胁,必须控制交通要道,缓冲压力,屏卫京师。在此情形下,汉文帝可选的措施之一,就是仿效其父高祖刘邦,在关键位置修建陵墓并设置陵邑,迁徙民众,形成屏障。
如此,霸陵的选择就只能在长安以东,其位置必然是东西交通要道的咽喉部位。基于以上考虑,汉文帝将霸陵建在白鹿原西北部,后又将其母薄太后的南陵,也建在西南约两千米处,同样设置了陵邑,这与安陵辅助长陵,加强其屏障作用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汉文帝刘恒个人情感因素,可能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其一,汉文帝不愿葬在父亲刘邦身边;其二,对原封地代国的眷念之情。
薄姬生了刘恒之后,就稀见高祖,随母生活的刘恒或许也稀见父面。这样,势必造成他与刘邦在感情上的生疏和隔膜。而同为刘邦庶子的赵王如意之母戚夫人,却日夜待御,赵王如意也常抱居前,刘邦也明言如意是爱子。两相对比,刘恒心中感受可想而知。
此外,汉文帝对自己早年的封地代国的眷念之情,可能也影响到了霸陵的选址。汉文帝幼年离京,与母亲在代国相依为命生活了十五年。代国虽北邻匈奴,多有边患,却给刘恒母子提供了一个避风港,因此,吕后曾欲将刘恒迁到河东腹地赵国,然代王谢,原守代边。
汉文帝即位后提倡节俭,很少出巡,但却四次巡幸代国,有一次还留居两三个月之久。此外汉文帝还将两个儿子刘武和刘参封太原王,王其故地,可见其对代国的眷念之情。
据《汉书》载:汉文帝曾到霸陵巡视,家在赵国邯郸的慎夫人随从,上指示慎夫人新丰道,曰:此走邯郸道也。使慎夫人鼓瑟,上自倚瑟而歌,意凄怆悲怀,顾群臣曰:嗟乎!以北山石为椁,用纻絮斮陈漆其间,岂可动哉。
史书记载的这个历史细节,使后人能够借此一窥汉文帝的内心情感,对其陵墓选址做出较为合理的推测。代与赵同在河东,位置比邻。汉文帝给慎夫人指示家乡的道路后,紧接着提到了陵墓之事,而且意凄怆悲怀,他应该是想起了视为故乡的代国。限于当时的条件,汉文帝不能远葬代地,因而只能寄望于百年之后,魂魄能够方便回归代国。
西汉杜邺曾言:骨肉归于后土,气魂无所不至,说明当时确有灵魂出游的观念。汉墓中的壁画、画像石等多有车马出行的题材,时人认为灵魂也需要乘车出行,这就需要道路。既然如此,灵魂的居所墓葬地,建在大道旁边自然会方便出入。由此可见霸陵的选址,汉文帝颇有用意。
另外汉文帝提倡薄葬,霸陵因其山,不起坟。为了便于防水,可能需要借助白鹿原高敞的自然地势,这大概也是霸陵选址的一个原因。
综上,汉文帝霸陵选址白鹿原主要原因有三:其一,解决薄太后的丧葬礼仪问题;其二,政治需要,即扼守交通要道,防御东方诸侯;其三,文帝个人情感因素的影响。
西汉初年,诸侯王权力与中央集权的博弈贯穿始终,淮南厉王刘长作为汉高祖刘邦第七子,其家族命运始终与皇权更迭紧密相连。刘长因谋反被流放蜀郡途中绝食而死后,汉文帝出于...
刘邦 2025-09-24 刘彻与刘陵:权力漩涡中的皇室纠葛与历史真相西汉元狩元年(前122年),淮南王刘安谋反案震动朝野。其女刘陵因“阴结宾客,拊循百姓,为叛逆事”被连坐处死,史载她“慧,有口辩”,曾以美色与金钱游走于长安权贵之...
刘彻 刘安 2025-09-24 司马迁所受宫刑:割除男性生殖器官的残酷历史司马迁,这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的史学巨匠,因替李陵辩护触怒汉武帝,最终遭受了宫刑这一古代最残酷的肉刑。关于宫刑的具体操作方式,尽管史书未详载细节,但...
司马迁 2025-09-24 刘邦为什么恨钟离昧:权力、猜忌与历史宿怨的交织在中国古代历史的长河中,汉高祖刘邦与钟离昧之间的恩怨纠葛,犹如一曲跌宕起伏的悲歌,既折射出权力斗争的残酷,也暗含着人性中猜忌与报复的复杂心理。刘邦对钟离昧的怨恨...
刘邦 2025-09-24 刘恒真的爱了窦漪房一生吗?在中国古代帝王情感史中,汉文帝刘恒与皇后窦漪房的关系始终是争议焦点。从代国初遇的偶然,到长安宫廷的权谋博弈,再到晚年失明后的权力平衡,这段跨越四十余年的婚姻,既...
刘恒 2025-09-24 项庄身世之谜:楚国第一剑客的家族脉络在楚汉争霸的烽火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典故如同一把淬毒的匕首,刺破了鸿门宴的虚伪和平。这位被司马迁以寥寥数笔记载的楚国...
司马迁 项庄 2025-09-23 刮目相看:吕蒙的蜕变与历史回响“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这句流传千年的成语,源自三国时期东吴名将吕蒙的蜕变故事。它不仅记录了一个武将从“吴下阿蒙”到学识渊博的逆袭,更折射出中国古代对“终身...
吕蒙 2025-09-23 刘秀的成功太诡异了?解码东汉开国皇帝的“逆袭密码”公元23年的昆阳之战,28岁的刘秀以不足2万兵力击溃王莽43万大军,这场以少胜多的战役被《后汉书》记载为“夜有流星坠营中,昼有云如坏山,当营而陨……会大雷风,屋...
刘秀 王莽 2025-09-22 鲁元公主的丈夫:赵王张敖——权力联姻下的命运交织在中国西汉初年的历史长卷中,鲁元公主作为汉高祖刘邦与皇后吕雉的独女,其命运始终与王朝政治紧密相连。而她的婚姻,更是权力博弈的典型缩影——丈夫张敖的身份,不仅承载...
吕雉 刘邦 2025-09-22 吕后:历史褶皱中的复杂人性与权力镜像在中国古代政治史上,吕后(吕雉)是一个极具争议的人物。她既是汉高祖刘邦的结发妻子,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临朝称制的女性统治者。关于她是否算“好人”的讨论,本质上是...
吕雉 刘邦 2025-09-22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