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使人明智!鉴以往而知未来! 中国 / 近代 / 民国 / 元朝 / 晋朝 / 周朝 / 商朝 / 夏朝 / 历史解密 / 历史剧 / 上古时期 / 苏联
站点logo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 >  历史解密 >  秋蝉声里的囚徒悲歌:骆宾王在狱咏蝉的千年回响

秋蝉声里的囚徒悲歌:骆宾王在狱咏蝉的千年回响

时间:2025-07-07 17:58:30来源:爱上历史作者:Marshall

公元678年,唐高宗仪凤三年的深秋,洛阳御史台监狱的西墙外,几株古槐在夕阳余晖中投下斑驳的影子。秋风掠过枝头,寒蝉发出断续的鸣叫,声声凄切。此时,因上疏直谏触怒武则天而被诬下狱的骆宾王,正倚靠在潮湿的牢房墙壁上,听着这熟悉又陌生的蝉鸣。他提笔写下《在狱咏蝉》,将满腔悲愤与不屈,化作这首流传千古的咏物绝唱。

一、囚徒与蝉:跨越时空的生命对话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开篇即以“西陆”点明秋日时令,蝉声如泣如诉,勾起诗人作为囚徒的深重愁思。“南冠”典出《左传》,楚人钟仪戴南冠被囚于晋国,此处骆宾王以“南冠”自喻,既点明身份,又暗含对故国的思念。秋蝉的鸣叫与囚徒的叹息交织,形成跨越时空的生命对话——蝉的短暂生命即将走到尽头,而诗人的政治生命也因冤狱戛然而止。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蝉的黑色翅膀(玄鬓)象征青春与活力,而诗人的“白头”则暗示年华老去与仕途坎坷。此处化用卓文君《白头吟》的典故,既表达对往昔壮志的追忆,又暗讽当权者对忠良的迫害。蝉的鸣叫仿佛在重复《白头吟》的悲歌,刺痛着诗人敏感的神经。

二、露重风多:困境中的双重隐喻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这两句是全诗的诗眼,也是咏物诗的典范。秋露浓重,蝉翼沾湿,难以振翅高飞;秋风呼啸,蝉鸣被淹没在风声中。表面写蝉的困境,实则暗喻诗人自身的遭遇:仕途受阻,有志难申;直言进谏,反遭诬陷。露与风既是自然现象,也是政治环境的象征——武则天时代的政治气候,正如这浓重的秋露与狂虐的秋风,让正直之士寸步难行。

骆宾王在诗序中写道:“蝉……洁其身也,禀君子达人之高行;蜕其皮也,有仙都羽化之灵姿。”他笔下的蝉,是“饮高秋之坠露,清畏人知”的高洁之物,而自己正是以蝉自喻,坚守清廉与正直。然而,现实却如秋风般残酷,将他的声音与理想一同掩埋。

三、高洁之志:无人信的孤独呐喊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尾联以设问收束全诗,将咏物与抒情推向高潮。蝉的高洁品性无人相信,正如诗人的忠诚与正直无人理解。他渴望有人能为他辨明无辜、昭雪沉冤,但回应他的只有无尽的沉默。这种孤独与绝望,比牢狱之苦更令人心碎。

骆宾王的遭遇并非个例。初唐时期,武则天为巩固权力,重用酷吏,打压异己,许多忠良之士蒙冤下狱。虞世南的《蝉》以“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赞颂蝉的高洁,李商隐的《蝉》以“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抒发怀才不遇的悲愤,而骆宾王的《在狱咏蝉》则以“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揭露政治黑暗,三首咏蝉诗并称“唐代咏蝉三绝”,共同构建了文人借蝉抒怀的传统。

四、历史回响:咏物诗的巅峰之作

《在狱咏蝉》之所以成为千古名篇,不仅在于其精湛的艺术技巧,更在于其深刻的思想内涵。骆宾王以蝉为媒介,将个人命运与时代悲剧紧密相连,使咏物诗超越了单纯的景物描写,成为抒发政治抱负与人生感慨的载体。

从艺术手法上看,此诗运用比兴、双关、用典等多种手法,将咏物与抒情融为一体。首联以蝉声起兴,引出囚徒之思;颔联借蝉翼与白头对比,抒发年华老去之悲;颈联以露重风多隐喻政治环境,物我合一;尾联直抒胸臆,点明主旨。全诗情感充沛,语言凝练,堪称咏物诗的巅峰之作。

从历史意义上看,《在狱咏蝉》是初唐政治生态的缩影。骆宾王的遭遇反映了武则天时代知识分子的困境——他们渴望建功立业,却因直言敢谏而遭迫害;他们坚守道德底线,却在权力斗争中成为牺牲品。这首诗不仅是个人的悲歌,更是一个时代的哀鸣。

人物: 分享 上一篇: 古代人如何相亲的?古人相亲上的那些趣事 下一篇: 二里头文化:解码“最早中国”的文明基因

最新资讯

推荐新闻
最新人物
最新专题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