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明太祖朱元璋建立。下面历史资料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科举制作为我国封建社会一种考试选官制度,“产生于隋,确立于唐,发展于北宋,成熟、衰亡于明、清”。
到明朝时,随着在隋、唐、宋七百多年的发展,科举制度已经成为一套相当完备的制 度,并真正进入鼎盛辉煌时期。
一:明朝科举考试的内容
一提到明朝科举内容很多人都会想到八股文,八股文是由明朝独创。
八股文分为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出题、中股、后股、束股、收结等几个部分。
其中精华部分是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这四个部分有较为严格的限制,不能随便写的,必须用排比对偶句,共有八股,所以叫八股文。
这种写法十分古板,多一字不行,很多考生都是一边写一边乱编,只为了凑字数,达到对偶的效果,文字表面上看,十分整齐,细看下内容,废话满篇。
痛苦的不仅是考生,还有出题的老师,因为四书五经里面字数有限,各级各类考试都从里面出题,而出过的题一般是不能再用的。
于是老师们奇计百出,把四书五经上下句割裂开,单独拿来出题,如把一句话斩头去尾,只用中间的几个字拿来考人。
这种语句不通、张冠李戴的词句,连老师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何况学生呢?
结果就是糊涂考官考糊涂考生,出题的人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考试的人也不知道,这样考试出来的是什么人才?
八股文只是一个考试的解答形式,而真正对考生来说最大的困难就是考试的思想。
明朝严格规定,所有的文章不能有自己的想法,必须仿照古人立言,要按照圣人的思想去写文章,这个圣人是谁呢?是朱熹。
朱熹一贯主张天理为本,要牺牲人欲,那句著名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就是他思想的体现。
他曾给四书写过注,主要标注他个人的理解,然而这些理解被统治者看上,要求所有的学子必须按照朱圣人当年的思维来答题。
然而,人的意识本身就有很大差异性,同样一个问题在不同人的认知世界里,是千差万别的,这就给考生们增加了很多难度。
在固定思维、固定模式下,明的学子们还是很好地完成他们的文章,实在令人佩服不已。
这些优秀八股文的作者巧妙地利用既有规则,在有意无意之间插入自己的观点,并运用优美的词句表现出来,他们无疑是这场规则竞赛中真正的成功者。
而在那这样情况下选出来的人会是什么样的人呢?即“始终只善于考试而不善于自由的创造性思维”。
著名的明朝学者宋濂形容过八股选出来的某些人才“与之交谈,两目瞪然视,舌木强不能对”,活脱脱一副无用的白痴、书呆子。
但八股文还是有一定用处的,比如吴敬梓在他的《儒林外史》中曾经写道“八股文若做的好,随你做什么东西,要诗就诗,要赋就赋,都是一鞭一条痕,一掴一掌血”。
可见,八股文是很多文体写作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在这样的限制下,很多优秀人才得以脱颖而出,如后来的徐阶、高拱、张居正,哪一个不是八股文拿高分的?
这些人才是高手中的高手。尽管科举的内容令人望而却步,但是还是有很多学子为了功名、为了地位克服万难成为科考大军中的佼佼者。
二:明朝科举考试流程
明朝考试分为四级,第一级是院试或童试,考试者统称为童生,这个“童”字是初级、而非幼儿的意思,所以七八十岁的童生也是有的。
这一级考试是在州县范围进行的,在这个考试中合格的人就是我们大家熟悉的“秀才”,考试成绩有六等,考到高等的才能得到秀才的称号。
而考到一、二等的才有资格去参加更高一级的考试,叫“录科”。
当上秀才已经有些特权了,如以免除一个人的徭役、见到县官可不下跪等等。
下一级的考试叫乡试,这个所谓乡试不是指乡里的考试,而是更高一级,即省一级的统考。
乡试三年一次,一般在八月,由省里出题,而且有名额限制。
在这一级别考试中过关的人就叫举人,举人已经具备了做官的资格了,当然仅仅只是资格而已,如果恰巧需要官员的情况下正好有官员病逝,正好有机会从政。
第三级就是会试了,会试就是各省精英之间的比拼。随着考试级别的升高,就越来越严格了。
首先是考试场所的结构设计充分体现了这场考试的严格程度。
明朝会试考试的场所叫贡院,贡院里有上万间房间都是单间,这种单间叫号房,长五尺,宽四尺,高八尺。
考生进去前要先搜身,只能带书具、灯具进去,每人发给三支蜡烛,进去后,号门马上关闭上锁,考生就在里面答题,晚上也在里面休息。
但由于房间太小,考生只能蜷缩着睡觉,真是要多难受有多难受。也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考生完成了答卷。
通过会试的精英们面对的最后一道考验就是殿试,主要有策问、传胪、赐宴、谢恩、行释菜礼、立题名碑等。
在这场考试中,考生将面对帝国的统治者。考试方式是皇帝提问、考生回答,内容主要是策问。
考试过程中,考生是不敢也不能抬头的,他们只能战战兢兢地答完问题,然后退出等待自己的命运。
皇帝及大臣根据考生的表现,会划分档次,共有三甲。
一甲只有三个人,叫进士及第,分别是状元、榜眼、探花,这是为我们大家熟知的,二甲若干人,叫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叫赐同进士出身。
如果这个时候还榜上有名的话,基本就可以派任官职了,但任职的官职很低。
朱元璋与沈万三的恩怨,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具戏剧性的君臣冲突之一。作为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以铁腕手段巩固政权,而江南首富沈万三的覆灭,则成为其打击豪强、重塑社会秩序...
朱元璋多少岁 巨商沈万三 2025-08-05 徐达正史死因考辨:历史迷雾中的真相与传说在中国古代开国功臣的群体画像中,徐达始终占据着特殊地位。这位出身淮西的将领,以卓越的军事才能助朱元璋完成统一大业,却在洪武十八年(1385年)突然离世,享年五十...
朱元璋多少岁 徐达 2025-07-30 达兰皇后:从陈友谅宠妃到朱元璋宫廷的悲剧终结者达兰,这位在历史长河中留下复杂印记的女子,其人生轨迹与陈友谅、朱元璋两位乱世枭雄紧密交织。她曾是陈友谅的宠妃,后成为朱元璋的达定妃,最终却因复仇执念与宫廷阴谋走...
朱元璋多少岁 陈友谅 2025-07-29 傅友德后代子孙的流散与传承:乱世中的家族史诗明初名将傅友德以“七战七捷”的军事传奇闻名史册,却在洪武二十七年因“谋反”罪名被朱元璋赐死,家族遭灭顶之灾。然而,这位战功赫赫的将领并未绝后,其子孙在历史洪流中...
朱元璋多少岁 傅友德 2025-07-29 朱元璋:历史天平上的功过双面镜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是中国历史上最具争议性的帝王之一。他以赤贫之身推翻元朝统治,开创大明王朝,却在治国过程中展现出铁腕手段与严酷统治。这位“草根皇...
朱元璋多少岁 2025-07-25 方国珍兵力考:元末割据势力的军事力量解析元末乱世,群雄并起,方国珍作为最早举旗反元的势力之一,凭借浙东三郡(庆元、台州、温州)的地理优势与强大的水军力量,在元廷与朱元璋之间周旋近二十年。然而,关于其兵...
朱元璋多少岁 方国珍 2025-07-23 朱棣生母之谜:正史记载与民间传说的千年博弈明成祖朱棣(1360-1424年)作为明朝最具争议的皇帝,其生母身份问题自明代中期便成为史学界悬案。官方史书《明史》《明实录》明确记载其为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孝...
朱元璋多少岁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2025-07-17 刘伯温的最后一个预言:历史迷雾中的智慧回响1375年寒冬,浙江青田的刘府内,病榻上的刘伯温将长子刘琏唤至身前。这位辅佐朱元璋定鼎天下的谋臣,在弥留之际留下四句谶语:"蓝玉骄纵,必遭灭族...
朱元璋多少岁 蓝玉 2025-07-10 明朝都察院:皇权下的监察利剑与制度困局在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演进长河中,明朝都察院以其严密的体系、广泛的职权和深远的影响,成为封建专制时代监察体系的巅峰之作。作为明太祖朱元璋废丞相、强化中央集权的重要...
朱元璋多少岁 2025-07-09 朱元璋文字狱:历史迷雾中的真相探寻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长河中,文字狱犹如一道道阴霾,笼罩着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成为专制统治者钳制思想、维护权威的残酷工具。朱元璋,这位从草根崛起的大明开国皇帝,其...
朱元璋多少岁 2025-07-08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