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好问(1190年8月10日—1257年10月12日),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是金元之际杰出的文学家、史学家,在诗、词、文、曲、小说及文学批评等多个领域均有卓越建树,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
出身书香,少年成名
元好问出生于太原秀容(今山西省忻州市)一个世代书香的士大夫家庭。其祖先是北魏皇族拓跋氏,在孝文帝汉化改革中改姓元,后迁至山西忻州。元好问自幼聪慧,七岁能诗,被誉为“神童”。十四岁时,他师从陵川名儒郝天挺,潜心学习六年,博通经史,淹贯百家,文学修养日益深厚。
少年时期的元好问便展现出非凡的文学才华。他曾作《箕山》《琴台》二诗,被北方文宗赵秉文嘉赏,名震京师,号称“元才子”。这份早期的赞誉,为他日后在文坛的崛起奠定了坚实基础。
科举坎坷,仕途跌宕
元好问从十六岁起开始参加科举考试,然而科举之路充满坎坷。他多次应试未中,直到兴定五年(1221年),三十二岁的元好问终于进士及第。但因科场纠纷,他被诬为“元氏党人”,愤然不就选任。三年后,三十五岁的元好问又得到赵秉文等人的贡举,以考试优异得中宏词科,才正式就选,被任为权国史院编修,留官汴京。
此后,元好问历任镇平县令、内乡县令、南阳县令、行尚书省左司员外郎等职。在南阳县令任上,他大刀阔斧进行改革,扩建县衙,加强治安,奏请减免赋税,重建政府威望,给南阳县带来了一次大刀阔斧的改革,深受百姓爱戴。然而,金朝末年,政治腐败,社会动荡,蒙古军队南下侵扰,元好问的仕途也随着国家的命运而起伏。
丧乱诗史,情感真挚
金朝灭亡前后,元好问目睹了国家的破碎和人民的苦难,创作了大量反映社会现实的“丧乱诗”。这些诗篇如《岐阳三首》《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等,真实地描绘了金朝被灭亡、人民遭涂炭的社会现实,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
《岐阳》组诗中,“百二关河草不横,十年戎马暗秦京。歧阳西望无来信,陇水东流闻哭声。”诗人以沉痛的笔触,描绘了关中大地被蒙古军围困的惨状,表达了自己救国无策的悲愤和凄凉。这些丧乱诗不仅继承了杜甫现实主义的精神,而且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概括力和真挚的情感,掀起了杜甫之后的现实主义诗风的又一高潮。
词坛冠冕,风格多样
元好问的词作同样成就斐然,堪称金代一朝之冠,可与两宋名家媲美。他的词题材广泛,既有感慨兴亡、登临怀古之作,也有言情咏物、送别赠答之篇。在艺术风格上,元好问以苏、辛为典范,并吸取各家之长,兼有婉约、豪放诸种风格。
其代表作《摸鱼儿·雁丘词》中,“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以雁的生死相许,引发了对世间真情的深刻思考和热情讴歌,成为千古名句。这首词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展现了元好问词作的豪放与婉约并存的独特魅力。
史学贡献,功不可没
除了文学成就,元好问在史学领域也有重要贡献。他深知金朝历史文献的重要性,在金朝灭亡前夕,就向当政者建议用女真文小字写一部金史,但未能如愿。于是,他私下编撰了《壬辰杂编》,并抱着“以诗存史”的目的,编成《中州集》。
《中州集》是一部金代诗歌总集,收录了金代已故或未仕于蒙古国的诗人词客的诗词2116首,为每位作者写了小传,填补了中国文学史的空白。《金史·艺文传》就是以它为蓝本写成的,后来《全金诗》也是在它的基础上增补而成。同时,《中州集》也为金代历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元好问所收集的这些资料,为元代修宋、辽、金史,以至明朝修元史,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特别是为修金史奠定了基础。
晚年著述,文脉传承
金朝灭亡后,元好问被囚数年。晚年,他重回故乡,隐居不仕,于家中筑野史亭,潜心著述。他继续整理自己的文学作品,编纂了《元遗山先生全集》,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元宪宗七年(1257年),元好问逝世,享年六十八岁。他的一生,是文学创作与史学研究交织的一生,是在动荡时代中坚守文化传承的一生。他的作品和思想,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文坛,也对后世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元好问以其卓越的文学才华和史学贡献,成为金元之际文坛的璀璨星辰。他的作品,如同一座座丰碑,矗立在中国文学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激励着后人不断探索和追求文学的真谛。
公元前53年,罗马共和国与安息帝国(帕提亚)在卡莱平原展开了一场改变西亚格局的战役。罗马统帅克拉苏率领4万大军,被安息名将苏莱那以不足2万骑兵全歼,克拉苏本人被...
2025-09-10 成宗爱过废妃尹氏吗?——从史料碎片中拼凑的宫廷情感谜题朝鲜王朝成宗李娎与废妃尹氏的婚姻,是权力与情感交织的悲剧。尹氏从受宠的淑仪到被废赐死的齐献王后,其人生轨迹折射出宫廷政治的残酷,也让人不禁追问:成宗是否曾真心爱...
2025-09-10 夏朝出土过文物吗?——从考古发现看中华文明起源的实证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夏朝作为第一个世袭制王朝,始终笼罩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尽管《史记》《竹书纪年》等文献对其存在有明确记载,但“夏朝是否真实存在”的争议仍不时浮现...
2025-09-10 西班牙女王伊莎贝拉一世:统一与开拓的铁腕君主1451年4月22日,伊莎贝拉一世诞生于卡斯蒂利亚王国马德里加尔的卡斯蒂利亚王宫。这位日后被称作“天主教双王”之一的女王,以政治智慧、军事才能与宗教狂热交织的统...
2025-09-10 契科夫与契诃夫:同一人的不同译名之辨在文学领域,一个名字的细微差异往往可能引发读者的困惑,契科夫与契诃夫便是这样一对因翻译差异而常被混淆的名字。实际上,契科夫与契诃夫指的是同一位文学巨匠——安东·...
2025-09-10 吴中四士:江浙风雅的千年回响在唐诗的璀璨星河中,"吴中四士"是一个极具地域文化特色的文人群体。他们以江浙为精神原乡,以诗酒为生命注脚,在初唐与盛唐的交界...
2025-09-10 张九成的时代背景:两宋之际的风云激荡与思想嬗变张九成(1092—1159)的一生,恰逢中国历史上最剧烈的政权更迭与社会转型期。北宋靖康二年(1127年),金军攻破汴京,徽、钦二帝被俘北上,北宋灭亡。这一事件...
2025-09-10 北周:昙花一现的二十四年,却铸就隋唐盛世之基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南北朝时期是一个政权更迭频繁、民族融合加速的特殊阶段。其中,北周(557年—581年)作为北朝的重要政权,虽仅存二十四年,却以独特的政治架构...
2025-09-10 初唐四杰的定名与历史评价: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学认证在中国文学史上,“初唐四杰”作为唐代文学转型的关键符号,其称谓的诞生与传播历经了复杂的文化建构过程。从唐初文人的自我认同到后世史家的权威定论,这一组合的最终确立...
2025-09-10 纪纲指鹿为马:权力失控下的荒诞闹剧与历史警示在明朝永乐十四年(1416年)的端午节,一场看似寻常的射柳活动,却因锦衣卫指挥使纪纲的荒诞行径,成为历史上权力失控的经典注脚。这场“指鹿为马”的闹剧,不仅暴露了...
2025-09-10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