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使人明智!鉴以往而知未来! 中国 / 近代 / 民国 / 元朝 / 晋朝 / 周朝 / 商朝 / 夏朝 / 历史解密 / 历史剧 / 上古时期 / 苏联
站点logo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 >  历史解密 >  章惇:北宋政坛的铁血改革家与争议人物

章惇:北宋政坛的铁血改革家与争议人物

时间:2025-09-03 18:28:04来源:爱上历史作者:Marshall

章惇(1035年-1106年1月2日),字子厚,建州浦城县(今福建省浦城县)人,北宋中后期最具争议的政治家、改革家之一。他以“铁血宰相”之名载入史册,既因推动王安石变法、开疆拓土的功绩被后世部分史家推崇,又因党争手段酷烈、性格刚愎自用而饱受诟病。其一生跌宕起伏,折射出北宋中期政治改革的复杂性与悲剧性。

一、出身与早年:桀骜不驯的才子

章惇出身官宦世家,父亲章俞官至银青光禄大夫,但其生母实为章俞之妾杨氏,这一特殊出身成为后世攻击他的把柄。少年时期的章惇便显露出桀骜不驯的性格:嘉祐二年(1057年),他与苏轼同榜参加科举,族侄章衡高中状元,章惇却因耻居人下,愤然弃敕诰不授,次年再考终列一甲第五名。这种“宁为鸡首,不为牛后”的傲骨,既是他日后政治生涯的底色,也埋下了与旧党势不两立的伏笔。

青年时期的章惇以胆识过人著称。嘉祐六年(1061年),他与苏轼同游终南山仙游潭,面对横跨深渊的独木桥,苏轼畏缩不前,章惇却从容走过,用藤蔓卷成的绳索系树滑下峭壁,并在石壁上题字“章惇苏轼来游”。苏轼惊叹:“子厚必能杀人!”这一预言后来成为两人政治决裂的隐喻——章惇的果敢与狠绝,既成就了他的改革大业,也导致他陷入党争泥潭。

二、政治生涯:新法旗手与铁腕执政

章惇的政治命运与王安石变法紧密相连。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推行新法,章惇因才干受赏识,历任集贤院编修、三司使等职,成为变法派中坚力量。他主张务实改革,在地方任职时政绩斐然:

经略荆湖:任荆湖北路察访使期间,他平定湖北蛮乱,开发湖南,设立州县,为江南发展奠定基础。

军事扩张:绍圣二年(1095年),西夏五十万大军犯边,章惇命章楶率军反击,收复会州、天都山,歼敌数十万,迫西夏称臣;元符二年(1099年),宋军攻入吐蕃,将大片疆域纳入版图,并在西南设州县巩固统治。

制度革新:他亲自主导兵器革新,提升军队战力,使北宋一度摆脱“积弱”形象;同时推行免役法、青苗法,整顿吏治,改革官制,史称“绍圣绍述”,被后世视为王安石变法的“制度进化版”。

然而,章惇的铁腕手段也招致激烈反对。元丰八年(1085年),宋神宗驾崩,高太后垂帘听政,旧党司马光掌权,新法遭废。章惇当面驳斥司马光“村夫子之见”,反对割让神宗时期收复的西夏领土,终被贬岭南。直至哲宗亲政(1094年),章惇拜相,全面恢复并改良新法,却以“诋毁先帝、变易法度”的罪名剥夺司马光、吕公著的赠谥,贬谪元祐党人至岭南,甚至奏请掘司马光、吕公著之墓,虽未获准,却招致“残酷”之名。

三、争议与评价:功过交织的历史镜像

章惇的历史形象长期被旧党文人抹黑,但近代史家多为其翻案:

功绩:他改良新法,增强国力;开疆拓土,扭转对西夏颓势;识人如炬,预言徽宗亡国。梁启超评其“有才而负气,奸则吾不知也”,南宋名臣李纲指出他“爱惜名器,坚守法度,诸子虽擢第,仕不过筦库州县,岂不贤哉”。

过失:党争手段过激,株连过广;性格刚愎,树敌众多。他因反对端王(宋徽宗)立储,直言“端王轻佻,不可君天下”,虽未获采纳,却埋下日后被清算的祸根。徽宗即位后,章惇累贬湖州团练副使,崇宁四年(1106年)郁郁而终,时年七十一。

四、文化贡献:书法与文学的遗韵

除政治成就外,章惇在书法与文学领域亦有建树。他的书法造诣颇高,行笔苍劲有力又不失飘逸潇洒,《宋人书法》《三希堂法帖》等都刊有他的作品,其《会稽帖》堪称宋人信札的艺术珍品。黄伯思评论其书法:“近百年来,书法家中惟有章惇能表达笔意,虽然精巧方面不如唐人,但笔势上超过了唐人,意境在初唐四大家中的褚遂良、薛稷之上,暮年愈妙,神采像王羲之。”

人物: 分享 上一篇: 古代人如何相亲的?古人相亲上的那些趣事 下一篇: 没有了

最新资讯

推荐新闻
最新人物
最新专题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