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一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坡仙,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他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他的父亲苏洵与弟弟苏辙也是北宋著名的大文学家。下面历史资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01、1075年,一个春日的早晨,天还没有透亮,苏轼就翻身而起,穿衣、洗脸、梳头一气呵成。39岁的他,身体没有半点疲惫。
半个时辰后,密州衙门,一群“保温杯中泡枸杞”的官吏们,热烈讨论着大宋帝国的局势。他们唾沫横飞、手舞足蹈的样子,像极了“键盘侠”。有人说:“听说司马光在编历史书,进展很大。”
有人说:“去年王安石被罢免宰相职务,今年二月又被召回去了,看来变法要继续了。”说罢,小心翼翼地看一眼苏轼。有人说:“西北的王韶才厉害,他在熙河打败羌人开边千里,真是大宋男儿的楷模啊。”苏轼激动地喝了一口茶,眼中闪过莫名的神采。
突然,有人打断了讨论:“都别闲聊了。密州连着几个月都雨雪未降,田里的麦子都快旱死了,想想办法吧。”不下雨,小麦就长不大,老百姓就没饭吃,这可是天大的事。众人都转头看向苏轼,意思是有事找领导。
02、一年前,旱情肆虐着整个大宋帝国。百姓家家无余粮,米缸比脸都干净。而官府公差依旧在催青苗法的本息,百姓一夜之间跌入地狱。强有力者吃糠咽菜,老弱无依者只能以草木为食。
那时的中原大地,举家逃荒者不绝于道。朝廷官员郑侠绘制《流民图》呈送神宗皇帝,请求罢除新法:“如果您听我的,十天不下雨,我自愿赴死。”
神宗皇帝无奈,便将青苗法、保甲法等一同罢除。三天后,东京大雨,王安石被罢相。一年后,大旱再次席卷密州,苏轼到底该怎么做才能挽救百姓的生计?经过大家讨论,终于从老祖宗的智慧中发现一条妙计:到常山上向老天爷求雨。
几天后,苏轼穿着干净的布衣、布鞋,从衙门徒步二十公里来到常山,摆好猪头和水果,然后点燃三炷香,虔诚地向上天祈雨。说来也奇怪,不久之后,大雨倾盆,苏轼也分不清究竟是天心,还是民意。
03、那年10月,苏轼去常山还愿。华北早已入秋,白霜满地,犹如天赐银毯。苏轼带领一些官员在前方跋涉,百姓在后方追随,浩浩荡荡,黄土漫天。
从杭州北上已经一整年了,他从来没有这么开心过。四年前,苏轼请求出京,到地方上踏踏实实地做点实事。如今求雨成功、百姓丰衣足食了,他的成就感岂是写几篇文章能比的?还愿结束后,苏轼一行人进行了一场狩猎,收获了很多猎物。
当天晚上,苏轼就把政府官员、围猎士兵、群众都召集起来,搞了个篝火晚会。火光摇曳,人们争相向苏轼敬酒,清脆的碰杯声不绝于耳。美酒涨红了脸庞,猜拳声不绝于耳。主席台上,苏轼脚步不稳,高声喊道:“此时、此地、此刻,都听我的命令!
我需要一百名壮士到台上来。”其他人都不知道苏大人到底要干什么,但十分钟后,所有人都闭上了嘴。主席台上,由一百名壮士组成的“合唱团”发出了低沉的嘶吼,然后逐渐昂扬,最终变成直上云霄的怒喝。
歌词是苏轼刚刚写好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如果你还不能理解的话,请想象一下《黄河大合唱》的场景:“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几天后,苏轼写信给朋友说:“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04、《江城子·密州出猎》是苏轼写的第一首豪放词,因为不同于柳永的风格,他沾沾自喜了很久。
其中有几个典故。“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说的是江东英主孙权。孙权喜欢打猎,还特别勇猛,他经常和猛兽正面硬拼,就算老虎扑到马鞍上了,他都能用手戟刺死。“射虎孙郎”的功夫,恐怕不亚于“打虎武松”。
在词中,苏轼自比少年英雄孙权,意思是:“我还是个年轻的小伙子,浑身有用不完的力气,来日方长呢。”“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说的是汉文帝的典故。
云中太守魏尚的能力很强,匈奴人十分怕他。可他因为在给朝廷的报告中写错了几个字,就被罢官。
大臣冯唐觉得魏尚实在太冤枉了,于是向汉文帝求情。后来,汉文帝就派冯唐代表朝廷,去云中赦免魏尚,官复原职。
对了,冯唐曾经在王勃的《滕王阁序》中出现过,就是“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中的那个老头子。苏轼身在密州,也在时刻盼望着朝廷派一个“冯唐”来,早日撤掉对他的处分,然后能轻装上阵,参与大宋帝国的建设。至于“西北望,射天狼”,则是在向王韶致敬。
宋神宗时期,王韶率军击溃羌人、西夏的军队,设置熙州,主导熙河之役,收复熙河、洮、岷、宕、亹五州,拓边两千余里,对西夏形成包围之势。
05、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说:“他是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身处密州,人在囧途,苏轼依然像少年一般永远充满希望,永远热泪盈眶。
对苏轼来说,只要困难没把他压垮,只要还有一口气在,他就能拿起家伙,跟生活斗到底。就算屡战屡败,也要屡败屡战。正所谓:“生死看淡,不服就干。”
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一场因诗文引发的政治风暴席卷朝野,史称“乌台诗案”。这场案件以苏轼被捕入狱为核心,牵连数十人,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字狱之一。其导火...
苏轼 2025-09-18 宋词双璧:婉约派与豪放派的美学分野中国词史长河中,婉约派与豪放派犹如双子星辉映千年。自晚唐五代温庭筠、韦庄开创婉约词风,至北宋苏轼突破传统创立豪放派,再到南宋辛弃疾将豪放词推向巅峰,两大流派在题...
韦庄 苏轼 2025-09-11 豪放派经典诗词:冲破时空的生命礼赞在中国古典诗词的星空中,豪放派如同一束穿透云层的烈日,以其雄浑壮阔的意境、奔放不羁的情感与超越世俗的格局,打破了婉约派“为情而造文”的细腻框架。从苏轼“大江东去...
苏轼 2025-09-09 黄庭坚诗词:北宋文坛的璀璨星辰黄庭坚,北宋时期杰出的诗人、词人、书法家,江西诗派的开山之祖,与苏轼并称“苏黄”,其诗词作品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更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黄庭坚的诗词,以其独...
苏轼 2025-09-01 北宋诗人张耒的诗:平易中的深沉与苍茫北宋文坛星光璀璨,苏轼、黄庭坚、秦观等大家如北斗耀空,而作为“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张耒,虽在后世声名略逊于师友,却以独特的诗风与深切的人文关怀,在宋诗长河中刻下不...
苏轼 2025-08-25 苏舜钦与苏轼:北宋文坛的“平行线”北宋文坛星光璀璨,苏舜钦与苏轼作为不同时期的代表人物,常因同姓被误认为存在宗族关联。然而,通过梳理两人家世、生平与文学脉络,可清晰发现:二人除同姓外并无直接血缘...
苏轼 2025-08-25 苏轼最美的一首诗:在题西林壁中窥见永恒的智慧之光若以“美”为尺丈量苏轼的诗作,《题西林壁》或许并非以辞藻华美取胜,却以哲思的深邃与意境的澄明,成为千年诗史中一座不可逾越的丰碑。这首创作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
宋神宗怎么死的 苏轼 2025-08-13 苏轼对张耒的评价:文脉相承中的文学镜像与精神共鸣北宋文坛的星空中,苏轼与张耒的师徒情谊如北斗与长庚,既照亮了“苏门四学士”的文学天空,更在贬谪黄州的逆境中淬炼出中国文学史上一段独特的创作共生。苏轼对张耒的评价...
苏轼 2025-08-07 陈维崧贺新郎:清初词坛的豪放绝唱与时代悲歌在清初词坛的星空中,陈维崧以《贺新郎》系列词作独树一帜,其词风豪放中见沉郁,既承袭了苏轼、辛弃疾的雄浑气魄,又融入了明清易代之际的苍凉血泪。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词...
苏轼 辛弃疾 2025-08-06 乌台诗案:苏轼的文学劫难与北宋政坛的风暴眼在北宋熙宁变法与元丰更化的激荡浪潮中,一场以文字为导火索的政治风暴席卷文坛——乌台诗案。这场发生于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的文字狱,不仅将苏轼推向生死边缘,...
宋神宗怎么死的 苏轼 2025-08-04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