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明帝,即曹叡,曹魏第二任皇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
历来史家都认为,曹丕接受陈群提出的九品中正制,是向士族妥协,而士族则以支持曹丕篡汉为汇报,而后随着九品中正制的不断推行,逐渐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其实,魏明帝曹叡在位期间,浮华案则昭示着皇权与士族的冲突依然存在。
浮华案的始末
每一个朝代的建立,随着功勋元老的逐渐凋零,权贵子弟也就是所谓的“官二代”、“官三代”往往会继承父祖辈的政治影响力,早早的就开始出仕做官,参与朝政。翻开史书,魏蜀吴三国无不是如此,这些子弟都是顶级的贵胄或者士族豪门出身,他们一出生就注定了不平凡的一生。
魏明帝曹叡太和年间(227年-232年),一些刚刚步入仕途的贵族子弟云集于京师洛阳;聚众交游、品评人物、清谈名理,风靡于上流社会的青年知识群体中。他们模仿东汉末年士人清流派作风,互相品评,起了很多名号。
比如夏侯玄、诸葛诞、邓飏等四人被称为“四聪”,诸葛诞、毕轨等人为“八达”,刘熙、孙密、卫烈被称为“三豫”。从史书中查阅,能够基本确定的浮华名士有何晏、丁谧、邓飏、毕轨、李胜、夏侯玄、诸葛诞、司马师、刘熙、孙密、卫烈等人。
这份名单都是权贵子弟、士族豪门。何晏是曹操养子,丁谧是丁斐(曹操起兵时老乡)之子,夏侯玄是夏侯尚之子,司马师是司马懿之子,诸葛诞是诸葛亮族弟(琅琊诸葛氏),刘熙是中书令刘放之子,孙密是中书监孙资之子,卫烈是司空卫臻之子。
太和六年(232年),曹魏司徒董昭上疏魏明帝:“当今国中少年英才不把孝悌和清廉的修养当作首务,竟然把追逐权势、唯利是图当作第一位的事情。他们群相纠结,合成团体,互相吹捧赞赏,以毁谤和贬低来惩罚和羞辱,以袒护赞誉为封爵赏赐,谁依附他们,他们就对谁赞叹不已,谁不依附他们,就成了缺点和罪过。”
魏明帝对董昭的建议迅速地作出了反应。他下诏要求严办“浮华”案,“帝于是发切诏,斥免诸葛诞、邓飏等。”于是所谓的浮华名士们,在曹叡在位期间,基本处于被“禁锢”的状态,虽然人身由于其家世背景没有受到什么危害,但参与朝政基本不可能。
上承党锢之祸
浮华案其实是一件很容易被忽视的政治事件,因为首先这次事件范围较窄,只有十五人,有的连名字也不能确定;其次,这些人虽然受到短暂的禁锢,但曹叡去世后,这些人很快重新得到启用,纷纷投入到司马懿与曹爽的权力之争中。
其实,浮华案是对东汉末年党锢之祸的承继。东汉后期,“主荒政谬”,选举混浊,士大夫竞相弃章句而趋时务,浸然成风。这种风气自积极的意义言之,乃是激浊扬清,匡扶衰弊。然而从消极的方面看,士大夫交游结党,其流弊所及,则为俗士之利益结合。
所以汉桓帝、汉灵帝在位期间,在宦官集团的推波助澜下,几次党锢之祸给了当时士族官僚阶级以沉重的打击。党锢可不是浮华案那么简单,党锢一次动辄牵连几百上千人,而且追捕击杀也是正常,而且党锢祸连宗族,名单上的士人的宗族子弟全部失去做官的资格。
黄巾起义爆发,朝廷派皇甫嵩等人平叛,皇甫嵩第一时间向汉灵帝建议解除党锢,让各地士族出来一起镇压起义。士族由此参与到汉末三国的大乱局当中,袁绍作为最大的士族代表,曾经尝试过一统天下可是失败了。曹操、刘备、孙权建立了三方政权,但他们和各自内部士族阶级的斗争,一直从未停歇。浮华案,也是其中的一段小插曲。
下启魏晋玄学
魏明帝以后的时代,浮华问题不再显现为政治事件,但它却以一种变异的形态,更为普遍地存在于政治和社会生活之中,更加深刻地影响着官僚政治的运行。新的浮华倾向是受玄学思潮主导的,士大夫们不再关心现实政治问题,而是热衷于清谈玄理,崇尚精神自由和行为放达。
在人物品评鉴定方面,品德、才能等文官素质不再是谈论的中心话题,转而注重言谈、举止、趣味、习尚等个性魅力;在处世态度上,“身在廊庙,心在山林”的人生哲学受到推崇,士族贵族享受高官厚禄而不必过问世事。比如夏侯玄、何晏就被认为是魏晋玄学的创始人之一。
其实这是一部分士族饱受摧残之后无奈的选择。曹叡死后,司马懿和曹爽进行了权力争斗,最终本身就是士族的司马家成功取代了曹魏。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士族选择了司马家,但司马家知道自己是怎么夺取的天下,他们希望其他士族好好享受生活,不要惦记至高无上的权力。
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群体既是皇权一官僚政治的主要承担者,又是社会秩序的支配力量,还是思想文化潮流的主导者。由于“士之群体自觉意识”已经形成并不断发展,所以经历了从东汉的清流,曹魏的浮华,两晋的玄学这样的演变过程。
东汉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冬,洛阳城飘着细雪,魏王曹丕的府邸张灯结彩,朝臣们正为即将到来的禅让大典忙碌。而在城郊一座简陋的灵堂内,一位身着素服的官员却跪在...
曹丕 2025-08-22 东汉后期:在权力倾轧与民生困局中走向崩塌东汉自光武帝刘秀开国至汉献帝禅让曹丕,共历195年。当历史的车轮驶入后期,这个曾经以“光武中兴”为荣的王朝,却深陷政治腐败、经济崩溃与社会动荡的泥潭。外戚与宦官...
刘秀 曹丕 2025-08-21 陈群与司马懿:曹魏权力场中的双璧之交在汉末三国波谲云诡的政治舞台上,陈群与司马懿的交往超越了简单的君臣关系,他们既是曹丕“太子四友”的核心成员,又是曹魏政权制度建设的共同奠基者,更是权力斗争中相互...
曹丕 司马懿 2025-08-18 曹彰与曹丕:宗室兄弟的权力博弈与命运交织在三国群雄逐鹿的宏大叙事中,曹魏宗室内部的权力斗争同样充满戏剧性。作为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的嫡次子,曹彰与长兄曹丕的关系始终笼罩在“储位之争”的阴影下。然而,通...
曹操怎么死的 曹丕 2025-08-06 三曹:汉魏风骨的文学丰碑在汉末魏初的动荡岁月中,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以政治家与文学家的双重身份,共同铸就了中国文学史上最璀璨的星辰之一。后世将这三位曹氏父子合称为“三曹”,这一称谓不仅...
曹操怎么死的 曹丕 2025-08-05 曹丕:从权谋之巅到壮志未酬的终章在三国那个风云变幻、英雄辈出的时代,曹丕以其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复杂多面的性格,在历史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承继父业,终结汉朝四百余年统治,建立曹魏政权,成...
曹丕 2025-07-30 曹节与曹丕:同为曹操血脉,却非同母所生——一场被历史迷雾遮蔽的家族真相东汉末年,权臣曹操以“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姿态掌控朝局,其家族内部的关系网络亦如政治棋局般错综复杂。其中,汉献帝第二任皇后曹节与魏文帝曹丕的兄妹关系,常因史料记载...
曹操怎么死的 曹丕 2025-07-24 建安七子为何没有三曹:文学集团的分野与历史定位的逻辑建安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以群体命名的创作高峰,其核心由“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与“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构成。然而,这一...
曹操怎么死的 曹丕 2025-07-23 曹丕的情感天平:伏寿与甄宓的爱恨迷局在三国纷争的权力漩涡中,曹丕的情感世界始终笼罩着一层神秘面纱。他究竟更倾心于汉献帝的皇后伏寿,还是自己的发妻甄宓?通过梳理正史记载与文学演绎的边界,我们可以发现...
曹丕 甄宓是谁的妻子 2025-07-15 东乡公主:被湮没在政治联姻中的魏晋红颜在三国群雄的刀光剑影中,曹魏宗室女性的命运如同飘零的落花,即便贵为公主也难逃政治博弈的漩涡。魏文帝曹丕之女东乡公主,其人生轨迹在史籍中仅存只言片语,却折射出汉末...
曹丕 2025-07-02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