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国有哪些名人,战国时期卫国有哪些厉害的人?一提到卫国,很多人都知道,这是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的时候,没有灭掉的一个小国,而关于为什么没有灭卫国,原因也是众说纷纭,也是有不少人认为,是因为吕不韦和商鞅是卫国人,因此才没有灭掉。但事实究竟如何,并不是我们这次要讨论的话题,卫国虽然是一个小国,但是却出了很多的人才,那你知道战国时期卫国有哪些名人吗?下面就让历史资料网的小编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吕不韦(?—前235年),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今河南省安阳市滑县)人。战国末年卫国商人,后为秦国丞相,姜子牙的二十三世孙。对于吕不韦来说,早年经商于阳翟,来到赵国都城邯郸期间,吕不韦正好碰到了嬴异人。嬴异人是秦昭襄王的孙子,被派到赵国都城邯郸当人质。因为秦国和赵国之间经常爆发战争,这导致嬴异人在赵国都城邯郸备受冷落。
在此背景下,吕不韦认为嬴异人奇货可居,就全力帮助他回到秦国。等到嬴异人成为秦庄襄王后,吕不韦自然也获得了封侯的回报,拜拜为秦国丞相,封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阳十万户。成为秦国大臣后,吕不韦带兵攻取周国、赵国、卫国土地,分别设立三川郡、太原郡、东郡。由此,非常明显的是,吕不韦的努力,自然为秦始皇消灭六国,建立秦朝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秦庄襄王去世后,吕不韦迎立太子嬴政即位,拜为相邦,尊称“仲父”,权倾天下。但是,非常可惜的是,因为受到了嫪毐之乱的牵连,吕不韦被秦王嬴政罢免了相邦一职,全家流放蜀郡,途中饮鸩自尽。此外,吕不韦主持编纂《吕氏春秋》(又名《吕览》),包含八览、六论、十二纪,汇合了先秦诸子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史称“杂家”。

吴起(公元前440年-公元前381年),姜姓,吴氏,名起,卫国左氏(今山东曹县)人。战国初期著名将领,兵家代表人物。虽然吴起是卫国人,但是,他并没有为卫国效力。在战国初期,吴起先是来到了鲁国,率领鲁国大军击败了齐国大军。来到魏国后,吴起更是多次击败秦国大军的名将。公元前389年,秦惠公出兵五十万攻打魏国的阴晋。吴起亲自率领其中没有立过战功的五万人,外加战车五百辆、骑兵三千大败秦军,这就是著名的阴晋之战。在离开魏国后,吴起又来到了楚国。在楚悼王的支持下,吴起在楚国开启了“吴起变法”。
因此,非常明显的是,吴起出将入相,是一位十分全能的人才。在吴起变法的加持下,楚国的国力得到了增强。但是,周安王二十一年(公元前381年),因变法得罪楚国贵族,吴起在楚悼王去世后,也惨遭杀害。此外,吴起著作有《吴子兵法》,传于世,与兵圣孙武并称“孙吴”。唐肃宗时,位列武成王庙内,成为武庙十哲之一。宋徽宗时,追封广宗伯,成为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商鞅(约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姬姓,公孙氏,名鞅,卫国人。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后代。和吴起一样,商鞅也没有为卫国效力,而是来到了卫国旁边的魏国。在战国时期,魏国一直是一个比较强大的诸侯国,而就弱小的卫国来说,几乎成为了魏国的附庸。但是,和吴起不同的是,商鞅来到魏国后,根本没有获得君主的赏识和重用,这导致商鞅最终离开魏国,投奔了秦国。
公元前359年,秦孝公打算在秦国国内进行变法,又害怕国人议论纷纷,所以犹豫不决。秦孝公召集大臣商议此事,在这场朝会上,商鞅舌战群雄,推动了商鞅变法的实行。众所周知,秦国在战国初期,可以说是战国七雄中比较衰弱的诸侯国了。而这,也是秦孝公支持商鞅进行变法的重要原因。在商鞅变法后,秦国的国力得到了增强,乃至于从魏国手中夺回了河西之地,这为秦国接下来的扩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当然,和吴起一样,商鞅也因为变法而丢掉了性命。公元前338年,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公子虔诬为谋反,战败死于彤地(今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西南)。尸身被运至咸阳车裂,全家被杀。

荆轲(?—公元前227年),姜姓,庆氏(古时“荆”、“庆”音近),字次非,战国末期卫国朝歌(今河南鹤壁)人,春秋时期齐国大夫庆封的后代,战国时期著名刺客,也称庆卿、荆卿、庆轲。在战国时期,弱小的卫国难以留住人才。所以,出生于卫国都城朝歌的荆轲,同样没有留在卫国。根据《史记》、《战国策》等史料的记载,荆轲喜好读书击剑,为人慷慨侠义。后游历到燕国,随之由田光推荐给太子丹。
秦国灭赵后,兵锋直指燕国南界,燕太子丹非常紧张,决定派荆轲入秦行刺秦王。荆轲献计太子丹,拟以秦国叛将樊於期之头及燕督亢地图进献秦王,相机行刺。太子丹不忍杀樊於期,荆轲只好私见樊於期,告以实情,樊於期为成全荆轲而自刎。
公元前227年,荆轲带燕督亢地图和樊於期首级,前往秦国刺杀秦始皇嬴政。荆轲与秦舞阳入秦后,秦王在咸阳宫隆重召见了他,在交验樊於期头颅,献督亢(今河北涿县、易县、固安一带)之地图,图穷匕首见,荆轲刺秦王不中,被秦王拔剑击成重伤后为秦侍卫所杀。在荆轲刺秦失败后,秦始皇嬴政自然对燕国痛恨不已,最终,不仅策划荆轲刺秦的燕太子丹丢掉了性命,燕国在公元前222年被秦国彻底消灭。
战国时期,魏国李悝与秦国商鞅先后掀起变法浪潮,二者均以法家思想为根基,通过制度革新实现国家富强。然而,历史长河中,商鞅之名如雷贯耳,李悝却逐渐隐入史册角落。这种...
商鞅 2025-10-28 犀首纵横:公孙衍的战国浮沉与秦魏恩怨在战国群雄逐鹿的棋局中,公孙衍以其“合纵连横”的谋略成为搅动风云的关键人物。这位出身魏国阴晋(今陕西华阴)的纵横家,曾身佩五国相印,也三度沉浮于秦魏韩之间,其人...
公孙衍 2025-10-27 商鞅之死:权力博弈下的悲剧与历史惯性公元前338年,商鞅在彤地(今陕西渭南)被秦军围困,最终因“谋反”罪名遭车裂之刑。这位推动秦国从边陲弱国走向强盛的改革者,其结局充满戏剧性与悲剧性。而更耐人寻味...
商鞅 2025-10-27 魏国衰落:孙膑之去仅是冰山一角,地缘困局与制度崩坏才是主因战国初期,魏国凭借李悝变法、吴起练兵迅速崛起,成为首个称霸中原的强国。然而,自魏文侯去世后,魏国仅用百年便从巅峰跌落至被秦国灭亡。传统叙事常将魏国衰落归因于孙膑...
孙膑 2025-10-24 武庙独尊:诸葛亮何以成为三国军事家的“唯一标杆”?唐玄宗开元十九年(731年),朝廷设立武成王庙,以姜子牙为主祭,张良为副祭,并遴选白起、韩信、诸葛亮等十人入列“武庙十哲”。这一名单跨越千年,囊括了从西周到盛唐...
白起 姜子牙 2025-10-23 战神之殇:白起之死与秦国权力的残酷博弈战国末期,秦国以雷霆之势横扫六合,而白起作为秦军统帅,凭借伊阙之战、鄢郢之战、长平之战等旷世奇功,为秦国统一奠定基石。然而,这位“杀神”的结局却充满悲剧色彩——...
白起 2025-10-23 庞煖:战国末年大器晚成的军事奇才与合纵先锋战国乱世,英雄辈出,但能在耄耋之年横空出世、以一己之力扭转战局者,唯有庞煖。这位隐姓埋名五十余载的赵国将领,在战国末期以军事谋略与纵横捭阖之才,书写了一段“老骥...
庞煖 2025-10-22 王翦:战国第一将的传奇人生与军事智慧在战国烽火连天的历史长卷中,王翦以卓越的军事才能与战略眼光脱颖而出,成为秦国统一六国的核心人物。他与白起、李牧、廉颇并称“战国四大名将”,更因率六十万大军灭楚的...
白起 廉颇典故 2025-10-21 宋襄公入列春秋五霸:公爵身份与礼治理想的双重支撑春秋时期,齐桓公、晋文公等霸主以武力与权谋称雄,而宋襄公却因“泓水之战”中坚持“不击半渡”的仁义被后世讥为“迂腐”。然而,在《史记》《资治通鉴》等正史中,他仍被...
宋襄公 齐桓公 2025-10-21 血火淬志: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忍辱复国之路春秋末年,吴越争霸的烽火席卷江南。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践在夫椒之战中惨败于吴国,五千残兵退守会稽山,被吴军层层围困。这场败局不仅让越国濒临亡国,更将勾践推向了...
勾践 2025-10-17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为何冲突不断 双方有哪些历史恩怨 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