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国有哪些名人,战国时期卫国有哪些厉害的人?一提到卫国,很多人都知道,这是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的时候,没有灭掉的一个小国,而关于为什么没有灭卫国,原因也是众说纷纭,也是有不少人认为,是因为吕不韦和商鞅是卫国人,因此才没有灭掉。但事实究竟如何,并不是我们这次要讨论的话题,卫国虽然是一个小国,但是却出了很多的人才,那你知道战国时期卫国有哪些名人吗?下面就让历史资料网的小编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吕不韦(?—前235年),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今河南省安阳市滑县)人。战国末年卫国商人,后为秦国丞相,姜子牙的二十三世孙。对于吕不韦来说,早年经商于阳翟,来到赵国都城邯郸期间,吕不韦正好碰到了嬴异人。嬴异人是秦昭襄王的孙子,被派到赵国都城邯郸当人质。因为秦国和赵国之间经常爆发战争,这导致嬴异人在赵国都城邯郸备受冷落。
在此背景下,吕不韦认为嬴异人奇货可居,就全力帮助他回到秦国。等到嬴异人成为秦庄襄王后,吕不韦自然也获得了封侯的回报,拜拜为秦国丞相,封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阳十万户。成为秦国大臣后,吕不韦带兵攻取周国、赵国、卫国土地,分别设立三川郡、太原郡、东郡。由此,非常明显的是,吕不韦的努力,自然为秦始皇消灭六国,建立秦朝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秦庄襄王去世后,吕不韦迎立太子嬴政即位,拜为相邦,尊称“仲父”,权倾天下。但是,非常可惜的是,因为受到了嫪毐之乱的牵连,吕不韦被秦王嬴政罢免了相邦一职,全家流放蜀郡,途中饮鸩自尽。此外,吕不韦主持编纂《吕氏春秋》(又名《吕览》),包含八览、六论、十二纪,汇合了先秦诸子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史称“杂家”。
吴起(公元前440年-公元前381年),姜姓,吴氏,名起,卫国左氏(今山东曹县)人。战国初期著名将领,兵家代表人物。虽然吴起是卫国人,但是,他并没有为卫国效力。在战国初期,吴起先是来到了鲁国,率领鲁国大军击败了齐国大军。来到魏国后,吴起更是多次击败秦国大军的名将。公元前389年,秦惠公出兵五十万攻打魏国的阴晋。吴起亲自率领其中没有立过战功的五万人,外加战车五百辆、骑兵三千大败秦军,这就是著名的阴晋之战。在离开魏国后,吴起又来到了楚国。在楚悼王的支持下,吴起在楚国开启了“吴起变法”。
因此,非常明显的是,吴起出将入相,是一位十分全能的人才。在吴起变法的加持下,楚国的国力得到了增强。但是,周安王二十一年(公元前381年),因变法得罪楚国贵族,吴起在楚悼王去世后,也惨遭杀害。此外,吴起著作有《吴子兵法》,传于世,与兵圣孙武并称“孙吴”。唐肃宗时,位列武成王庙内,成为武庙十哲之一。宋徽宗时,追封广宗伯,成为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商鞅(约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姬姓,公孙氏,名鞅,卫国人。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后代。和吴起一样,商鞅也没有为卫国效力,而是来到了卫国旁边的魏国。在战国时期,魏国一直是一个比较强大的诸侯国,而就弱小的卫国来说,几乎成为了魏国的附庸。但是,和吴起不同的是,商鞅来到魏国后,根本没有获得君主的赏识和重用,这导致商鞅最终离开魏国,投奔了秦国。
公元前359年,秦孝公打算在秦国国内进行变法,又害怕国人议论纷纷,所以犹豫不决。秦孝公召集大臣商议此事,在这场朝会上,商鞅舌战群雄,推动了商鞅变法的实行。众所周知,秦国在战国初期,可以说是战国七雄中比较衰弱的诸侯国了。而这,也是秦孝公支持商鞅进行变法的重要原因。在商鞅变法后,秦国的国力得到了增强,乃至于从魏国手中夺回了河西之地,这为秦国接下来的扩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当然,和吴起一样,商鞅也因为变法而丢掉了性命。公元前338年,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公子虔诬为谋反,战败死于彤地(今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西南)。尸身被运至咸阳车裂,全家被杀。
荆轲(?—公元前227年),姜姓,庆氏(古时“荆”、“庆”音近),字次非,战国末期卫国朝歌(今河南鹤壁)人,春秋时期齐国大夫庆封的后代,战国时期著名刺客,也称庆卿、荆卿、庆轲。在战国时期,弱小的卫国难以留住人才。所以,出生于卫国都城朝歌的荆轲,同样没有留在卫国。根据《史记》、《战国策》等史料的记载,荆轲喜好读书击剑,为人慷慨侠义。后游历到燕国,随之由田光推荐给太子丹。
秦国灭赵后,兵锋直指燕国南界,燕太子丹非常紧张,决定派荆轲入秦行刺秦王。荆轲献计太子丹,拟以秦国叛将樊於期之头及燕督亢地图进献秦王,相机行刺。太子丹不忍杀樊於期,荆轲只好私见樊於期,告以实情,樊於期为成全荆轲而自刎。
公元前227年,荆轲带燕督亢地图和樊於期首级,前往秦国刺杀秦始皇嬴政。荆轲与秦舞阳入秦后,秦王在咸阳宫隆重召见了他,在交验樊於期头颅,献督亢(今河北涿县、易县、固安一带)之地图,图穷匕首见,荆轲刺秦王不中,被秦王拔剑击成重伤后为秦侍卫所杀。在荆轲刺秦失败后,秦始皇嬴政自然对燕国痛恨不已,最终,不仅策划荆轲刺秦的燕太子丹丢掉了性命,燕国在公元前222年被秦国彻底消灭。
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秦国与赵国之间的关键战役,决定了秦国统一六国的进程。然而,关于赵国名将廉颇在此战中“守了三年”的说法广为流传,却与史实存在偏差。一、长平之战的...
廉颇典故 2025-07-04 齐桓争霸:春秋中期霸主的确立与影响齐桓公(前685年-前643年在位)的争霸历程,是春秋时期(前770年-前476年)诸侯争霸的典型缩影。作为春秋五霸之首,其霸业集中于春秋中期,通过管仲改革与&...
齐桓公 管仲 2025-07-04 曾子:儒家圣贤的德行典范与千年传承的智者形象曾子(前505年-前435年),即曾参,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人,是孔子晚年嫡传弟子、宗圣,更是儒家思想体系的重要构建者。他以“躬行君子”的实践精神,将孔子的仁学思...
孔子 2025-07-03 秦文公:秦国崛起之路的关键奠基者在周平王东迁、天下纷争的春秋初期,一位秦国君主以非凡的政治智慧与军事谋略,为秦国日后横扫六合、一统天下奠定了重要基石。他,就是秦文公。这位在位五十年的君主,通过...
秦文公 2025-07-03 齐桓公称霸时间考:从北杏初鸣到葵丘鼎盛的霸主之路在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中,齐桓公以“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功业成为首位霸主。其称霸历程跨越三十余年,历经北杏会盟的初试啼声、鄄地会盟的霸业奠基,直至葵丘会盟的巅峰...
齐桓公 2025-07-02 范蠡娶了东施是真的吗?历史镜像中的虚实辨析在中国古代历史长河中,范蠡与东施的名字如同两条平行线,却因后世文人的想象产生奇妙交集。一个是辅佐越王勾践兴越灭吴的智者,一个是因“东施效颦”沦为千年笑柄的寓言人...
勾践 范蠡 2025-07-02 俞伯牙的琴弦之外:历史迷雾与文化符号中的婚姻传说春秋时期的晋国上大夫俞伯牙,以一曲《高山流水》与樵夫钟子期缔造“知音”传奇,其事迹在《列子》《吕氏春秋》中留下深刻印记。然而,这位“琴仙”的私人生活却如琴弦余音...
伯牙 2025-07-01 子贡赎人与孔子的批评:一场跨越千年的义利之辩春秋末年,鲁国的一道法令在贵族间掀起波澜——凡赎回在诸侯国为奴的鲁国百姓,可凭收据至官府领取赎金。这道本为鼓励善行的政策,却因孔门弟子子贡的一次善举,引发了孔子...
孔子 2025-07-01 鄢郢之战:三十万生灵的悲歌与楚国盛衰的转折点公元前279年至前278年,秦将白起率军深入楚境,以决水攻城之策攻破鄢城,继而焚毁郢都,这场战役彻底改写了战国格局。史书记载的“鄢城百姓淹死数十万”与“楚国死者...
白起 2025-07-01 宋襄公:礼乐余晖中的孤勇者与时代错位的悲剧在中国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史上,宋襄公的名字始终与“仁义”和“迂腐”两种极端评价相伴。这位宋国第二十任国君,以“春秋五霸”之一的身份被载入史册,却因泓水之战中坚持...
宋襄公 2025-06-30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