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使人明智!鉴以往而知未来! 中国 / 近代 / 民国 / 元朝 / 晋朝 / 周朝 / 商朝 / 夏朝 / 历史解密 / 历史剧 / 上古时期 / 苏联
站点logo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 >  春秋战国 >  犀首纵横:公孙衍的战国浮沉与秦魏恩怨

犀首纵横:公孙衍的战国浮沉与秦魏恩怨

时间:2025-10-27 18:23:27来源:爱上历史作者:Marshall

在战国群雄逐鹿的棋局中,公孙衍以其“合纵连横”的谋略成为搅动风云的关键人物。这位出身魏国阴晋(今陕西华阴)的纵横家,曾身佩五国相印,也三度沉浮于秦魏韩之间,其人生轨迹折射出战国政治的残酷与智慧。

一、秦国崛起:从大良造到权力边缘

公元前333年,公孙衍以魏国将领身份投秦,被秦惠文王拜为大良造——这一集军政大权于一身的职位,使其成为秦国东进战略的核心执行者。他率军攻占魏国河西要地雕阴,俘虏主将龙贾,斩首八万魏军,迫使魏国割让河西全境。此役不仅让秦国打通东出中原的通道,更让公孙衍以军功跻身秦国权力顶层。

然而,公元前328年张仪入秦后,公孙衍的命运急转直下。张仪以“连横”之策破解公孙衍的“合纵”布局,更通过游说魏国割让上郡十五县,彻底瓦解了秦魏敌对态势。失去战略价值的公孙衍被迫离秦,这段经历成为他日后反秦的心理起点。

二、魏国困局:合纵棋局的操盘手

回归魏国后,公孙衍开启其纵横家生涯的高光时刻。公元前323年,他促成魏、韩、赵、燕、中山“五国相王”,通过互相承认王位提升弱国地位,构建抗秦联盟。此举虽遭齐楚秦反对,却展现出其突破传统地缘政治的胆识。

公元前319年,公孙衍迎来巅峰时刻。他驱逐张仪出任魏相,次年联合楚、魏、韩、赵、燕五国攻秦,更策动西戎义渠在秦军后方发动袭击,形成“前后夹击”之势。尽管函谷关之战因各国出兵不力而败北,但此役仍被视为合纵战略的经典案例。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评价:“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三、韩秦辗转:理想主义者的末路

合纵失败后,公孙衍的政治生命进入倒计时。公元前316年,他在魏国政斗中败于田需,转任韩相。此时秦国已通过商鞅变法完成军事转型,公孙衍主导的韩魏联军在公元前314年岸门之战中被秦将樗里疾击败,斩首万余。这场惨败标志着其合纵战略的彻底破产。

关于公孙衍的结局存在两种说法:一说他在魏国政争中被杀;另一说则指向秦国——秦武王即位后,曾召公孙衍入秦为相,但这位纵横家最终未能重现大良造时期的辉煌,黯然退出历史舞台。

四、历史回响:纵横家的遗产与局限

公孙衍的悲剧源于战国政治的残酷逻辑:各国君主在生存压力下,更倾向于张仪式的短期利益交换,而非公孙衍追求的长期战略平衡。其合纵联盟屡屡因利益分歧瓦解,暴露出弱国联盟的先天缺陷。

但这位“犀首”的遗产影响深远:他首创的“五国相王”模式,为后世苏秦的六国合纵提供了范本;其对义渠等少数民族势力的利用,展现出超越时代的地缘政治思维。正如《战国策》所言:“犀首之智,虽败犹荣。”

人物: 公孙衍 分享 上一篇: 春秋战国周朝国是怎么衰落的 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状况 下一篇: 没有了

最新资讯

推荐新闻
最新人物
最新专题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