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控大局的袁绍,为什么被董卓捷足先登?,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感兴趣的读者和历史资料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要了解这一段历史之前需要知道几个前提,首先是袁绍的四世三公是怎么来的,以及袁绍的身份问题。其次则是汉灵帝临终的安排是什么,给后来的宫廷内斗带来了什么影响。先来说四世三公的问题,袁绍的家族是汝南袁氏,最早可以追溯到袁良时期。袁良时期袁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家族,但是到了袁良的孙子袁安时,情况就发生了改变。有一个典故叫做袁安困雪,意思是袁安在客居洛阳的时候,洛阳令冒着大雪去看望袁安。结果袁安家里的积雪很深,袁安本人则是在床上瑟瑟发抖。这时候洛阳令就问袁安为什么不寻求亲戚的帮助?袁安说大家的日子都不好过,为什么要去打扰他人?
四世三公
也就是这样袁安靠着自己的品德得到了洛阳令的举荐,正式成为了孝廉。而真正让袁安走向前朝的原因,是在袁安被任命为楚郡太守的时候。当时楚王叛乱,原本是一件小事,但因此牵连了多达数千人,原因不过是地方官员想要借此来积攒成绩,故意将很多蒙冤百姓牵连其中。袁安一到任之后就着手调查,果然是查出四百多家蒙冤者。于是袁安名声大噪,得到了汉明帝的赏识,正式成为了河南尹。而也就是出任河南尹这一段时间之中,袁安的评价是“政令严明,京师肃然,名重朝廷”。
而且在汉明帝去世之后,专门将袁安指名为辅政大臣,此时袁安成为了袁家的第一任三公。加上在汉章帝时期,袁安面对权臣窦宪丝毫不惧,其他人见了就躲的人物,袁安是数次弹劾,也就是这样袁安和皇帝的命运捆绑在了一起。所以等到袁安去世,汉和帝时期已经斗败了窦宪,为了感恩袁家,因此将袁家重用,这也就是袁家四世三公的开始。而袁绍是袁安的玄孙,正好是第五代中的翘楚。
汉灵帝的临终安排
接下来则是有关汉灵帝的问题,汉灵帝有两个儿子。一个是刘辩,一个是刘协。实际上从皇位继承顺序上,刘辩具备合法性。但刘辩有一个问题,首先是刘辩的母亲何太后毒害了刘协的母亲王美人,汉灵帝认为这样的母亲教出来的孩子能有什么好样子。另外刘辩不是皇宫中长大的,汉灵帝很多儿子从小夭折,所以为了保住刘辩故意是将刘辩寄养在了民间的道人家中,因此刘辩多少缺乏天子气质。反观刘协,在王美人被害之后刘协跟随董太后身边,从小被调教的知书达理,一看就是为人君的料。所以刘辩中意刘协,但碍于朝臣的嫡庶问题,只能是犹豫不决。
也就是在汉灵帝的最后一刻,终于是下了决定,那就是让宦官蹇硕扶持刘协登基。之所以是蹇硕,原因是一来蹇硕有兵权,是西园新军的总头目,有时候何进这个大将军也要听蹇硕的。其次蹇硕本来就和何进不对付,是对付外戚的一把好手。而这也就拉开了宦官和何进这个外戚的战争,袁绍也准备登场了。
袁绍的神操作
袁绍家四世三公,而第四代袁家的话事人袁隗还是当时的太傅,所以袁绍其实是袁家人觊觎厚望的人物。这里很奇怪,为什么是袁绍?袁绍不应该是庶出吗?还能得到这般重视?还真不要小瞧了袁绍,袁隗一代三兄弟,老大袁成老二袁隗,最后则是袁逢。而袁绍和袁术正是袁逢的儿子,但袁绍却是袁逢一时兴起和婢女所生,因此袁绍的庶出身份由此而来。但第四代的袁成很早就去世了,而且还没有男丁延续,就这样袁绍被过继去了袁成家,摇身一变成为了袁成一脉的掌舵人,这时候身份也变成了袁成的嫡子。
所以想要谈袁绍的身份,决不能忽视这一点。作为重点培养的对象,袁绍不辱使命。袁绍先是实现了第一步,那就是接近何进。但是刘辩登基之初,何太后掌权,任命了大将军何进以及袁绍的伯父袁隗宫廷辅政,此时袁绍的投靠何进,目的就不简单了。一边是自己的伯父,一边是上司,很显然是别有用心。
实际上袁绍也的确很有野心,在来到何进门下之后就开始不断怂恿何进和宦官之间产生冲突。其实这背后也有着深层次的含义,何进和何太后是受到了中常侍郭胜的帮助成功入朝,从一个屠户成为了皇亲国戚。所以常侍对何进来说是有恩的。而且何太后多次反对何进赶走宦官,也是出于这一份恩情。另外郭胜当时会抬举何进,原因是外戚和宦官内斗好几代,这一次宦官想要自己扶持一个外戚,想必也会排除很多矛盾。(这里提到的十常侍属于郭胜一派,而前面提到的蹇硕虽然是宦官,但利益冲突所以不能同类比较,蹇硕支持刘协,而十常侍以及何进是支持何太后的儿子刘辩的。)
但袁绍靠着一张嘴和头脑,鼓吹多年来外戚被宦官铲除的悲剧,几次告诉何进说想要成为合格的外戚,就要排除潜在的威胁。到底是何进这个大将军说了算?还是何进只是宦官扶持起来的傀儡?一番话何进也是激起了血性,开始做出想要铲除十常侍的举动。谁知道十常侍先发制人,把何进骗入皇宫杀害。随后袁绍带着人杀入皇宫,见到没有胡子的就杀,一时之间外戚和宦官全部铲除。
那么袁绍做这些为了什么?其实就是为了让士族上位。历史上汉朝内斗无外乎两派,一派是外戚一派是宦官,外戚如西汉之霍光、王莽,东汉之窦宪、梁冀。宦官则是新皇帝为了抑制外戚权力过大而所培养的势力,然而外戚被灭了宦官又开始树立亲信,这也就形成了汉朝的内斗循环。
这时候就不难发现少了一类人的参与,那就是世家大族。实际上不是这些人不想参与,而是没有机会。所以袁绍就是为了创造机会,想了一招坐山观虎斗。谁知道却收获了奇效,直接是让外戚和宦官全被铲除。而且袁绍入宫杀宦官,还是在袁隗指使下做的举动,矫诏说杀光宦官。可见袁家人没有野心,那是天方夜谭。
就这样东汉一时间陷入了权力真空状态,这时候只要有一个人站出来主持朝政,忠臣则有望恢复汉朝荣光,还清平之政。奸臣则把持朝政,提前一步写挟天子以令诸侯。然而计划很完美,却出了问题。原来当时为了逼迫何进和宦官对立,袁绍提出了邀请地方将领入洛对何太后兵谏。谁知道这些人里面董卓别有用心,早已经是在洛阳城外期待动乱。所以当袁绍美滋滋想要成为东汉仪仗的时候,董卓靠着武力优势,直接是绑票了小皇帝,就这样袁绍失去了最佳的机会。
东汉末年,群雄逐鹿,袁绍凭借“四世三公”的家世与河北四州的基业,成为北方最强大的割据势力。在这场权力博弈中,一位来自广平的谋士以超前的战略眼光与刚直的性格,在历...
袁绍 2025-09-17 王莽篡汉:一场看似“众望所归”的权力和平更迭西汉末年,王莽以外戚身份逐步掌控朝政,最终通过“禅让”形式篡夺汉室江山,建立新朝。这场改朝换代在历史上显得尤为特殊——与后世董卓废立皇帝引发的诸侯讨伐不同,王莽...
董卓 王莽 2025-09-09 曹孟德献刀:一场惊心动魄的权谋博弈与人性试炼东汉末年,洛阳城笼罩在董卓的铁腕统治之下。这位西凉军阀废少帝、立献帝,自封相国,入朝不趋、剑履上殿,甚至夜宿龙床、奸淫宫女,其残暴行径令满朝文武敢怒不敢言。然而...
董卓 2025-09-05 河北四庭柱一正梁:袁绍麾下的传奇武将组合在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的乱世中,袁绍凭借冀州之地崛起,成为北方最强大的军阀之一。其麾下不仅谋士如云,更有一批能征善战的武将,其中“河北四庭柱一正梁”的说法在民间广为...
袁绍 2025-09-02 辛毗之死:一场被误读的历史悲歌建安九年(204年)邺城攻防战中,曹军将领徐晃生擒袁绍旧部审配。当辛毗持马鞭怒抽审配时,这位宁死不降的袁氏忠臣突然高呼:“吾生为袁氏臣,死为袁氏鬼!”此言如利刃...
徐晃 袁绍 2025-08-27 董卓与马腾:西凉军阀格局中的权力博弈与地位之争东汉末年,西凉地区因多民族混居、地理战略地位重要,成为各方势力角逐的焦点。董卓与马腾作为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西凉军阀,其权力地位的演变深刻反映了西凉地区从地方割...
董卓 2025-08-25 沮授“矢北”:忠贞不渝的悲歌与战略远见的陨落在东汉末年的群雄逐鹿中,袁绍麾下曾有一位以“矢志于北,尽忠于国”闻名的谋士——沮授。他提出的“挟天子以令诸侯”“三年疲曹”等战略,堪称河北版“隆中对”,却因袁绍...
袁绍 2025-08-25 审配杀辛毗全家:历史与文学交织下的悲剧在三国纷争的历史长河中,袁绍集团的覆灭堪称关键转折点。而在这场权力更迭的背后,审配与辛毗两大家族的恩怨纠葛,尤其是“审配杀辛毗全家”这一事件,不仅成为后世文学创...
袁绍 2025-08-19 甄宓爱过袁熙吗?历史迷雾中的情感真相在三国纷争的宏大叙事中,甄宓与袁熙的婚姻始终笼罩在政治与战乱的阴影之下。作为袁绍次子袁熙的妻子,甄宓的人生轨迹因官渡之战后的袁氏败亡而彻底改写。关于她是否曾对袁...
袁绍 甄宓是谁的妻子 2025-08-13 董卓之死:东汉乱世加速的催化剂公元192年,董卓在长安被吕布刺杀,其尸体被暴尸街头,肚脐中燃起的灯芯火光竟持续两日。这位曾以"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权谋掌控东...
吕布 董卓 2025-08-05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