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54年,司马师废除曹芳,另立曹髦为新帝。下面由历史资料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一句俗语,说的是曹魏权臣司马昭图谋篡位而天下皆知,出自魏帝曹髦之口。既然司马昭权倾朝野且势力庞大,那魏帝曹髦为何还要自不量力地带量少数卫士讨伐司马昭而白白送死呢
一,曹魏局势
嘉平六年(254年),曹魏皇帝曹芳因为不满司马氏自高平陵之变后长期专权,于是联合太常夏侯玄、中书令李丰、光禄大夫张缉等人密谋,决定除掉权臣司马师。结果事机不密,司马师于是派人诛灭夏侯玄、李丰、张缉等人全族,还废黜皇帝曹芳,拥立将近13岁的高贵乡公曹髦为帝。
曹髦即位后和堂兄曹芳一样,依旧是司马氏手中的傀儡皇帝,没有任何实权。但少年的曹髦才思敏捷,身手矫健,不愿甘心当傀儡,便一方面重赏司马师与司马家族以安抚他们;另一方面联络朝中大臣,企图推翻司马师。
正元二年(255年),镇东将军毌丘俭、杨州刺史文钦因为不满司马师擅行废立而起兵声讨。当时司马师身患重病,但为了稳定人心,于是亲自出征。结果司马师在平定毌丘俭之乱后不久就因为病情加重而亡,让弟弟司马昭接掌大权。
随后曹髦下诏让司马昭留镇许昌,让尚书傅嘏(gu)带大军回洛阳就行,想要趁着司马氏交接权力的真空而让司马昭远离权力中心并夺回兵权。但司马昭听从傅嘏的建议,亲自带大军回京,曹髦的谋划未能成功。
二,曹髦讨逆
帝曰:“自古帝王,功德言行互有高下,未必创业者皆优,绍继者咸劣也……少康生于灭亡之后,降为诸侯之隶,崎岖逃难,仅以身免,能布其德而兆其谋,卒灭过、戈,克复禹绩,祀夏配天,不失旧物,非至德弘仁,岂济斯勋?汉祖因土崩之势,仗一时之权,专任智力以成功业,行事动静多违圣检……”(魏氏春秋)
甘露元年(256年),曹髦与群臣饮宴,商讨历代帝王优劣,尤其是比较夏少康与汉高祖。曹髦极力推崇夏少康,赞扬他铲除奸臣寒浞,复兴夏朝的德行;贬斥汉高祖倚仗权谋,谋夺天下的行径。曹髦此举无疑是暗示群臣自己想要仿效少康,铲除专权的司马昭而中兴大魏。
此后曹髦又多次与群臣商讨德行与功业的优劣,通过推崇德行来暗中寻找反抗司马昭的曹魏忠臣。但此时曹魏的大权牢牢控制在司马昭手中,而百官大都是司马昭的党羽与亲信,所以曹髦的行为并未起到聚拢忠臣的作用,反而不断引起了司马昭的警觉。
甘露二年(257年),征东大将军诸葛诞因为不满权臣司马昭的猜忌而起兵作乱。司马昭决定亲自前往征讨,但又担心自己走后曹髦会趁机夺权,便迫使曹髦御驾亲征,随自己一同前往平叛。
甘露三年(258年),司马昭平定诸葛诞之乱,权势更加巩固。随后司马昭的亲信为了讨好他,便多次上书皇帝,迫使曹髦下诏封其为相国、晋公并授予九锡之礼。但司马昭并无立即篡位之心,予以坚决推辞,曹髦下诏九次方才停止。
甘露四年(259年),曹髦年满18岁,但仍未亲政,大权仍牢牢掌握在司马昭手中。曹髦对此感到十分抑郁与不满,便写了一首潜龙诗来表达自己的哀伤。司马昭得知此事,明白曹髦的心意,于是内心对他更加厌恶起来。
甘露五年(260年),司马昭为了试探曹髦的心意,便指使心腹上书,要求再次授予他九锡。曹髦无奈,只得再次下诏封司马昭为相国、晋公并授予九锡之礼。随后曹髦心中积压的怒火达到顶点,认为司马昭必定会谋朝篡位,而自己宁愿被杀,也绝不愿把江山拱手让人,便决定拼死一搏。
帝见威权日去,不胜其忿。乃召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谓曰:“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废辱,今日当与卿等自出讨之。”(汉晋春秋)
五月己丑(6月2日),曹髦召来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三人,对他们说:“司马昭的野心,连路人都知道。我不能坐等着被他废黜的耻辱,现在要与你们一起出去讨伐他。”
王经劝谏说:“以前鲁昭公不能忍受季孙氏的专权,结果讨伐失败而逃走,被天下耻笑。况且司马昭掌权日久,树大根深。陛下兵微将寡,势单力薄,怎么与他抗衡?不如从长计议。”
曹髦于是从怀中拿出诏书扔在地上说:“朕心意已决,即使死又有什么可怕的,何况还有可能不死呢。”然后曹髦前去拜见婶母郭太后,告知自己的行动。王沈、王业则担心惹祸上身,于是跑去向司马昭告密。惟独王经忠于曹魏,不肯随二人叛主。司马昭得知此事,便找来心腹贾充,让他去解决掉曹髦。
三,司马昭弑君
曹髦拔剑等车,带领数百僮仆大张旗鼓地冲出皇宫,想要攻打司马昭的府邸。结果曹髦还没出东止车门,屯骑校尉司马伷(司马昭之弟)就带兵前来阻拦。曹髦于是以天子的命令大声呵斥,吓得司马伷所部四散逃走。
中护军贾充又逆帝战于南阙下,帝自用剑。众欲退,太子舍人成济问充曰:“事急矣。当云何?”充曰:“畜养汝等,正谓今日。今日之事,无所问也。”济即前刺帝,刃出于背。(汉晋春秋)
然后曹髦带兵继续前行,在南阙遇到前来阻拦的贾充。曹髦于是亲自挥剑上前,吓得贾充的手下四散避让。太子舍人成济见状,便问上司贾充说:“事情紧急,该怎么办?”贾充回答说:“司马公养你们多时,正是为了今日,有什么可迟疑的。”成济于是冲上前去,刺死了曹髦。
不久,司马昭闻讯赶来,假装大吃一惊,跪倒在地。司马昭的叔叔太傅司马孚则冲上前去抱住曹髦的尸体大哭说:“陛下被害,是臣的罪过啊!”
随后司马昭找来尚书左仆射陈泰,商议善后事宜。陈泰建议说,只有杀掉贾充,才能平息天下人的怨气。但司马昭不愿处死心腹贾充,就拿亲手弑君的成济当了替罪羊,将之诛灭三族。公开弑君使得司马昭的声名大损,只得放弃立即篡魏的想法而让儿子完成,客观上使曹魏多延续了几年。
司马昭(211年—265年)作为三国时期曹魏权臣、西晋王朝奠基人之一,其家族在魏晋交替的权力场中占据核心地位。这位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闻名的政治家,一生共...
司马昭 2025-09-28 司马师五女之谜:权力漩涡中的女性命运司马师(208年—255年)作为曹魏权臣与西晋奠基人,其政治生涯波澜壮阔,但家庭生活却因权力斗争蒙上阴影。据《晋书》《三国志》等史料记载,司马师共有五个女儿,均...
司马师 2025-09-28 诸葛诞兵败司马昭:一场被战略失误与时代洪流裹挟的悲剧公元257年,曹魏征东大将军诸葛诞在寿春城举起反旗,集结十余万大军对抗司马昭。这场被后世称为“寿春之变”的叛乱,是曹魏末年规模最大的军事对抗,却以诸葛诞兵败身死...
诸葛诞 司马昭 2025-09-25 司马昭真实死因考辨:正史记载与历史迷雾的交织公元265年9月6日,曹魏权臣、西晋奠基人司马昭突然离世,年仅五十五岁。这一事件不仅标志着三国格局的进一步瓦解,更因后世对死因的争议,成为历史迷雾中颇具戏剧性的...
司马昭 2025-09-16 黄皓之死:历史与演义的交织真相在蜀汉末年的政治漩涡中,宦官黄皓以擅权乱政、祸国殃民的形象被钉在历史耻辱柱上。关于其最终结局,民间流传最广的版本是“被司马昭凌迟处死”,但这一说法实为《三国演义...
司马昭 2025-09-10 司马昭之死:一场被艺术加工的历史迷雾公元263年,魏灭蜀之战的硝烟尚未散尽,蜀汉后主刘禅被迁往洛阳,封为安乐公。两年后,司马昭宴请刘禅时,一句“此间乐,不思蜀”的回答,竟成为后世津津乐道的“笑死司...
刘禅 司马昭 2025-09-04 檄文如炬:毌丘俭讨司马师檄文中的忠义与抗争公元255年,曹魏正元二年,一纸檄文如惊雷般撕裂了中原的沉寂。镇东将军毌丘俭与扬州刺史文钦,以“清君侧”之名,在淮南举兵讨伐权臣司马师。这场被后世称为“淮南三叛...
司马师 2025-08-27 乐不思蜀:生存智慧与历史责任的辩证之思公元263年,蜀汉后主刘禅在洛阳宴会上面对司马昭的试探,说出“此间乐,不思蜀”的千古名句。这一场景被《三国志》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完整记载,并演变为成语“乐不...
刘禅 司马昭 2025-08-14 司马师与司马昭:权力接力中的兄弟共谋与历史分野司马师与司马昭,这对生于河内温县的兄弟,以截然不同的性格与手段,共同完成了司马氏从权臣到帝王的转型。作为晋宣帝司马懿与宣穆皇后张春华的嫡子,他们既是血浓于水的兄...
司马懿 司马昭 2025-08-07 东兴之战:魏国折戟沉沙的惨痛代价公元252年冬,曹魏权臣司马师借东吴孙权新丧之机,调集15万大军分三路南下,意图一举荡平江东。这场被后世称为“东兴之战”的战役,最终以魏军在东兴堤的惨败告终,其...
孙权 司马师 2025-07-21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