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唯独没有去秦国吗?感兴趣的读者和历史资料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鲁定公十四年(前496),已是高龄的孔子离开了自己的故乡鲁国,前往卫国,并开始了一段长达十四年的对列国的"考察"。孔子带领他的弟子,先后到达了卫国、曹国、宋国、郑国、陈国、蔡国、楚国等国家,面见一些国家的国君,抒发自己的政治见解。可能会有些读者朋友们有这样的疑惑:"为什么周游列国十四年的孔子,唯独没有去秦国呢?"
1、
夸大其词,望文生义
可能从"列国"这两个字,有些读者朋友认为孔子把东周时所有国家跑遍了,而因为秦国和《孔子历史地图集》内没有记载孔子去过秦国,因此会脑补成"因为秦国是蛮夷小国,重视礼乐制度的孔子不屑于前往,所以孔子没有动身前往秦国。"
但事实不是这样的,首先,作为我国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孔夫子是很喜欢"教诲"学生的,从他倡导"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收学生就可以看出,他是很喜欢当"老师"的,因此没有去秦国并不是因为鄙视秦人,也不是视他们为"蛮夷"而不想传道教化他们。其二,从《孔子历史地图集》中孔子与弟子周游列国的路线可以看出,他的考察范围主要是鲁国附近的国家,而且大部分是小国,"周游列国"说得有些夸张,因为孔子与其弟子并没有去往所有的诸侯国,也没有"唯独"秦国没去,比如晋国,孔子也只是望河生叹:"
美哉!水洋洋乎,丘之不济,命也夫!
"却连黄河也没有渡过。
孔子的人生轨迹,数字是年龄
2、
西陲多战,道阻且长
秦国发迹于西陲,自立国以来,这个国家便一直处于战事之中。秦庄公时,大破西戎,得封祖地;秦襄公时,襄公护送周平王迁都有功,受封岐山以西之地,秦始建国;秦文公时,
"文公以兵伐戎,戎败走。於是文公遂收周馀民有之,地至岐,岐以东献之周"
,秦人真正掌握自己的土地;秦宣公时,秦国制定东出之策,高速发展的秦国遇到了同样有逐鹿中原之志的宿敌晋国,双方磕磕碰碰又是百年战事,可以说这个自西陲而起的国家,从来没有安分过,而是一直在
"修我戈矛,与子同袍。"
孔子周游列国之际,秦国正是秦惠公为国君,此时的秦国国势并不好,一方面秦穆公开创的霸业局面已经不复存在,秦国发展受晋国阻挠,另一方面天下也不太平,这段时间战事频发不说,很多国家都面临着政局不稳的问题,许多卿大夫掌握实权,很多国家政令瘫痪,其中秦东出之门户晋国就是典例,朝中六卿权力膨胀,互相诘难。孔子也不是没有动前往秦国的念头,但中途还是放弃了,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路程太长了,孔子等人哪怕走在鲁国周边的国家都能遭遇不测,不是被恶意囚禁,就是缺粮挨饿,更别说前往远在千里之外的秦国,这条路上是何等凶险,都是未知数。
3、
为政以德,不符霸业
孔子周游列国,不仅在于传道、授业、解惑,其实他最大的愿望还是希望能在一国之君的赏识重用下,展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让自己理想中的"大同"社会重新取代乱世。但孔子提出的"礼""仁"都过于超前了,也不符合当时兼并战争的背景,因此孔子处处碰壁,到的很多国家都只是"敬而不用",心灰意冷的孔子最后还是回到了鲁国,潜心致力于教育事业。
而在这段时期,最受列国欢迎的是法家思想,通过国家推行变法,能够迅速提升整个国家的经济与军事实力,还能转移国内矛盾。毕竟这段时间内,各国不断发动战争,大国兼并小国,国君剥夺旧贵族权势,这些都离不开法家思想的支持,战国初期的魏国、后期的秦国,都是变法成功的典例。而孔子与其弟子倡导的"仁"、"仁政"、"为政以德"等思想,与国君们崇尚的霸道、王道不符。所以就算孔子最后真的到了秦国,相比也会被奉为座上宾,但绝不重用吧。
孔子不仅是我国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同时他也可以位列最伟大的政治家之一。春秋战国的乱世之争让孔子与他所主张的"仁政"、"德政"没有施展的空间,但在他主持鲁国国政期间,鲁国大治,国力得到加强的同时,就连强大的齐国也畏惧孔子的才能。原本孔子周游列国时要去往晋国,却因为楚国忌惮有了孔子后晋国会重拾霸业,因此暗中阻挠。最终孔子回到鲁国潜心教学,再不出仕。
卜商,字子夏,尊称“卜子”或“卜子夏”,是春秋末期晋国温邑(今河南温县黄庄镇卜杨门村)人,作为孔子晚年最杰出的弟子之一,他以“文学”科高才生的身份位列“孔门十哲...
孔子 卜商 2025-09-09 弦歌东周:孔子与苌弘的师道传奇公元前518年的洛阳城,34岁的孔子携弟子南宫敬叔踏入周王室观星台。这位鲁国士人不会想到,此行将遇见改变其音乐思想的关键人物——周敬王内史大夫苌弘。这场跨越地域...
孔子 2025-09-08 孔子与子贡:误解与深意的交织——探析“孔子不喜欢子贡”的真相在《论语》的记载中,子贡作为孔子门下“言语科”的杰出代表,以巧言善辩、悟性极高著称,其名字出现频次甚至超过颜回。然而,史书中却流传着“孔子不喜欢子贡”的说法,这...
颜回 孔子 2025-09-08 颜回姓曹为何称“颜回”:姓氏与名字背后的文化密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姓氏不仅是家族血缘的标识,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春秋末期鲁国思想家颜回,作为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其姓氏“曹”与名字“回”的组合,看似矛盾,...
颜回 孔子 2025-09-08 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安贫乐道的精神丰碑在春秋乱世的风云中,孔子弟子颜回以“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的生存状态,为后世树立了一座超越物质的精神丰碑。这个被《论语·雍也》记载的经典场景,不仅成为儒家安贫...
颜回 孔子 2025-09-04 孔鲤:以血脉为纽带,铸就儒家传承的基石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孔鲤的名字或许并不如其父孔子那般熠熠生辉,但他作为孔子独子、儒家思想传承的关键纽带,其人生价值与历史贡献却不容忽视。他以豁达的胸襟、默默的奉...
孔子 2025-09-01 孔子与微子:血脉相连的千年传承——论孔子是微子的十五世孙在中国历史的浩瀚长河中,孔子与微子,两位相隔数百年的历史人物,却因血脉的纽带紧密相连。孔子,这位被后世尊称为“至圣先师”的伟大思想家,竟是商朝末代君主帝辛(纣王...
孔子 2025-08-29 孔子弑母:一场跨越千年的谣言与真相之辨“孔子弑母”这一骇人听闻的指控,在历史长河中如幽灵般若隐若现,却始终缺乏任何可靠史料支撑。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历史上最受尊崇的圣人之一,孔子的道德形象与这...
孔子 2025-08-29 师旷与孔子:春秋时代的双璧:音乐与哲学的对话在春秋时期的华夏大地上,师旷与孔子如同两颗璀璨的星辰,各自在音乐与哲学的领域中熠熠生辉。尽管他们的职业路径与思想体系存在显著差异,但作为同时代的文化巨匠,他们的...
孔子 2025-08-28 李膺与老子的血脉之谜:历史迷雾中的身份考辨东汉名士李膺因刚直不阿、力抗宦官闻名史册,其“天下模楷”的形象与道家始祖老子形成鲜明对比。然而,一个流传千年的传说却将两人强行关联——孔融十岁时曾以“孔子问礼于...
孔子 2025-08-26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