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于蜀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宝鸡岐山境内),享年54岁。接下来历史资料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
杨仪,字威公,襄阳人,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大臣。当初魏延不被诸葛亮所信任,后来杨仪派出马岱杀了魏延。奇怪的是杨仪杀了魏延之后,不但没有得到嘉奖,反而最后选择自尽而死,这又是为什么呢?
据记载,魏延和杨仪不和,在魏延事发前,两人相互状告对方有不轨犯上之心。当时的皇帝刘禅一时间难以决断,就询问老资历的蒋琬和董允二人的意见。当时两人向刘禅拍着胸膛保证杨仪绝对不会有逆谋之心,却对魏延的忠诚度表示怀疑。甚至蒋琬还打算出兵去阻击魏延,最后因为中途收到了魏延的死讯,这才作罢。没错,就是杨仪在魏延战败溃退汉中时,派出马岱将其击杀。
在建兴十二年(235),在诸葛亮病危之际,他召集了费祎,杨仪等人商讨如何退军的事情。诸葛亮当时做出的部署是让魏延负责断后,姜维前行撤离。诸葛亮对魏延并不太放心,下令如果魏延违令,大军可以自行出发,退回汉中。诸葛亮去世后,杨仪先是让费祎去试探了魏延的态度,果不其然,魏延没有遵守诸葛亮的命令。
魏延此时不认为他们应该就此撤退,试图独自去攻打曹魏,并不配合杨仪的安排。万般无奈之下,费祎只能退了一步和魏延商量北伐和退回汉中的人员。费祎没有遵守承诺,他假意去和杨仪商讨,想趁机离开大营。谁知魏延早已派人探明杨仪的情况,听说他们仍然准备撤离这里,勃然大怒。为了阻止杨仪的军队撤退,魏延抢先摧毁了他们退回汉中的必经之路。杨仪的队伍也没有妥协,怀着一腔怨气打通道路,坚持撤退。后来,魏延派军把守褒谷口,阻止杨仪军队过去,导致杨仪只得让何平去突击魏延的大军。何平呵退了魏延的先锋部队,他们自知理亏,也没有太大的斗志反抗。就这样,魏延只能在一片兵荒马乱中退往汉中,最后死于马岱之手。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了没有,其实诸葛亮并没有将军权完全交给杨仪,而是亲自做出撤退的部署,杨仪只是负责执行中的一员罢了。所以在魏延看来,就算诸葛亮去世了,自己也仍然是统帅,只要他和费祎联合,就能够调动大军。杨仪只是一个负责执行的小参谋,说白了就是个“跑腿的”,根本无法调动军队。诸葛亮和魏延的分歧更多是在于他们军事思想的不一致,诸葛亮主张稳扎稳打,步步为营,而魏延却更加激进。无奈之下,诸葛亮才让杨仪带领军队。然而杨仪领悟错了诸葛亮的意思,认为这是诸葛亮对他的器重。他嫉恨魏延,认为他是自己成为丞相最大的绊脚石,加之魏延自视甚高,甚少服软,而杨仪心胸狭窄,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好,两人自然是水火不相容。
杨仪好不容易带回了蜀军,还斩杀了了魏延,满以为自己可以获得丞相之位,结果刘禅却只给了他军师的职位,并且还没有兵权。而杨仪垂涎不已的丞相之位,却落入了蒋琬的囊中。杨仪自认才华谋略不输蒋琬,自然是不服,他又不是什么好性子的人,自然是怨恨之情溢于言表,逢人就大加抱怨。
一个跟“祥林嫂”一直跟大家吐苦水发牢骚的人自然得不到众人的喜爱。费祎好心相劝,他却说出了许多忤逆之语,甚至说出了后悔杀死魏延,希望再和他共事的话来。最后,杨仪受到告发,不但官没得当了,甚至还被流放。
照理说,到了这般田地杨仪是该夹着尾巴做人了,可他还是不死心,经常说一些敏感言论,导致议论纷纷。终于朝廷忍不了了,下令捉拿他,杨仪绝望之下选择了自杀。
其实杨仪早该想到,诸葛亮不让他掌兵,就已经意味着他不是丞相的最佳人选。诸葛亮在临终之前是明确向刘禅表示过蒋琬是最合适的人选。如果诸葛亮真的是中意杨仪,怎么样也会在刘禅面前有过或多或少地表示。反观杨仪,他虽然成功领回大军,确是七零八落的残军,刘禅其实是很不满意的。
而杨仪处死作乱的魏延,却没有任何赏赐,大部分原因是因为他其实是要为这次作乱负责的,最多算是将功补过,谈何赏赐?诸葛亮在撤军的安排之中,其实就已经设置了防范魏延的手段。选择让魏延断后,只要前面的部队已经撤离,魏延孤立无援,自然就不敢逞强,只能随大部队退回汉中。
杨仪没有及时传递诸葛亮的命令,反而派人试探,结果被魏延识破有了反击的机会,干扰了诸葛亮的计策。杨仪的犹豫不决让魏延有了可乘之机,魏延赶在了杨仪之前,不但使得杨仪成了断后的人,而且有了阻击他们退走的机会。事实上,蜀国军队已经撤退后曹魏那里才得到相关消息的,这就说明诸葛亮是有后招的。只要杨仪取得先机,如果诸葛亮的病情好转,他们就能继续北伐;诸葛亮病情加重,他们也能虽是撤离,可以说是进可攻退可守。杨仪根本没有考虑到这么多,反而贸然刺激魏延,这才有了后面这么多“糟心”事。
事实上,魏延上书弹劾杨仪,虽然在蒋琬,董允等人的力保之下,刘禅暂且打消了对杨仪的疑心,但内心深处其实仍是对杨仪存在不信任的。
杨仪的个人能力不行,而且面对魏延一事,他的残忍杀害也足以让刘禅颇为忌惮。所以事实上,魏延之死不但不是杨仪的功劳,甚至在大部分人看来,杨仪还是这次造反的推波助澜者。杨仪不但没有认识到危机,反而大肆张扬,无怪乎会为此付出代价了。
章武三年(223年)夏四月二十四日,刘备病逝于永安宫,享年六十三岁。这位以“仁德”立国的枭雄离世后,蜀汉政权迅速陷入内忧外患的漩涡。诸葛亮虽以“鞠躬尽瘁”的姿态...
诸葛亮 刘备 2025-10-10 若无隆中对:刘备集团的历史困局与必然结局公元207年冬,新野城外的茅庐中,刘备第三次叩响了诸葛亮的柴门。这场被后世称为"三顾茅庐"的会面,不仅改变了刘备集团的命运轨...
诸葛亮 刘备 2025-10-10 七擒之诺与蜀亡之寂:孟获未援背后的历史逻辑公元225年,诸葛亮率军南征,在云贵高原的崇山峻岭间与南中酋长孟获展开了一场“攻心为上”的博弈。七擒七纵的传奇,不仅让孟获心悦诚服,更奠定了蜀汉后方三十年的稳定...
诸葛亮 2025-10-10 诸葛亮未随军征战之谜:刘备战略布局下的权力分工逻辑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冬,关羽败走麦城,刘备于章武元年(221年)倾全国之力发动夷陵之战。这场决定蜀汉命运的战役中,身为丞相的诸葛亮却留守成都,这一反常现象背...
关羽 诸葛亮 2025-10-10 乱世浮沉:刘备早期错失的五大人才东汉末年群雄逐鹿,刘备以织席贩履之身崛起,虽得关羽、张飞、诸葛亮等忠臣辅佐,但其早期人才储备的脆弱性,始终是制约其发展的关键因素。从田豫到徐庶,五位本可改变蜀汉...
关羽 诸葛亮 2025-10-10 诸葛亮临终呼喊“庞德公救我”:历史迷雾中的隐士真相公元234年,五丈原军营内,诸葛亮以七星灯续命之法试图逆转天命,却在关键时刻因魏延闯入导致主灯熄灭。民间传说中,他临终前高呼“庞德公救我”,这一情节将一位从未在...
诸葛亮 2025-10-09 刘备与诸葛亮:军事才能的“表里”之辨——从战绩差异看战略与战术的互补性在蜀汉政权的历史叙事中,刘备与诸葛亮的军事表现常被置于对比框架:前者被戏称为“常败将军”,后者则因北伐屡次受挫被质疑“不善用兵”。然而,若深入分析两人在不同历史...
诸葛亮 刘备 2025-09-30 从"鱼水之欢"到"君臣博弈":刘备称帝后与诸葛亮关系变迁的深层逻辑建安二十六年(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时,诸葛亮以丞相身份接受"开府治事"的特殊授权,这种将相权与君权高度融合的安排,在三...
诸葛亮 刘备 2025-09-30 刘备托孤之后:诸葛亮致李严书信的政治博弈与历史深意建兴四年(226年),蜀汉政权面临内外交困的复杂局面。先主刘备白帝城托孤仅两年,丞相诸葛亮与托孤大臣李严的关系已悄然生变。当李严以密信形式劝诸葛亮接受九锡殊礼、...
诸葛亮 刘备 2025-09-30 忠魂未泯,礼制难容:诸葛亮身后立庙争议背后的历史逻辑建兴十二年(234年)秋,五丈原军营中,诸葛亮强撑病体写下最后一份奏表:“臣家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这位五十四岁的丞相至死仍在践行“不...
诸葛亮 2025-09-30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