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使人明智!鉴以往而知未来! 中国 / 近代 / 民国 / 元朝 / 晋朝 / 周朝 / 商朝 / 夏朝 / 历史解密 / 历史剧 / 上古时期 / 苏联
站点logo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 >  历史解密 >  高攀龙:明朝东林党领袖的刚正风骨与实学传承

高攀龙:明朝东林党领袖的刚正风骨与实学传承

时间:2025-11-26 16:24:28来源:爱上历史作者:Marshall

高攀龙(1562—1626年),字存之,号景逸,江苏无锡人,世称“景逸先生”。他出身于书香门第,祖父高静成曾任浙江黄岩县令,父亲高继成育有五子,高攀龙排行第二,后因叔祖高静逸无子而过继为嗣。自幼受家学熏陶,他潜心钻研程朱理学,1586年无锡知县李元冲聘请江右学派罗懋忠、顾宪成讲学时,高攀龙受其影响,确立了“修身治国”的学术方向。1589年,他以进士身份步入仕途,初授行人司行人,掌管传旨、册封等事务。

在行人司任职期间,高攀龙展现出刚正不阿的性格。1592年,他上疏为吏部尚书孙鑨等主持考察的官员辩白,直言“朝廷用人不可因言废事”,触怒明神宗,被贬为广东揭阳典史。赴任途中,他于船上订立严规,要求自己“静心养德,不受外扰”,到任后每日教授学徒、编纂教材,同时惩治地方恶霸、体察民情。揭阳任期虽短,他却成为当地唯一被供奉于名宦祠的典史,百姓将居住地命名为“攀龙坊”以示纪念。

东林书院的实学实践

1595年,高攀龙因亲人病故辞官归乡,在无锡漆湖之畔建造“水居”可楼,潜心治学二十余年。1604年,他与顾宪成等重建东林书院,创立东林学派,提出“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治学理念。书院以“实学救国”为宗旨,反对王阳明心学末流的空谈,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有用之学”。高攀龙亲自编写《日省编》《崇正编》等教材,将先朝大儒语录附于《大学》章句之下,系统整理儒释差异,培养了大批忧国忧民的士大夫。

作为东林学派的核心人物,高攀龙与顾宪成并称“高顾”,二人共同主持书院讲学,吸引江南士子汇聚。他们通过讲学、议政,形成一股影响朝野的政治力量,史称“东林党”。东林党人以“清议”为武器,批判朝政腐败,主张“惠商”“体恤铺行”,强调“实学”与“躬行实践”,对明清学风转变产生深远影响。

宦海沉浮中的忠直抗争

1621年,明熹宗即位,高攀龙被起用为光禄寺丞,历任太常少卿、大理寺右少卿、刑部右侍郎等职,最终官至都察院左都御史。他支持王之寀追查“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力主澄清吏治、反对恢复征商税,并在京师首善书院讲学,传播实学思想。1624年,他揭发阉党崔呈秀贪腐事,反被削籍归里。

1626年,魏忠贤制造“七君子事件”,诬陷高攀龙等七人贪赃枉法,派缇骑拘捕。面对迫害,高攀龙整冠束带拜谒先贤杨时祠堂,回家后与弟弟高士鹤、门生赏花谈笑,从容写下遗嘱:“臣虽罢免,曾为大臣,不可辱,辱即国辱。”随后投水自尽,时年六十四岁。其遗言“视死如归,以清正守言官本分”彰显了东林党人的气节。

思想遗产与后世影响

高攀龙的学术著作以《高子遗书》12卷为核心,涵盖《周易孔义》《朱子节要》《就正录》等,系统阐述其理学思想。他主张“立本正要致用”,认为“治国平天下”是格物致知与道德修养的必然结果,这一思想深刻影响了明末清初的顾炎武黄宗羲等人。在家训中,他强调“以孝义为本,以忠义为主,以廉洁为先”,其“善德是积,今日积,明日积”的修身理念,成为后世道德教育的典范。

崇祯初年(1628年),朝廷为高攀龙平反,追赠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谥“忠宪”。无锡东林书院旧址现存“高子止水”遗址,郭沫若题写的石刻与邓拓的《访高子止水》诗,共同铭记这位东林领袖的刚正风骨。高攀龙以生命践行“实学亲民、忧国天下”的理想,其学术思想与政治实践,成为中国政治文化史上的一座丰碑。

人物: 分享 上一篇: 古代人如何相亲的?古人相亲上的那些趣事 下一篇: 丑郡马宣赞:乱世中的忠勇悲歌

最新资讯

推荐新闻
最新人物
最新专题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