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汉武帝打仗穷经济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资料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从经济角度来看汉武帝越打越穷,和唐太宗越打越富的原因。
都说汉武帝是富三代,文景之治给他留下了一大笔钱。其实文景之治也给汉武帝留下了一大堆经济问题。
汉文帝刘恒,是个和事佬一般的人,他老妈薄姬是个清心寡欲的人,整天抱着一本《道德经》在那儿朗诵,导致汉文帝深受影响,决心无为而治。
这下好了,由于汉文帝的放纵,使得吴国、楚国等诸侯国,小动作不断。尤其是吴国,不仅收留了大量亡命之徒,而且还在私底下铸造假钱。
这事儿影响太坏了,朝廷铸造的钱币,都是分量足够的。可吴国铸造的钱币,分量严重缩水,这些劣币流通到市场上,换取了大量朝廷铸造的良币。
简单举个例子,1枚良币的含铜量,至少可以铸造2枚劣币。这么一来吴王刘濞再将这些良币熔了铸造出更多劣币,以此破坏市场,养肥自己。
汉文帝明知道这事儿,可他依旧无为而治,他觉得问题留给后代解决算了,自己还是好好念《道德经》好了。
这事儿就这么拖到了汉景帝刘启时期。刘启不能忍啊,立刻打算削藩,结果人家吴国、楚国也都把自己给养肥了,索性就反了朝廷。
七国之乱,把汉景帝搞得够呛。虽说最后事情被摆平了,可汉景帝一朝也是损失惨重。想要恢复经济,何其难也!
因此,汉武帝上台以后,其实汉朝的经济状况压根就不咋地。尤其是在钱币问题上,老百姓压根就不相信朝廷铸造的钱币,他们宁可恢复以物易物的模式,也不肯再用朝廷的钱币了!
这事儿如果不妥善解决的话,那么将来总有一天,朝廷也得以物易物,那不完犊子了嘛!所以千万别说汉武帝是什么富三代了,压在他身上的经济任务太重了!
一、五铢钱的问世,帮汉武帝解决了这一麻烦。
为了解决信任危机,汉武帝找来了一大帮经济学家。想要一劳永逸地解决汉文帝、汉景帝时期,遗留下来的货币问题。因此汉武帝时期,至少进行了4次货币改革。
第一次,在汉武帝建元元年,开始铸造三铢钱。也就是钱的重量和他的价值相等,思路已经找对了,可过去泛滥的假币中,4钱种的半两钱和三铢钱等价使用,导致私人作坊铸钱之风再起。
第二次,没办法了,建元五年,汉武帝把三铢钱给废了,改用半两钱。这玩意儿不就是秦半两的翻版吗?等于是这段时间又重新走回头路了。
第三次,汉武帝元狩四年,又开始重新铸造三铢钱。这回不同的是,汉武帝颁布法令,民间私下铸钱者,要被拉出去砍头。等于说三铢钱得到了法律的保护,这回拉出去砍了的人,超过了1万人。
第四次,汉武帝元狩五年,去年刚铸造的三铢钱,又被汉武帝改成了五铢钱。为啥呢?因为郡国当时也有资格铸造三铢钱。这回汉武帝收回了郡国造钱的资格,并且把各地私铸的钱都运来销毁了。自此朝廷彻底拥有了独家铸币权。
五铢钱自此成为汉武帝时期的主流货币。过去私人铸造的、郡国铸造的各种钱币,都被汉武帝的五铢钱所取缔,这是有划时代意义的。
五铢钱的重量就是五铢,非常好验证真假。所以说,私铸假币的人,从这一刻开始,无利可图了!既然挣不到钱,谁还愿意赖在这上面呢?自嗨吗?
五铢钱的问世,完美地解决了一系列货币问题。因此五铢钱也成为了中国古代的主流货币之一,从西汉一直到隋朝,五铢钱始终大行其道。
二、货币稳定期,也是汉武帝反击匈奴的时候。
我们要记住“元狩”这个年号,为啥叫“元狩”呢?其实很简单,就是反攻匈奴的意思,狩就是狩猎的意思,匈奴就是汉武帝的猎物。
可这一时期,也是汉武帝的五铢钱刚刚问世不久的时候。在此之前,沉重的经济问题,并没有得到妥善解决,汉武帝背负在身上的经济包袱很重,几乎不堪重负。
五铢钱的确很管用,可这需要一个过程。
首先,汉武帝要将过去的半两钱、三铢钱,以及私铸钱全部收回来。这要不要时间?
其次,汉武帝要把五铢钱铺下去,在市场上逐渐流通起来,这也要大量时间。
再者,最关键的一步,那就是让这些五铢钱,为汉王朝产生实质性的经济效益,这就需要漫长的时间了。
所以说,汉武帝攻打匈奴,每天都在花费巨额的钞票,可朝廷进账的数额,却只是在缓慢增加,你说他心急不?
为啥最后他要止戈为武?因为他意识到入不敷出的这么一个问题。别以为汉武帝后期把国家给打穷了,其实汉武帝后期正是货币改革效果直线上升的时候。只可惜前期打仗把经济打入了谷底,想要恢复需要很长时间罢了。
三、反观唐太宗时期,就不存在货币问题。
不少人拿汉武帝和唐太宗做比较,认为唐太宗把周围邻居打服了,还能发展经济,似乎综合能力要强于汉武帝。
不排除这一点,但是我们要意识到,唐太宗时期的货币政策,已经相当明朗了。这个时候的汉朝五铢钱,已经沿用了700多年,别提多滑溜了。
隋朝的时候,依旧铸造五铢钱,没办法,这玩意儿好使啊,可谓是经久不衰。可由于南北朝乱局多年,隋朝没搞多久又崩了,所以币制比较混乱。
高祖即位,仍用隋之五铢钱。武德四年七月,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钱,径八分,重二铢四絫,积十文重一两,一千文重六斤四两。---《旧唐书》
因此唐朝开国以后,唐高祖李渊以汉武帝时期的五铢钱为蓝本,打造了规格严谨的开元通宝。因此唐太宗时期,没有货币忧虑,反倒是李渊为他积攒了不少经济基础。
唐太宗只需要在税收制度上,进行一定的改良,比如实行均田制、租庸调制等等,就能够顺利地使国家富强起来。
至于打仗的消耗,只要控制在经济收入范围之内,至少做到收支平衡,那么唐太宗就没有汉武帝那样的焦虑了。什么止戈为武,那不过是没钱给闹的!
总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这看似是一句套话,其实是至理名言。只有经济基础扎实了,一个王朝才能够有其他发展。
汉武帝时期,经济基础奇差,光靠国库里那一堆发霉的劣质钱币,压根就不足以完成他消灭匈奴的宏愿,他那是在赤字斗争,着实不易。
唐太宗时期,经济基础就好太多了!前人的经验已经很足了,他只需要专心于在经济水平以内打服周围的邻居就行了!
参考资料:《汉书》、《旧唐书》
在唐朝初年的军事版图上,玄甲军以其“皂衣玄甲、所向披靡”的赫赫威名,成为李世民征战四方的王牌部队。这支由黑色铁甲包裹的骑兵劲旅,不仅以战术革新改写了冷兵器时代的...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2025-08-18 从边陲藩王到盛世明君:汉文帝刘恒的登基之路公元前180年秋,长安城未央宫前停驻着一支简朴的车队。23岁的代王刘恒站在宫门前,指尖摩挲着青铜剑鞘上的云雷纹,目光掠过巍峨宫阙——三天前,他还是偏居晋阳的落魄...
刘恒 2025-08-18 李世民与武则天:一段跨越伦理与权力的复杂关系在中国历史上,唐太宗李世民与女皇武则天的名字如雷贯耳,他们各自以卓越的政治才能和深远的历史影响,在中国古代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这两位历史巨擘之间的关...
武则天有男宠吗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2025-08-18 常何未入凌烟阁:被历史迷雾遮蔽的玄武门关键人物在唐朝初年的权力更迭中,玄武门之变堪称决定性事件。李世民凭借这场政变登上帝位,开创贞观之治。在这场充满血腥与权谋的变局中,常何作为玄武门守将,其作用至关重要。然...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2025-08-15 李乐嫣的历史原型:新城公主——一位身世显赫却命运多舛的唐代公主在热播剧《长歌行》中,赵露思饰演的李乐嫣以其温婉柔弱、惹人怜爱的形象深入人心。她作为唐太宗李世民的女儿,一生历经波折,情感之路尤为坎坷。而这位虚构角色的历史原型...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2025-08-13 韦贵妃“生不出孩子”之谜:历史记载与生育困境的交织在唐太宗李世民的后宫中,韦贵妃作为“四夫人”之首,其人生轨迹因墓志铭的出土与史书记载的差异而充满争议。关于她“生不出孩子”的传闻,实则源于对历史细节的误读与生育...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2025-08-11 李丽质与长孙冲:一段皇室联姻背后的血脉传承之谜在唐朝贞观年间的历史长卷中,唐太宗李世民第五女李丽质与齐国公长孙无忌嫡长子长孙冲的联姻,堪称一段兼具政治智慧与家族荣耀的佳话。然而,这段被史书浓墨重彩记载的婚姻...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长孙无忌 2025-08-04 萧瑀:疾风劲草中的忠臣本色在唐朝贞观年间的政治舞台上,萧瑀是一个极具争议却又无法忽视的存在。唐太宗李世民曾以“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赞誉他,将其比作狂风中屹立不倒的劲草、乱世中坚守忠诚...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2025-08-01 韦贵妃并未让长孙皇后失宠:从历史脉络中还原真相在唐太宗李世民的后宫中,长孙皇后以“贤后”之名垂范千古,而韦贵妃作为四妃之首,常因墓志铭中“宠冠后宫”的记载引发后世猜测。然而,综合历史文献与考古发现,所谓“韦...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长孙皇后与李世民 2025-07-29 李世民为何称薛仁贵为“王兄”:一场君臣际遇中的虚实之辨唐太宗李世民与名将薛仁贵的关系,在史书与民间传说中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史载薛仁贵于贞观末年投军,在安市城之战中以白衣冲锋的勇猛形象被李世民赏识,但正史中从未出...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2025-07-25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