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汉武帝打仗穷经济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资料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从经济角度来看汉武帝越打越穷,和唐太宗越打越富的原因。
都说汉武帝是富三代,文景之治给他留下了一大笔钱。其实文景之治也给汉武帝留下了一大堆经济问题。
汉文帝刘恒,是个和事佬一般的人,他老妈薄姬是个清心寡欲的人,整天抱着一本《道德经》在那儿朗诵,导致汉文帝深受影响,决心无为而治。
这下好了,由于汉文帝的放纵,使得吴国、楚国等诸侯国,小动作不断。尤其是吴国,不仅收留了大量亡命之徒,而且还在私底下铸造假钱。
这事儿影响太坏了,朝廷铸造的钱币,都是分量足够的。可吴国铸造的钱币,分量严重缩水,这些劣币流通到市场上,换取了大量朝廷铸造的良币。
简单举个例子,1枚良币的含铜量,至少可以铸造2枚劣币。这么一来吴王刘濞再将这些良币熔了铸造出更多劣币,以此破坏市场,养肥自己。

汉文帝明知道这事儿,可他依旧无为而治,他觉得问题留给后代解决算了,自己还是好好念《道德经》好了。
这事儿就这么拖到了汉景帝刘启时期。刘启不能忍啊,立刻打算削藩,结果人家吴国、楚国也都把自己给养肥了,索性就反了朝廷。
七国之乱,把汉景帝搞得够呛。虽说最后事情被摆平了,可汉景帝一朝也是损失惨重。想要恢复经济,何其难也!
因此,汉武帝上台以后,其实汉朝的经济状况压根就不咋地。尤其是在钱币问题上,老百姓压根就不相信朝廷铸造的钱币,他们宁可恢复以物易物的模式,也不肯再用朝廷的钱币了!
这事儿如果不妥善解决的话,那么将来总有一天,朝廷也得以物易物,那不完犊子了嘛!所以千万别说汉武帝是什么富三代了,压在他身上的经济任务太重了!
一、五铢钱的问世,帮汉武帝解决了这一麻烦。
为了解决信任危机,汉武帝找来了一大帮经济学家。想要一劳永逸地解决汉文帝、汉景帝时期,遗留下来的货币问题。因此汉武帝时期,至少进行了4次货币改革。
第一次,在汉武帝建元元年,开始铸造三铢钱。也就是钱的重量和他的价值相等,思路已经找对了,可过去泛滥的假币中,4钱种的半两钱和三铢钱等价使用,导致私人作坊铸钱之风再起。
第二次,没办法了,建元五年,汉武帝把三铢钱给废了,改用半两钱。这玩意儿不就是秦半两的翻版吗?等于是这段时间又重新走回头路了。
第三次,汉武帝元狩四年,又开始重新铸造三铢钱。这回不同的是,汉武帝颁布法令,民间私下铸钱者,要被拉出去砍头。等于说三铢钱得到了法律的保护,这回拉出去砍了的人,超过了1万人。
第四次,汉武帝元狩五年,去年刚铸造的三铢钱,又被汉武帝改成了五铢钱。为啥呢?因为郡国当时也有资格铸造三铢钱。这回汉武帝收回了郡国造钱的资格,并且把各地私铸的钱都运来销毁了。自此朝廷彻底拥有了独家铸币权。
五铢钱自此成为汉武帝时期的主流货币。过去私人铸造的、郡国铸造的各种钱币,都被汉武帝的五铢钱所取缔,这是有划时代意义的。
五铢钱的重量就是五铢,非常好验证真假。所以说,私铸假币的人,从这一刻开始,无利可图了!既然挣不到钱,谁还愿意赖在这上面呢?自嗨吗?
五铢钱的问世,完美地解决了一系列货币问题。因此五铢钱也成为了中国古代的主流货币之一,从西汉一直到隋朝,五铢钱始终大行其道。

二、货币稳定期,也是汉武帝反击匈奴的时候。
我们要记住“元狩”这个年号,为啥叫“元狩”呢?其实很简单,就是反攻匈奴的意思,狩就是狩猎的意思,匈奴就是汉武帝的猎物。
可这一时期,也是汉武帝的五铢钱刚刚问世不久的时候。在此之前,沉重的经济问题,并没有得到妥善解决,汉武帝背负在身上的经济包袱很重,几乎不堪重负。
五铢钱的确很管用,可这需要一个过程。
首先,汉武帝要将过去的半两钱、三铢钱,以及私铸钱全部收回来。这要不要时间?
其次,汉武帝要把五铢钱铺下去,在市场上逐渐流通起来,这也要大量时间。
再者,最关键的一步,那就是让这些五铢钱,为汉王朝产生实质性的经济效益,这就需要漫长的时间了。
所以说,汉武帝攻打匈奴,每天都在花费巨额的钞票,可朝廷进账的数额,却只是在缓慢增加,你说他心急不?
为啥最后他要止戈为武?因为他意识到入不敷出的这么一个问题。别以为汉武帝后期把国家给打穷了,其实汉武帝后期正是货币改革效果直线上升的时候。只可惜前期打仗把经济打入了谷底,想要恢复需要很长时间罢了。

三、反观唐太宗时期,就不存在货币问题。
不少人拿汉武帝和唐太宗做比较,认为唐太宗把周围邻居打服了,还能发展经济,似乎综合能力要强于汉武帝。
不排除这一点,但是我们要意识到,唐太宗时期的货币政策,已经相当明朗了。这个时候的汉朝五铢钱,已经沿用了700多年,别提多滑溜了。
隋朝的时候,依旧铸造五铢钱,没办法,这玩意儿好使啊,可谓是经久不衰。可由于南北朝乱局多年,隋朝没搞多久又崩了,所以币制比较混乱。
高祖即位,仍用隋之五铢钱。武德四年七月,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钱,径八分,重二铢四絫,积十文重一两,一千文重六斤四两。---《旧唐书》
因此唐朝开国以后,唐高祖李渊以汉武帝时期的五铢钱为蓝本,打造了规格严谨的开元通宝。因此唐太宗时期,没有货币忧虑,反倒是李渊为他积攒了不少经济基础。
唐太宗只需要在税收制度上,进行一定的改良,比如实行均田制、租庸调制等等,就能够顺利地使国家富强起来。
至于打仗的消耗,只要控制在经济收入范围之内,至少做到收支平衡,那么唐太宗就没有汉武帝那样的焦虑了。什么止戈为武,那不过是没钱给闹的!

总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这看似是一句套话,其实是至理名言。只有经济基础扎实了,一个王朝才能够有其他发展。
汉武帝时期,经济基础奇差,光靠国库里那一堆发霉的劣质钱币,压根就不足以完成他消灭匈奴的宏愿,他那是在赤字斗争,着实不易。
唐太宗时期,经济基础就好太多了!前人的经验已经很足了,他只需要专心于在经济水平以内打服周围的邻居就行了!
参考资料:《汉书》、《旧唐书》
在唐朝贞观年间的权力棋局中,李泰本是最接近储君之位的棋子。这位唐太宗李世民的嫡次子,自幼以"聪敏绝伦"著称,更因母亲长孙皇后...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长孙皇后与李世民 2025-11-14 帝王心术:李世民对尉迟敬德与秦琼的差异化任用逻辑在唐朝开国战争中,李世民对麾下两大猛将尉迟敬德与秦琼的任用策略,折射出帝王权术的深层逻辑。尉迟敬德以"玄武门之变首功"的身份...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秦琼 2025-11-12 长孙皇后:唐太宗李世民的“定海神针”在中国历史上,唐太宗李世民以雄才大略开创了“贞观之治”,而他的结发妻子长孙皇后,则以智慧与德行成为他政治生涯中不可或缺的支柱。从太原起兵到玄武门之变,从巩固帝位...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长孙皇后与李世民 2025-11-12 知恩图报铸传奇:李世民救命之恩与臣子的王朝贡献在中国历史上,唐太宗李世民以知人善任著称,其麾下汇聚了无数贤才良将。然而,有一位臣子的命运轨迹尤为特殊——他曾在生死关头被李世民出手相救,此后以毕生忠诚与才智回...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2025-11-12 权谋棋局中的明君之选:陈平、周勃拥立刘恒的深层逻辑公元前180年,吕后崩逝,西汉朝堂暗流涌动。以陈平、周勃为首的功臣集团与刘姓宗室联手发动"诛吕之役",彻底铲除吕氏外戚势力。...
刘恒 2025-11-12 帝王诗心照山河:李世民望终南山的雄浑气象与政治隐喻在唐代诗坛的璀璨星河中,唐太宗李世民的《望终南山》以“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的壮美开篇,成为帝王诗作中罕见的兼具艺术性与政治深意的佳作。这首五言律诗不仅展现了...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2025-11-11 楚汉棋局中的政治智慧:刘邦为何不黑项羽?在中国两千余年的王朝更迭史中,胜利者对失败者的污名化几乎成为一种政治惯例。唐太宗李世民为巩固统治,刻意贬低李建成、李元吉的形象;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对元朝进行系统...
朱元璋多少岁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2025-11-11 功过交织的唐初名将:侯君集的功业与轶事作为唐太宗李世民麾下的核心将领,侯君集的一生堪称传奇。他既以“灭两国”的战功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又因谋反罪被处决,成为唐朝历史上最具争议的将领之一。其军事才能...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2025-11-10 贞观末局的权谋博弈:李世民为何放武则天一条生路?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五月,长安城翠微宫内,51岁的唐太宗李世民奄奄一息。面对26岁的才人武则天,这位以玄武门之变登上皇位的铁血帝王,最终选择放她一条生路。这...
武则天有男宠吗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2025-11-10 史笔遮掩下的真相:李世民真实死因考辨贞观二十三年五月二十六日深夜,长安城翠微宫含风殿内,五十二岁的唐太宗李世民在剧烈喘息中溘然长逝。这位开创贞观盛世的千古一帝,其死因在《旧唐书》《新唐书》等正史中...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2025-11-07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为何冲突不断 双方有哪些历史恩怨 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