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57年的深秋,睢阳城(今河南商丘)在十三万叛军的围困下已坚守十个月。当城内最后一粒粟米耗尽,当树皮草根被掘食殆尽,当战马与鸟雀的哀鸣归于沉寂,一场超越人类伦理底线的生存挣扎在血色残阳中拉开帷幕。这场被后世称为“睢阳之战”的保卫战,不仅创造了以七千孤军牵制十二万叛军的军事奇迹,更因“食人三万”的记载成为中国古代战争史上最具争议的悲剧。
一、绝境:当粮草断绝成为生死命题
至德二年(757年)正月,安庆绪派大将尹子奇率十三万叛军南下,意图打通睢阳这个江淮门户。时任睢阳太守许远与雍丘防御使张巡合兵,以六千八百将士对抗十倍于己的敌军。这场看似螳臂当车的守城战,实则是唐王朝存续的关键一搏——若睢阳失守,叛军将长驱直入江南,切断唐军赖以生存的财赋命脉。
张巡的战术堪称教科书级:他以“草人借箭”之计骗取叛军十万支箭矢,用“诈降斩将”之策斩杀敌酋六十余人,更以“夜袭敌营”的奇袭屡破叛军。然而,当战争进入第十个月,所有战术智慧都抵不过一个残酷现实:城内粮草彻底断绝。据《新唐书》记载,守军先是“杀马而食”,继而“罗雀掘鼠”,最终连皮革、纸张甚至兵器上的铜钉都被煮食。当这些可食之物耗尽,人性在饥饿中开始扭曲。
二、血色抉择:张巡的“杀妾饲军”与伦理崩塌

在城破前四十日,张巡做出了一个令后世争议千年的决定:他当众杀死自己的爱妾,命士卒分食其肉。这一场景被《旧唐书》以冷峻笔触记录:“巡出爱妾,对三军杀之,以飨军士……曰:‘诸公为国家戮力守城,一心无二,经年乏食,忠义不衰。巡不能自割肌肤,以啖将士,岂可惜此妇,坐视危迫。’”
许远随后效仿,杀家奴以充军粮。但这些肉食仅支撑了数日,当城内妇女老弱成为新的食物来源时,伦理的底线彻底崩塌。《资治通鉴》记载:“茶纸既尽,遂食马;马尽,罗雀掘鼠;雀鼠又尽,巡出爱妾,杀以食士;远亦杀其奴;然后括城中妇人食之,既尽,继以男子老弱。人知将死,而莫有畔者。”据后世学者考证,这场持续月余的人食人惨剧,导致约三万平民丧生。
三、数字之争:三万亡魂的真实性考辨
关于“食人三万”的记载,历代史家存在争议。支持者以《新唐书·张巡传》为据:“被围久,初杀马食,既尽,而及妇人老弱,凡食三万口。”反对者则指出,睢阳城在战前人口约一万四千(据《唐会要》记载),即便加上守军家属,也难以支撑三万这个数字。
现代学者通过交叉比对史料得出更审慎的结论:其一,三万可能包含战死、饿死与被食者总和;其二,城破时仅存四百残兵,按人体含肉量计算,三万数字存在夸张成分;其三,古代史书常以整数记录惨剧,如“扬州十日”杀八十万实为概数。但无论具体数字如何,睢阳城内发生过系统性食人行为,已是无可辩驳的历史事实。
四、历史悖论:道德谴责与战略价值的撕裂
张巡的食人行为,在儒家伦理框架下构成双重悖论:一方面,他以“忠君爱国”之名突破“人命关天”的底线;另一方面,其坚守使唐军赢得战略喘息期,为收复长安、洛阳创造条件。韩愈在《张中丞传后叙》中力挺张巡:“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而宋代以后,部分学者开始反思这种“以恶行成善果”的逻辑,如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痛斥:“张巡食人而不恤,非忠也。”
这种争议在当代愈发尖锐。支持者强调战争的非常态性,认为在文明崩溃的边缘,生存本能将压倒一切道德准则;反对者则指出,食人行为违背人类基本尊严,即便出于战略需要也不应被美化。更客观的视角或许在于:睢阳之战暴露了封建王朝在危机时刻对个体生命的漠视,而张巡的悲剧,本质上是专制体制下“忠君”伦理与人性底线的激烈碰撞。
五、历史回响:睢阳之战的现代启示
当我们将目光从血色城垣转向当代,睢阳之战的隐喻依然鲜活。在战争、灾难等极端情境下,人类是否会重蹈“食人求生”的覆辙?20世纪以来的多次人道主义危机(如列宁格勒围城战、安哥拉内战)证明,当生存资源濒临枯竭,道德防线往往比城墙更易崩塌。
睢阳之战更警示我们:任何战略目标的实现,都不应成为践踏人性的借口。张巡的军事才能与爱国情怀值得铭记,但其食人行为必须被置于历史语境中批判审视。唯有建立对个体生命的绝对尊重,才能避免文明在危机中退化为丛林法则的奴隶。
在魏晋那个风云变幻、思想激荡的时代,有七位名士以超凡脱俗的气质与放浪形骸的举止,于竹林间留下了一段段传奇佳话,他们便是“竹林七贤”,而山涛,正是其中一位独具魅力...
2025-11-07 东吴第一名将陆逊:从战场传奇到晚节争议的命运转折陆逊(183年-245年),字伯言,吴郡吴县华亭人,是汉末三国时期东吴的军事家、政治家。他以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成为东吴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名将之一,甚至被...
2025-11-07 杨氏:高门贵女的血色悲歌杨氏(约580-618年),出身弘农华阴杨氏,这一家族自西汉以来便是关中顶级门阀。其曾祖父杨绍为北周骠骑大将军,祖父杨宽在北周官至左仆射,父亲杨玄感在隋朝官至礼...
2025-11-07 安禄山造反的底气:盛世表象下的权力裂变公元755年,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以“清君侧”为名,率十五万精锐南下,掀开了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这场叛乱不仅终结了开元盛世的辉煌,更暴露了唐...
2025-11-07 鲁康公:礼制表象下的现实主义者作为战国时期鲁国第三十一任君主,鲁康公姬屯(前352年—前344年在位)的统治生涯始终笼罩在周礼的余晖与列强争霸的阴影之下。这位被后世史书冠以“康”谥号的君主,...
2025-11-07 魏襄王:望之不似人君的乱世挣扎者战国乱世中,魏襄王魏嗣的名字总与“昏庸”“无能”等标签绑定,尤其是孟子那句“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的尖锐评价,更让他成为后世批判的典型。然而,若剥离历...
2025-11-07 丁奉:三国东吴的铁血脊梁与权谋棋手在三国鼎立的纷乱时局中,东吴政权以长江天险为屏障,涌现出无数能征善战的将领。其中,丁奉以其跨越四代君主、征战半个世纪的传奇经历,成为东吴后期军政体系的核心支柱。...
2025-11-06 潘璋:东吴虎臣的双面人生——勇略与贪奢的交织在三国群雄逐鹿的动荡年代,东吴政权以长江天险为屏障,涌现出无数能征善战的将领。其中,潘璋以“江表之虎臣”之名载入史册,其人生轨迹既展现了战场上的铁血豪情,也暴露...
2025-11-06 徐盛:江东铁壁的忠勇传奇——以“大壮”之名铸就东吴脊梁在三国群雄逐鹿的动荡年代,东吴政权以长江天险为屏障,涌现出无数能征善战的将领。其中,徐盛以“江表之虎臣”的威名载入史册,其以少胜多的战例、独创的疑城之计,以及获...
2025-11-06 凌封:东吴名将凌统次子的人生轨迹与家族传承在三国那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东吴名将凌统以勇猛无畏和忠诚不二著称,其家族血脉中流淌的热血与担当,在次子凌封身上得到了延续。作为凌统的次子,凌封的人生虽未如父亲般在...
2025-11-06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为何冲突不断 双方有哪些历史恩怨 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