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与苏辙兄弟俩在历史上感情如何?感兴趣的读者和历史资料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1057年,19岁的苏辙和哥哥苏轼一起参加礼部会试,兄弟两个都进士及第,被置于高等,苏轼名列第一,苏辙虽然没有哥哥的成绩好,但也名登五甲。
这次进士考试之后,两兄弟并没有马上步入仕途,因为他们收到了母亲故去的消息,马上陪同父亲赶回家乡为母亲守孝。
但是,这次考试已经足以让两个人在京城名声大噪,为他们之后成功入仕打下了基础。
一、崭露头角
1061年,苏辙和苏轼返回京城,参加由大臣推荐的制科考试。
在这次考试中,苏辙表现出和苏轼极为相似的特点:敢于秉笔直言。在他的策问试卷中,他针对当时的政事得失大胆议论,完全不顾及当政者宋仁宗的感受。
果然,试卷送上去之后,初考官胡宿认为苏辙对宋仁宗不恭敬,不准备录用他。
但是另一位考官司马光却很欣赏苏辙的文章,他建议将苏辙置于第三等—--苏轼这次考试的成绩就是第三等,被誉为“百年第一”。----无奈胡宿强烈反对,最后只好将苏辙置于下等。
但是即便苏辙被置于下等,不如哥哥苏轼,这成绩也足以值得老父亲苏洵骄傲:因为这次考试最终只录取了四人,苏轼和苏辙兄弟就占了两席之位。
在此之前,苏洵被韩琦推荐做官,被任命为秘书省校书郎,奉命在京城修《礼书》。此次考试之后,苏轼被委派了凤翔判官的官职,苏辙被任命为秘书省校书郎、商州军事推官,苏轼去凤翔任职,苏辙请求留在京城照顾父亲,获得朝廷批准。
二、反对青苗法
苏辙步入仕途后,有一段时间在三司条例司任职。
三司条例司是主持熙宁变法的决策机构,权力极大,凌驾于三司之上,由参知政事王安石和宰相陈升之共同掌管。
当时吕惠卿也在三司条例司,对王安石变法的主张,吕惠卿都表示同意,因此他很快成为新党的核心成员。
苏辙却并非如此,尤其在王安石让他对青苗法表达意见时,苏辙直接指出了青苗法的缺陷。
王安石为此很长时间都没有再提青苗法。
苏辙在三司条例司呆了没有一年,就被贬到外地,担任河南留守推官。
不久,苏轼也被贬出京。
在对待王安石变法这件事上,兄弟二人的态度不谋而合。
三、乌台诗案
此时,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而到外地做官的,还有张方平、文彦博等人。
苏辙文名在外,很早就受到张方平的器重,他担任推官不久,就被张方平征召到陈州,担任陈州教授之职。
三年后,苏辙又被文彦博征召为学官。
1079年,苏轼因为写《湖州谢上表》被人诬陷入狱,不久被贬为黄州团练使。
此时苏辙正在张方平处担任应天府判官之职,他为了救苏轼向朝廷上书,请求免去自己的官职为哥哥赎罪。但是朝廷并没有同意他的请求,丝毫没有减免苏轼的惩罚,同时还将苏辙贬为监筠州盐酒税,还规定五年内不得有任何升调。
苏辙不仅没有救出哥哥,反倒把自己的前途也搭了进去,昔日的好兄弟成了难兄难弟。
四、起复
1085年,宋哲宗即位,反对变法的司马光被起用为副宰相,原来反对新法的官员相继被召回朝中,苏轼和苏辙兄弟都在此列。
回到京城之后,苏辙继续担任秘书省校书郎,很快又担任右司谏,虽然级别不高,但是专门负责谏诤之职,但凡官员有做得不恰当的都可以弹劾。
被苏辙弹劾的官员包括宰相蔡确、尚书右仆射韩缜、枢密使章惇,以及苏辙的前同事吕惠卿,这些人都是支持新法的官员,在苏辙的弹劾下,都被贬到外地任职。
对于司马光的“尽废新法”,苏辙也提出了不同意见,但是司马光却从来不听。虽然不听苏辙的意见,司马光却始终重用苏辙,很快苏辙就升到了吏部尚书。
同时,他的哥哥苏轼又踏上了外地就任之路,到杭州担任知州。
苏辙想要和哥哥一起去外地,接连上书四次,却都没有被批准,他仍然留在京中任职。
直到1094年,哲宗亲政,新党再次得势,苏辙再次被贬,到汝州担任知州。
五、兄弟一别
这次,苏轼比他更惨,被贬到了距离京城千里之遥的惠州(今广东惠阳),不久又被贬到海南儋州,接受的是仅次于满门抄斩的处罚。
苏轼远赴海南的时候,苏辙也正在贬谪途中,二人在藤州相遇,兄弟两个依依惜别。
从此分手,竟是永别!
1100年,天下大赦,苏东坡踏上北归之路,不久即病逝于常州。
苏轼临终之前,最遗憾的事就是没有见到自己的弟弟苏辙,此时的苏辙正远在他乡担任濠州团练副使的职位。
得到兄长病逝的消息后,苏辙十分悲痛,但是他仍然强忍住悲伤的心情,遵从之前兄弟二人的约定,为哥哥写下了《东坡先生墓志铭》。
苏轼病逝于被赦途中,或许是他的幸运。因为随之而来的,是奸相蔡京一手主导的党祸,这一次,苏辙被降为朝议大夫,直到1103年致仕。
65岁的苏辙选择在颍川定居。此时,曾经和他一起反对新法的那些老臣已经所剩无几,苏辙因此自号“颍滨遗老”,他每天只是默坐参禅,读书著述,闭口不谈时事。
苏辙的著作颇丰,他留下的著作有《春秋集解》、《论语拾遗》、《道德经解》等。
在诗词创作方面,苏辙一直在努力追赶兄长苏轼,但是无论是思想和才力,他都略显逊色。苏辙的散文写得很好,尤其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曾经称赞他的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
1112年,74岁的苏辙病逝。到宋高宗时,因为他的长子得到重用,苏辙获赠太师,被封为“魏国公”。
在中国古典诗词的星空中,豪放派如同一束穿透云层的烈日,以其雄浑壮阔的意境、奔放不羁的情感与超越世俗的格局,打破了婉约派“为情而造文”的细腻框架。从苏轼“大江东去...
苏轼 2025-09-09 黄庭坚诗词:北宋文坛的璀璨星辰黄庭坚,北宋时期杰出的诗人、词人、书法家,江西诗派的开山之祖,与苏轼并称“苏黄”,其诗词作品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更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黄庭坚的诗词,以其独...
苏轼 2025-09-01 北宋诗人张耒的诗:平易中的深沉与苍茫北宋文坛星光璀璨,苏轼、黄庭坚、秦观等大家如北斗耀空,而作为“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张耒,虽在后世声名略逊于师友,却以独特的诗风与深切的人文关怀,在宋诗长河中刻下不...
苏轼 2025-08-25 苏舜钦与苏轼:北宋文坛的“平行线”北宋文坛星光璀璨,苏舜钦与苏轼作为不同时期的代表人物,常因同姓被误认为存在宗族关联。然而,通过梳理两人家世、生平与文学脉络,可清晰发现:二人除同姓外并无直接血缘...
苏轼 2025-08-25 苏轼最美的一首诗:在题西林壁中窥见永恒的智慧之光若以“美”为尺丈量苏轼的诗作,《题西林壁》或许并非以辞藻华美取胜,却以哲思的深邃与意境的澄明,成为千年诗史中一座不可逾越的丰碑。这首创作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
宋神宗怎么死的 苏轼 2025-08-13 苏轼对张耒的评价:文脉相承中的文学镜像与精神共鸣北宋文坛的星空中,苏轼与张耒的师徒情谊如北斗与长庚,既照亮了“苏门四学士”的文学天空,更在贬谪黄州的逆境中淬炼出中国文学史上一段独特的创作共生。苏轼对张耒的评价...
苏轼 2025-08-07 陈维崧贺新郎:清初词坛的豪放绝唱与时代悲歌在清初词坛的星空中,陈维崧以《贺新郎》系列词作独树一帜,其词风豪放中见沉郁,既承袭了苏轼、辛弃疾的雄浑气魄,又融入了明清易代之际的苍凉血泪。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词...
苏轼 辛弃疾 2025-08-06 乌台诗案:苏轼的文学劫难与北宋政坛的风暴眼在北宋熙宁变法与元丰更化的激荡浪潮中,一场以文字为导火索的政治风暴席卷文坛——乌台诗案。这场发生于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的文字狱,不仅将苏轼推向生死边缘,...
宋神宗怎么死的 苏轼 2025-08-04 王朝云:从侍女到侍妾,苏轼生命中的特殊存在在苏轼跌宕起伏的人生轨迹中,王朝云是一个绕不开的名字。她以侍妾的身份陪伴苏轼走过二十余载,其与苏轼家族的渊源常引发后人疑问:王朝云究竟是否为苏轼妻子的丫鬟?这一...
苏轼 王朝云 2025-07-22 梁师成口中的“小苏先生”:一段扑朔迷离的北宋往事北宋末年,宦官梁师成以“六贼”之一的身份活跃于宋徽宗朝堂,他权倾朝野,却因一个惊世骇俗的自称引发后世无尽猜测——他自称是苏轼的私生子。更耐人寻味的是,梁师成口中...
宋徽宗 苏轼 2025-07-18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