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使人明智!鉴以往而知未来! 中国 / 近代 / 民国 / 元朝 / 晋朝 / 周朝 / 商朝 / 夏朝 / 历史解密 / 历史剧 / 上古时期 / 苏联
站点logo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 >  历史解密 >  范成大:政治与文学的双重丰碑

范成大:政治与文学的双重丰碑

时间:2025-11-05 16:12:19来源:爱上历史作者:Marshall

范成大(1126—1193),字至能,号石湖居士,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与旅行家。他以刚直不阿的政治品格、卓越的文学造诣和丰富的旅行见闻,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政治作为:心系苍生,务实改革

(一)外交壮举:不辱使命的硬核使臣

乾道六年(1170年),南宋朝廷欲通过外交手段改变屈辱的“受书礼”,范成大慨然请行。临行前,他向家人交代后事,写下“提携汉节同生死,休问羊解乳不”的绝命诗,展现出视死如归的决心。在金廷上,他突破外交惯例,当众递交要求更改礼仪的私书,面对金主威吓“屹然不动”。虽未达成目标,但以无畏气节赢得金人敬重。其使金期间创作的《州桥》等诗作,如“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记录了中原遗民对故国的深切期盼,成为南宋爱国文学的重要见证。

(二)地方治理:爱民如子的实干官员

范成大历典名藩,临民布政,方略可观。他始终以民为本,为民谋利,在多地推行改革,成效显著。

处州知州:修复水利,推行义役:乾道四年(1168年),范成大任处州知州。他看到通济堰“往迹芜废,下源尤甚”,便亲自踏勘堰址,与州军事判官张澈一起“伐木截流,叠石筑岸”,大规模修复通济堰。通过筑堤抬高水位,设置49道闸调节水位,使水流逐级而下,灌溉碧湖平原25000亩水田。同时,他制定20条《堰规》,涉及管理人员、用水分配、工役派遣等细则,立碑于堰旁,确保通济堰的可持续使用。此外,他还推行义役法,以一乡或一保为单位,让服役家庭按贫富“输金买田”,建立公用互助义田,以田地产出抵各家服役费用,减轻了百姓负担。

广西经略安抚使:改革盐政,赈灾减租:在桂林知静江府兼任广西经略安抚使期间,范成大考虑到广西地瘠民贫、运输不便的实际情况,改革盐政,罢盐商营销,恢复官卖,“民无折米之患”;又赈昭、贺二州旱灾,乞减田租,缓解民困。

四川制置使:减免赋税,稳定民生:任四川制置使时,他减免酒税四十八万、停“科籴”五十二万斛,展现“柔中带刚”的改革智慧,稳定了当地民生。

二、文学成就:独树一帜,影响深远

(一)诗歌创作:题材广泛,风格多样

范成大的诗歌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他从江西派入手,后学习中、晚唐诗,继承白居易、王建、张籍等诗人新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终于自成一家,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

使金纪行诗:家国之痛的画面承载:使金途中所写的七十二首绝句,以画面细节承载家国之痛。如《宜春苑》通过“狐兔满路”的荒凉对比揭示汴京沦陷;《州桥》中“忍泪失声询使者”的父老形象,将个人叙事升华为对民族命运的思考。

田园诗:古代田园诗的典范:晚年所作《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描绘了农村景物、风俗人情和农民生活,风格清新明快,优美流畅,富有韵味,有民歌之特色。他既描绘“蝴蝶双双入菜花”的江南春色,也揭露“无力买田聊种水,近来湖面亦收租”的苛政,使脱离现实的田园诗渗进泥土和血汗的气息,被后世誉为“古代田园诗的典范”。

(二)词作散文:情长意深,思想深刻

范成大的词作情长意深,前期作品与秦观相近,后期作品则近于苏轼。如《眼儿媚·萍乡道中》“词意清宛,咏味之如在画图中”,展现出其词作的优美意境。他的散文则以议论见长,思想深刻,文笔犀利。

(三)著作丰富,影响广泛

范成大的作品在南宋时已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到清初影响更大,当时流传着“家剑南而户石湖”(“剑南”指陆游《剑南诗稿》)的说法。他著有《石湖居士诗集》三十四卷、《石湖词》一卷、《揽辔录》《吴船录》《桂海虞衡志》等。《桂海虞衡志》被学者称为“古代广西的百科全书式博物事典”,详细记载少数民族风俗、物产及边防要务;其旅行日记开创以诗人视角记录地理的先河,如《揽辔录》中“废池乔木”“清角吹寒”等意象,直接影响姜夔《扬州慢》的创作。

范成大在政治与文学领域的作为与成就,使他成为南宋时期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他的政治实践与文学创作深度交融,不仅为当时的社会带来了积极的影响,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他的精神与作品,将永远闪耀在历史的长河中,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

人物: 分享 上一篇: 古代人如何相亲的?古人相亲上的那些趣事 下一篇: 杨万里:政治与文学的双重丰碑

最新资讯

推荐新闻
最新人物
最新专题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