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礼的存在是毋庸置疑的,诸多历史文献都有相关记载,尤其是以“好古”著称的孔子,在《论语》一书中反复提到了夏礼,并毫无保留地加以褒扬。他的“栖栖一代中”,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清夏礼的内涵和脉络,为他一贯倡导的礼治寻找思想源头。孔子曾经说过:“夏礼吾能言之。“孔子是他那个时代最有学问的人,他了解夏礼,而且“能言之”,可惜他没有用文字的方式将夏礼明确无误地表述出来。
在此可以探讨一下夏礼的特点。其一,夏礼“朴”。礼仪是社会生活的人文,与社会风尚息息相关。夏禹是一个朴素的人,作为原始社会的最后一个部落联盟首领,他身上多多少少还留存有即将逝去的那个“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的朴素印记。
他带领治水大军十三年如一日地辗转在河川山岭,没有那种朴素而实在的精神气质怎么行呢?夏礼是大禹创的,它体现了大禹本人及部落群体的内在特征。就拿祭祀文化来说吧,夏礼中的祭品就以“朴”为特征。朴者,本原本质之谓也。
何谓“玄酒”?就是从洁净的河里取来的纯水,色深黑,故称为“玄酒”,其实它根本不是我们所谓的酒,这里以“酒”名之,只是表示对神灵的敬重而已。何谓“明水”?就是用铜鉴从草叶上取下的晶莹的露珠。河中的清水,草叶上的露水,那是最自然、最本质的东西,用来祭祀天地祖宗,岂不朴哉!而商、周就不同,他们用的“醴”“酒”都要比夏用的“水”高贵得多,不过那样一来,“质朴”的本色就完全没有了。
夏人除以水祭祀和以水待客外,还以水生野菜作为祭祀品。河泽边居住的人不会去饲养猪之类的动物,谁要是偏要拿猪去祭祀,说这种人“不知礼”也是理所当然的。夏人居于水边,水边有的是水草和水菜,他们就用现采的最新鲜、最上乘的水菜祭祀,表现了他们的诚心。
这是在他们的历书《夏小正》中被正式记录的。其二,夏礼“俭”。“俭”,就是简朴、俭省。系“朴”的延伸。礼仪本身就是生活的写照。夏人生活中爱惜财力物力,礼仪当然就一切从简了。孔子的学生林放问老师,礼的根本是什么。孔子回答说:“这在现在是个大问题,在我看来,礼与其铺陈奢华,不如简朴些好;丧事,与其仪式搞得那样隆重,倒不如真正悲伤点好。”
这里,孔子批评的是铺陈奢华的礼仪,表彰的当然是简朴的夏礼了。礼之“俭”者,“简”也。“简”在哪里呢?从《史记》等文献中我们还是可以爬梳出简朴夏礼的某些痕迹来的。商周以后,被称为“礼之本也”的婚娶之礼是最繁复的。
按照《礼记》和《仪礼》的记载,在确立婚姻前,先要行“纳采”礼,就是男方向女方送一只雁,告诉女方已被选择为男方的对象;第二步是“问名”表面上是问姓名,实际上是问对方生辰八字,供男方选用;第三步是“纳吉”,就是男方根据女方供给的生辰八字,进行仪式繁杂的占ト,如占ト得到的是不吉祥的兆头,就不告知女方了,ト得吉兆,就告知女方;第四步是“纳征”,即纳聘礼以为婚姻之征;第五步就是“请期”,男方请求女方同意婚期。这五步中还有许多具体细微的事情要做。
其三,夏礼“圆通”在夏人看来,礼是为了更好地生活。人生本身是最权威的,夏礼因人生而变得圆通。历来有所谓的“夏夷之辨,夏与夷之间民风民俗也有不小差异。可是,夏人走出去,与各方夷人能打成一片做到入乡随俗。“禹袒裸国”,就充分说明夏礼的圆通性。而夷人到夏地来,也很少有隔阂,更没有受歧视的现象。
夏王朝建立以后,成为夏官的,不少就是夷人。这可以说是夏礼宽松的一个明证在考古发掘中,南方的吴越文化,西部的川蜀文化,与中原的二里头夏文化十分相似,甚至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国这样的礼仪之邦里,没有宽松的礼文化,不同地域之间的交往是不可能如此之好的。
夏人在对夏礼解释和应用时,往往力求圆通,并不死扣条文。众所周知,“三年之丧”是夏丧礼的主干部分之一。按照这一礼仪规范,父母亡故了,做子女的要为父母守丧三年,就是当官的,也要回到家中为父母守丧,不然就是“不肖子孙”。可是,如果遇到特殊的情况,也可以松动也可以灵活变通。其四,夏礼的“尽善”和“尽美”。
礼以乐成。在夏代,礼的进行过程中,往往有乐的陪伴。礼和乐是同一种文化的两个方面。在孔子看来,韶乐是既尽善又尽美的。韶乐一般指的是舜乐,是虞舜时代的音乐。但是,因为舜代与禹代是交错和连接着的,因此韶乐又往往是与禹的政治生命连接在一起的,舜决定禅让帝位给禹时开了一次“四岳大会,大会上奏的就是韶乐。
而最后审定和指挥韶乐演奏的正是禹。夏王朝建立后,在众多礼仪场合奏的也是韶乐。夏代具有朴俭、圆通特质的礼仪,再配上“尽美矣,又尽善也”的韶乐,使夏代的礼仪大为增色。同时,夏人结合夏的特点,在韶乐的基础上将其改造成为所谓的“禹乐”或“夏乐”,被夏人和后代人普遍接受,这样,在文化领域“韶夏”就成了优雅古乐的代名词,夏礼也更趋完美了。
夏礼在践行过程中,往往以歌舞助兴,用来渲染气氛,激荡情绪,引导程序,张大仪式。夏代的礼、乐、舞自成特色。大禹在治水过程中积劳成疾。后来,不少巫师、道士将“禹步”神圣化、程式化为“三步式”的巫术禹步,这样,禹步成为了夏代世俗社会的一道特殊的风景线。
人们在举办婚礼、成年礼、祭祀礼时,一面是夏礼格局,“韶乐”和“夏乐”交替伴奏,一面是人们情不自禁地翩翩起舞,跳起“禹步舞”来。此情此景,我们完全可以像孔子般地赞上一句:“尽美矣,又尽善也。”行文至此,可以作如是之归结:夏礼不仅为、周二代的礼乐文化奠基,实际上也为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礼仪文化奠基。
这种礼仪文化是原始公社制社会向私有制社会转化那个大时代的产物,它既留存了原始公社制社会的若干精彩内涵又追加了新进社会特有的某些要素,因此它的生命力是强盛的。而具有原始社会最后一人和私有制社会第一人的特殊身份的大禹,成为人们心目中永不殒落的偶像,给予我们这个民族无穷的精神力量。
卜商,字子夏,尊称“卜子”或“卜子夏”,是春秋末期晋国温邑(今河南温县黄庄镇卜杨门村)人,作为孔子晚年最杰出的弟子之一,他以“文学”科高才生的身份位列“孔门十哲...
孔子 卜商 2025-09-09 弦歌东周:孔子与苌弘的师道传奇公元前518年的洛阳城,34岁的孔子携弟子南宫敬叔踏入周王室观星台。这位鲁国士人不会想到,此行将遇见改变其音乐思想的关键人物——周敬王内史大夫苌弘。这场跨越地域...
孔子 2025-09-08 孔子与子贡:误解与深意的交织——探析“孔子不喜欢子贡”的真相在《论语》的记载中,子贡作为孔子门下“言语科”的杰出代表,以巧言善辩、悟性极高著称,其名字出现频次甚至超过颜回。然而,史书中却流传着“孔子不喜欢子贡”的说法,这...
颜回 孔子 2025-09-08 颜回姓曹为何称“颜回”:姓氏与名字背后的文化密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姓氏不仅是家族血缘的标识,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春秋末期鲁国思想家颜回,作为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其姓氏“曹”与名字“回”的组合,看似矛盾,...
颜回 孔子 2025-09-08 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安贫乐道的精神丰碑在春秋乱世的风云中,孔子弟子颜回以“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的生存状态,为后世树立了一座超越物质的精神丰碑。这个被《论语·雍也》记载的经典场景,不仅成为儒家安贫...
颜回 孔子 2025-09-04 孔鲤:以血脉为纽带,铸就儒家传承的基石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孔鲤的名字或许并不如其父孔子那般熠熠生辉,但他作为孔子独子、儒家思想传承的关键纽带,其人生价值与历史贡献却不容忽视。他以豁达的胸襟、默默的奉...
孔子 2025-09-01 孔子与微子:血脉相连的千年传承——论孔子是微子的十五世孙在中国历史的浩瀚长河中,孔子与微子,两位相隔数百年的历史人物,却因血脉的纽带紧密相连。孔子,这位被后世尊称为“至圣先师”的伟大思想家,竟是商朝末代君主帝辛(纣王...
孔子 2025-08-29 孔子弑母:一场跨越千年的谣言与真相之辨“孔子弑母”这一骇人听闻的指控,在历史长河中如幽灵般若隐若现,却始终缺乏任何可靠史料支撑。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历史上最受尊崇的圣人之一,孔子的道德形象与这...
孔子 2025-08-29 师旷与孔子:春秋时代的双璧:音乐与哲学的对话在春秋时期的华夏大地上,师旷与孔子如同两颗璀璨的星辰,各自在音乐与哲学的领域中熠熠生辉。尽管他们的职业路径与思想体系存在显著差异,但作为同时代的文化巨匠,他们的...
孔子 2025-08-28 李膺与老子的血脉之谜:历史迷雾中的身份考辨东汉名士李膺因刚直不阿、力抗宦官闻名史册,其“天下模楷”的形象与道家始祖老子形成鲜明对比。然而,一个流传千年的传说却将两人强行关联——孔融十岁时曾以“孔子问礼于...
孔子 2025-08-26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