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分晋这段历史很多人都了解,原本强大的晋国,最终却被自己国内的几方势力瓜分,成就了韩赵魏三国,由此进入了史称战国时期的时代。而鲁国国内也有三家势力非常大的家族,他们被称为三桓,但为何鲁国最终并没有走上晋国的后路,三桓为什么没有将鲁国瓜分掉呢?鲁国能够得以幸免于难的原因又是什么呢?今天就让历史资料网的小编带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三桓,即指鲁国卿大夫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鲁国的三桓起于鲁庄公时代(前693年─前662年)。鲁庄公父亲鲁桓公有四子,嫡长子鲁庄公继承鲁国国君;庶长子庆父(谥共,又称共仲,其后代称仲孙氏。庶子之长又称“孟”,故又称孟氏、孟孙氏)、庶次子叔牙(谥僖,其后代称叔孙氏)、嫡次子季友(谥成,其后代称季氏)皆按封建制度被鲁庄公封官为卿,后代皆形成了大家族,由于三家皆出自鲁桓公之后,所以被人们称为“三桓”。
对三桓的评价,凡事都有双面,评价同一事物也有褒贬两面。作为鲁国强势卿家的三桓,自僖公起,逐步掌握鲁国政权,甚至于日后凌驾于公室之上,成为类似于晋室三家的大族,他们的功过大可品评。
对内
以季氏为首的三桓锐意改革。在经济上推行初税亩、使用田赋,促进井田制的瓦解,加速了鲁国向封建社会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鲁国的经济发展;在军事上,分三军,后来又废中军,分国为四,壮大了三桓的实力,更便利了战争时迅速出兵,相对而言是较为可以的军事改革。
对外
三桓清楚地认识到鲁国弱小的国力,为鲁国周旋于晋、齐、楚、吴等强国之间,委曲求全,斡旋外交,颇可称赞。然则,三桓如此劳心劳力,换来的却是鲁国从西周时期的宗邦强藩,变成春秋战国时候日渐衰弱的蕞尔小国,不能不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正是因为三桓的争权夺利,尤其是三桓与公室之间几乎没有停止的争斗,导致鲁国在内耗中日渐衰微,最终归于败亡。

首先,鲁庄公父亲鲁桓公有四子,嫡长子鲁庄公继承鲁国国君,在此基础上,庶长子庆父、庶次子叔牙、嫡次子季友都被封为卿大夫。对于这三家卿大夫的后代,都形成了大家族,由于三家皆出自鲁桓公之后,所以被人们称为“三桓”。在春秋时期,孔子曾经试图改变三桓把持鲁国大权的局面,但是在三桓强大的实力面前,无法成功,最终孔子只能无奈离开鲁国。
春秋末期,三桓强盛而公室微弱如同小侯。“三桓胜,鲁如小侯,卑于三桓之家。”不过,尽管三桓把持了鲁国的大权,但是,鲁国却没有像晋国一样被一分为三。究其原因,主要分为以下几点。一方面,这是因为鲁国的实力相对较弱。在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和齐国、晋国、楚国、秦国这样的大国比起来,只能说是一个中等诸侯国。
到了春秋末期,虽然三桓的实力已经碾压了鲁国君主,这不仅导致孔子无法削弱三桓,甚至还出现了鲁国君主客死异乡的情况出现,不过,在鲁国周围,则存在齐国、吴国、越国、楚国、晋国等大国。因此,本就弱小的鲁国,如果在一分为三的话,很可能会被周边的大国兼并。而这,显然不符合三桓的利益。
换而言之,三桓的利益,是建立在鲁国存在的基础上,如果鲁国被齐国、楚国、晋国、吴国等大国消灭的话,那么三桓自然就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了。与此相对应的是,晋国因为实在太强大了,即便被一分为三,赵国、韩国、魏国依然能够成为战国七雄,比如魏国甚至还是战国初期的中原霸主。

同时,对于晋国的赵氏、魏氏、韩氏等卿大夫,是异姓的卿大夫。而就鲁国的三桓来说,因为是鲁桓公的后人,所以,和鲁国公室自然是同一血脉的。所以,对于三桓来说,如果要去肢解鲁国的话,所承受的压力是非常大的,这和三家分晋的情况,无疑还是存在一定区别的。
并且,三桓的势力也不是一直都坚不可摧的。比如孔子担任鲁国代理宰相期间,主张“堕三都”就获得了叔孙氏和季孙氏的支持,对于三桓来说,也需要借孔子之手,以此抑制家臣的势力,也即三桓的家臣,一度威胁到了三桓自身。进一步来说,在笔者看来,三桓因为家臣势力崛起,所以也曾出现外强中干的情况,这导致其没有精力和实力来三分鲁国。
最后,另一方面,宗法制和分封制的约束,也是导致鲁国没有像晋国一样被卿大夫瓜分。就晋国来说,曾经发生“曲沃代翼”这一事件,对于曲沃代翼来说,直接破坏了周朝的宗法制和分封制,这也让魏国、赵国、韩国没有太大的心理压力来瓜分晋国。与此相对应的是,就鲁国来说,因为君主是周公姬旦的后人,所以鲁国成为典型周礼的保存者和实施者,世人称“周礼尽在鲁矣”。
相对于其他诸侯国,鲁国对于周礼的维护和支持,无疑是非常坚决的。而就三桓来说,一旦要三分鲁国,就是要破坏周礼,这不仅会遭到鲁国上下的反对,也可能引起周王室的干涉。在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周王室还是存在一定威望的,这也是三桓忌惮的地方。综上,鲁国三桓,却没能像晋国三卿那样瓜分鲁国。
在战国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长平之战宛如一幅惨烈至极的战争图景,而白起与赵括,则是这幅画卷中最为鲜明的两个角色。白起,这位被誉为“战神”的秦国名将,一提起赵括便...
白起 赵括 2025-11-17 晋文公重耳的婚姻传奇:乱世中的情感与政治交织在春秋乱世中,晋文公重耳的流亡经历堪称一部跌宕起伏的史诗。这位历经19年流亡、最终登上晋国君位的传奇人物,其婚姻生活同样充满戏剧性。他的妻子们不仅是他情感世界的...
晋文公 2025-11-17 廉颇:铁血将军的传奇轶事与后世千秋评说战国烽烟中,赵国名将廉颇以勇猛善战著称,其军事生涯不仅镌刻着“破齐败燕、守卫长平”的赫赫战功,更因“负荆请罪”“肉包奇缘”等轶事典故成为后世传颂的传奇。从沙场铁...
廉颇典故 2025-11-14 伍子胥之死:权力漩涡中的忠臣悲剧春秋末期,吴国在吴王阖闾的统治下迅速崛起,成为东南一方的霸主。阖闾的辉煌成就离不开一位关键人物——伍子胥。这位从楚国逃亡而来的谋臣,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与政治智慧...
阖闾 2025-11-14 魏冉:四度拜相的秦国权臣,从拥立之功到身折势夺的跌宕人生在战国风云激荡的舞台上,魏冉以宣太后异父弟、秦昭襄王舅舅的双重身份,成为秦国政坛最具争议的权臣。他四度出任秦相,掌军二十余年,既为秦国开疆拓土立下汗马功劳,又因...
秦昭襄王 宣太后 2025-11-12 礼崩乐坏下的悲剧:鲁隐公如何沦为权力游戏的牺牲品公元前712年冬,鲁国第十四代国君鲁隐公在寪氏家中被刺客杀害,这场弑君事件不仅终结了春秋时期第一位摄政者的生命,更撕开了周礼体系下权力争夺的残酷真相。这位被孔子...
孔子 2025-11-11 白起之死:功高震主与权力博弈的悲剧终章战国末年,秦国以铁血之势横扫六合,而“人屠”白起作为秦军最高统帅,以伊阙之战斩首24万、鄢郢之战焚毁楚都、长平之战坑杀40万赵卒的战绩,为秦国统一奠定基石。然而...
白起 2025-11-07 商鞅之死:变法强秦背后的权力博弈与制度惯性公元前338年,咸阳城头飘着初冬的寒意,商鞅被车裂于市,九族尽诛。这位用二十年时间将秦国从西北边陲弱国推向战国霸主之位的改革者,最终倒在了自己亲手铸造的法治利刃...
商鞅 2025-11-07 孔融:从“让梨神童”到争议名士的双重人生四岁让梨的典故,让孔融成为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典范。这个被写入《三字经》的故事,塑造了孔融“谦让守礼”的完美形象。然而,当我们穿透历史滤镜,会发现这位孔子二十世孙...
孔子 2025-11-07 白起的成名之战:伊阙之战与战略转折战国时期,群雄逐鹿,将星璀璨。在秦国东进的征程中,白起以一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伊阙之战,奠定了其“战神”地位。这场战役不仅成为白起军事生涯的起点,更深刻改变...
白起 2025-11-06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为何冲突不断 双方有哪些历史恩怨 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