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了解:曹丕和东吴的读者,下面历史资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夷陵之战刘备大败之后,曹丕为什么不进攻蜀汉?曹丕选择东吴的原因是什么?
说起吴蜀翻脸,闹得双方大战一场,最终的结局便是刘备惨败,夷陵之战后,魏国并没有顺势进攻蜀汉,反而选择进攻大胜的吴国,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刘备率军伐吴前,曹丕其实叫大臣们一起开会研究来着,此时的吴国向曹丕称臣,归还魏将于禁,并向曹魏表示愿将孙权长子孙登送到曹魏做质子,此时曹魏内部已经形成了“坐山观虎斗”的局面,唯独刘晔主张进攻吴国,并说出自己的见解:
“宜大兴师,径渡江袭之。蜀攻其外,我袭其内,吴之亡不出旬月矣。吴亡则蜀孤,若割吴之半以与蜀,蜀固不能久存,况蜀得其外,我得其内乎!”
在刘晔认为,刘备一定愿意跟曹魏一起灭掉吴国:
“今备已怒,兴兵击吴,闻我伐吴,知吴必亡,将喜而进与我争割吴地,必不改计抑怒救吴也。”
刘晔的“灭吴疲蜀”计划被曹丕拒绝,在他眼中,吴国已经向自己称臣,伐吴说不过去,最终选择了坐山观虎斗,可曹丕没有想到的是,蜀汉败给了吴国,吴蜀再次修好,局面的发展完全出乎曹丕的意料,至于曹丕为什么不顺势伐失败的蜀汉,是有原因的:
此时的蜀汉虽然失败,但是蜀军并不是主力被全歼,刘备失败后,在白帝城选择收拾残兵,整顿大军,再加上赵云的援军,此时的永安已经有了两万部队,蜀汉失败后,并没有给吴国继续西进的机会,而刘备在出征之前早已经部队好对魏军的防御。
蜀地易守难攻,几年前的汉中之战,曹操占尽优势还是败给了刘备,伐蜀山路难行,后来的曹真、司马懿、郭淮三路大军伐蜀,被魏延打得溃不成军,曹魏伐蜀,只能走山路,这对于曹魏十几万大军来讲,并不是一件易事,因为魏军更符合在平原作战,曹丕此时伐蜀,并没有胜算。
曹丕之所以选择伐吴,也是有原因的:
一、吴国言而无信,出师有名
在刘晔向曹丕提出伐吴时,曹丕提起:“人称臣降而伐之,疑天下欲降来者心,必以为惧,其殆不可!”这便是曹丕拒绝刘晔伐吴的原因,孙权才能放心调集兵力对付蜀汉。
等到夷陵之战结束之后,孙权开始不把曹魏放在眼中,尤其是质子一事,更是提也不提,曹魏这边多次催促,最终等来的却是孙权并不愿意把质子送来,曹丕为此动怒,此事给了曹丕出兵伐吴的理由,毕竟出师有名是古代战争的条件之一。
二、蜀远吴近和蜀国难取
相比蜀汉,吴国离曹魏更近,尤其是吴国的都城建业,离着曹魏的重镇徐州十分的近,吴国一直想要攻下合肥,进而拿下徐州进攻中原,曹丕同样想借助此次机会收拾一下吴国,拿下扬州。
对比之下,蜀汉难取,而吴国更近,有利于曹军的进攻。
三、曹丕想要超过曹操
曹丕能够登上皇位,都是仰仗他的老爹曹操,曹操南征北战,才给了曹丕称帝的机会,而曹操人生中栽倒的第一个“大跟斗”便是赤壁之战。
曹丕一直生活在曹操的庇护之下,他想要超越老爹,建立千秋帝业,东吴便是必须要过的一个坎,这次有理由伐吴,曹丕自然想要借此机会提高自己的声望。
同时,曹丕谋朝篡位,需要一场胜利来为自己“正名”。
四、曹丕的政治眼光
其实,曹丕不在夷陵之战时进攻吴国,有自己的政治眼光或者说算过“经济账”,只不过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随着战争的结束,想要有所收获,所以伐吴便是曹丕心中必做之事。
曹丕一直主张对外征伐,吴国便是自己必须要下手的地方,曹丕亲征吴国,各路大军传来捷报,吴国这边仅朱桓取胜,曹丕胜利在望,这也证明了曹丕伐吴是正确的,但是曹军败给了疫疾,让曹丕万万没想到,于是不得不接受孙权的议和。
即便是没有战胜吴国,曹丕的亲征也给了吴国一定的打击,吴国的发展也得到了扼制,再有一点,就是曹丕借此次机会解决了青州问题。
臧霸一直是青州一方霸主,而臧霸是依附曹操,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投降,曹操对臧霸十分的好,要了解曹操曾授予臧霸假节,臧霸也认为自己受曹公之恩,非常的感激曹操,但是曹丕与臧霸之间的关系并不好,曹丕一直想要夺其兵权,但没有机会。
臧霸在曹丕登基之后,迁至徐州刺史,根据《魏略》中记载,臧霸曾经跟曹休说过:“国家不肯听从臧霸而已!若能借我步骑万人,我必能横行于江表。”这话传到了曹丕耳朵中,曹丕为此十分不高兴,而此次伐吴,顺便借机解决臧霸的兵权问题。
总的来说,夷陵之战后,曹丕不伐蜀国,而进攻吴国,是因为吴国更容易拿下,曹丕是一个精明的人,必定是经过算计之后,才决定伐吴的,可是人算不如天算,最终曹军败给了疫病,致使伐吴功亏一篑。
东汉末年,群雄割据,荆州南部的桂阳郡成为刘备南征四郡的重要目标。时任桂阳太守的赵范,与刘备麾下名将赵云,因一场政治投降与道德坚守的碰撞,在史书与演义中留下了耐人...
赵云 刘备 2025-09-05 陶谦:乱世中刚直与局限交织的复杂人格在《三国演义》的叙事框架中,陶谦被塑造成一位忠厚仁爱的老者形象:他亲民爱民、性格朴实,面对曹操的攻势时无奈托付徐州于刘备,成为衬托刘备仁义的“绿叶”。然而,历史...
曹操怎么死的 刘备 2025-09-03 汉中之战:刘备与曹操的巅峰对决汉中之战(217年—219年)是汉末三国时期刘备集团与曹操集团为争夺战略要地汉中而爆发的关键战役。这场持续近两年的战争,不仅是双方军事力量的直接碰撞,更是蜀汉政...
曹操怎么死的 刘备 2025-09-02 血缘、利益与忠诚的博弈:刘备与糜芳关系的多维解构在三国乱世中,刘备与糜芳的关系堪称复杂政治生态的典型样本。作为刘备妻兄、创业元老,糜芳最终选择背叛蜀汉投降东吴,这一戏剧性转折背后,隐藏着权力结构、家族利益与个...
刘备 2025-09-01 忠魂泣血:苏则为汉献帝哭丧背后的时代悲歌东汉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冬,洛阳城飘着细雪,魏王曹丕的府邸张灯结彩,朝臣们正为即将到来的禅让大典忙碌。而在城郊一座简陋的灵堂内,一位身着素服的官员却跪在...
曹丕 2025-08-22 东汉后期:在权力倾轧与民生困局中走向崩塌东汉自光武帝刘秀开国至汉献帝禅让曹丕,共历195年。当历史的车轮驶入后期,这个曾经以“光武中兴”为荣的王朝,却深陷政治腐败、经济崩溃与社会动荡的泥潭。外戚与宦官...
刘秀 曹丕 2025-08-21 诸葛亮八阵图之谜:黄承彦的“破阵”与三国权谋的深层博弈在《三国演义》的传奇叙事中,诸葛亮布下的八阵图堪称“以一敌万”的军事神话。当东吴名将陆逊率十万精兵追击刘备至夔门时,这座由巨石堆砌的神秘阵法瞬间将其困住,令其“...
诸葛亮 刘备 2025-08-19 陈群与司马懿:曹魏权力场中的双璧之交在汉末三国波谲云诡的政治舞台上,陈群与司马懿的交往超越了简单的君臣关系,他们既是曹丕“太子四友”的核心成员,又是曹魏政权制度建设的共同奠基者,更是权力斗争中相互...
曹丕 司马懿 2025-08-18 公孙瓒为何“放手”赵云:乱世中的人才博弈与命运抉择汉末群雄割据之际,公孙瓒与刘备的同窗情谊,意外成为赵云人生转折的起点。这位身长八尺、姿颜雄伟的常山名将,从公孙瓒麾下转投刘备阵营的过程,绝非简单的“赠予”或“背...
赵云 刘备 2025-08-15 文聘为何未追随刘备:立场、性格与历史抉择的交织在东汉末年的群雄逐鹿中,刘备以“仁德”著称,广纳贤才,但荆州名将文聘却始终未入其麾下,反而成为曹魏的得力战将。这一历史现象的背后,是立场对立、性格差异与时代洪流...
刘备 2025-08-13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