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1年12月5日凌晨,维也纳劳亨施泰因街970号的公寓内,35岁的莫扎特在妻妹索菲的怀中停止了呼吸。这位创作了600余部作品的音乐天才,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仍试图用唇语哼唱《安魂曲》的鼓乐章。他的猝然离世不仅让同时代人震惊,更在234年后的今天,仍引发着医学界与历史学界的激烈争论。
一、死亡现场的医学记录:矛盾与缺失
莫扎特临终前的症状被多位目击者详细记录:11月20日突发高热伴全身疼痛,四肢逐渐水肿至无法翻身,呕吐物呈绿色胆汁状,后期出现血性腹泻,对声音极度敏感(甚至无法忍受金丝雀叫声),死亡前24小时全身散发腐臭味。两位接诊医生克洛塞和萨利巴的记录显示,他们曾采用放血疗法(估测失血量达4品脱)和头部冷敷,但患者呼吸逐渐减弱直至停止。
关键矛盾点在于:
诊断分歧:萨利巴最初诊断为"粟疹热"(涵盖伤寒、斑疹伤寒等出疹性疾病),但莫扎特身上并未出现典型皮疹;
解剖缺失:因尸体迅速腐败发臭,未进行尸检,导致直接死因无法确认;
中毒疑云:莫扎特生前多次向妻子康斯坦茨声称"被人下毒",但照顾他的亲属均未出现类似症状。

二、主流医学假说:从感染到寄生虫
1. 链球菌感染并发症(风湿热/肾衰竭)
莫扎特自幼体弱,6岁患猩红热并发结节性红斑(其父成为首个记录该病症的医生),成年后多次罹患链球菌相关疾病(扁桃体炎、风湿热)。1791年11月的恶劣天气加剧了他的病情,持续高热、水肿和呕吐符合链球菌感染引发的急性风湿热或感染性心内膜炎特征。医学史家威廉·格兰特指出,莫扎特长期昼伏夜出的创作习惯导致维生素D缺乏,进一步削弱了免疫力。
2. 旋毛虫病(食物中毒)
美国医学专家简·赫希曼在《内科学文献》提出颠覆性观点:莫扎特死于食用未煮熟的猪排引发的旋毛虫感染。其依据是莫扎特1791年10月7日写给妻子的信中提到:"猜猜我闻到了什么味?猪排味!"而旋毛虫病的潜伏期恰好为45-50天,与莫扎特从发病到死亡的时间吻合。该病症在18世纪维也纳因卫生条件恶劣而常见,症状包括发热、肌肉疼痛、眼睑水肿和瘙痒(莫扎特曾抱怨"身上很痒")。
3. 头部外伤感染
1991年,法国人类学家普奇在研究所谓"莫扎特头骨"时发现,左侧太阳穴处存在骨折痕迹。结合莫扎特生前长期头痛的记载,有学者推测他可能因摔倒或撞击导致慢性硬膜下血肿,最终引发脑膜炎。但这一理论因"头骨"真实性存疑而备受争议。
三、阴谋论的破灭:从萨列里到共济会
1. 萨列里毒杀说
这一说法源于1824年作曲家卡利斯特·巴西的传单,后经普希金戏剧《莫扎特与萨列里》和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歌剧的演绎广为流传。然而:
萨列里晚年虽因阿尔茨海默病神志恍惚时喊出"是我杀了莫扎特",但看护他的护士证明这是病态呓语;
莫扎特死后,萨列里继续教授贝多芬、舒伯特等音乐家,若真有毒杀行为,难以解释其后续职业生涯的平稳;
现代毒理学分析显示,莫扎特遗留的头发中未检测出砷、汞等重金属。
2. 共济会暗杀说
该理论认为莫扎特在歌剧《魔笛》中泄露了共济会入会仪式的秘密(如蒙眼、绳索束缚等象征),因而遭报复。但:
莫扎特本身就是共济会成员,且入会仪式在18世纪已非绝密;
奥地利皇帝约瑟夫二世虽在1785年禁止共济会,但莫扎特并未退会,也未遭受迫害;
莫扎特临终前从未提及共济会,其《安魂曲》创作委托也与该组织无关。
四、现代医学的终极判断:多重因素叠加
综合现存证据,多数医学史家倾向于"感染性心内膜炎+过度治疗"的复合假说:
基础疾病:莫扎特长期患有链球菌感染相关疾病,导致心脏瓣膜损伤;
急性感染:1791年11月的恶劣天气和超负荷工作(同时创作《安魂曲》《魔笛》《蒂托的仁慈》)触发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治疗失误:放血疗法导致失血性休克,冷敷引发寒战加重病情;
肾功能衰竭:持续高热和呕吐导致脱水,最终引发尿毒症昏迷。
正如《荒诞医学史》作者莉迪亚·康所言:"莫扎特的死亡是18世纪医学无知的牺牲品。若他晚生一个世纪,抗生素或许能挽救这位天才。"
五、历史启示:天才的脆弱与医学的进步
莫扎特之死揭示了三个残酷真相:
天才与病魔的共生:莫扎特30年的创作生涯中,15年与疾病抗争,其音乐中反复出现的"死亡主题"(如《安魂曲》《第40号交响曲》)或许正是对自身命运的预感;
医学的局限性:18世纪的维也纳医生仍遵循希波克拉底的"体液学说",放血、灌肠、催吐等疗法往往加速患者死亡;
谣言的持久性:从萨列里毒杀说到共济会阴谋,人类对"非自然死亡"的想象远超对科学真相的追求。
在魏晋那个风云变幻、思想激荡的时代,有七位名士以超凡脱俗的气质与放浪形骸的举止,于竹林间留下了一段段传奇佳话,他们便是“竹林七贤”,而山涛,正是其中一位独具魅力...
2025-11-07 东吴第一名将陆逊:从战场传奇到晚节争议的命运转折陆逊(183年-245年),字伯言,吴郡吴县华亭人,是汉末三国时期东吴的军事家、政治家。他以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成为东吴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名将之一,甚至被...
2025-11-07 杨氏:高门贵女的血色悲歌杨氏(约580-618年),出身弘农华阴杨氏,这一家族自西汉以来便是关中顶级门阀。其曾祖父杨绍为北周骠骑大将军,祖父杨宽在北周官至左仆射,父亲杨玄感在隋朝官至礼...
2025-11-07 安禄山造反的底气:盛世表象下的权力裂变公元755年,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以“清君侧”为名,率十五万精锐南下,掀开了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这场叛乱不仅终结了开元盛世的辉煌,更暴露了唐...
2025-11-07 鲁康公:礼制表象下的现实主义者作为战国时期鲁国第三十一任君主,鲁康公姬屯(前352年—前344年在位)的统治生涯始终笼罩在周礼的余晖与列强争霸的阴影之下。这位被后世史书冠以“康”谥号的君主,...
2025-11-07 魏襄王:望之不似人君的乱世挣扎者战国乱世中,魏襄王魏嗣的名字总与“昏庸”“无能”等标签绑定,尤其是孟子那句“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的尖锐评价,更让他成为后世批判的典型。然而,若剥离历...
2025-11-07 丁奉:三国东吴的铁血脊梁与权谋棋手在三国鼎立的纷乱时局中,东吴政权以长江天险为屏障,涌现出无数能征善战的将领。其中,丁奉以其跨越四代君主、征战半个世纪的传奇经历,成为东吴后期军政体系的核心支柱。...
2025-11-06 潘璋:东吴虎臣的双面人生——勇略与贪奢的交织在三国群雄逐鹿的动荡年代,东吴政权以长江天险为屏障,涌现出无数能征善战的将领。其中,潘璋以“江表之虎臣”之名载入史册,其人生轨迹既展现了战场上的铁血豪情,也暴露...
2025-11-06 徐盛:江东铁壁的忠勇传奇——以“大壮”之名铸就东吴脊梁在三国群雄逐鹿的动荡年代,东吴政权以长江天险为屏障,涌现出无数能征善战的将领。其中,徐盛以“江表之虎臣”的威名载入史册,其以少胜多的战例、独创的疑城之计,以及获...
2025-11-06 凌封:东吴名将凌统次子的人生轨迹与家族传承在三国那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东吴名将凌统以勇猛无畏和忠诚不二著称,其家族血脉中流淌的热血与担当,在次子凌封身上得到了延续。作为凌统的次子,凌封的人生虽未如父亲般在...
2025-11-06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为何冲突不断 双方有哪些历史恩怨 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