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使人明智!鉴以往而知未来! 中国 / 近代 / 民国 / 元朝 / 晋朝 / 周朝 / 商朝 / 夏朝 / 历史解密 / 历史剧 / 上古时期 / 苏联
站点logo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 >  历史解密 >  第三次英荷战争:1672-1674年海上霸权的最后角逐

第三次英荷战争:1672-1674年海上霸权的最后角逐

时间:2025-08-22 14:11:30来源:爱上历史作者:Marshall

17世纪中叶至70年代,英国与荷兰为争夺殖民地与海上霸权爆发了三次大规模战争。其中,第三次英荷战争(1672-1674年)作为英荷海上争夺的终局之战,不仅标志着荷兰“海上马车夫”时代的终结,更奠定了英国“日不落帝国”的海权基石。这场战争以英法联军的海陆夹击为开端,以荷兰的战术胜利与英国的战略妥协告终,其时间跨度与关键节点深刻反映了17世纪欧洲国际关系的复杂性。

一、战争爆发:1672年的突然袭击与联盟围剿

第三次英荷战争的导火索可追溯至1670年英法签订的《多佛密约》。根据条约,英国承诺支持法国路易十四对荷兰的领土野心,而法国则默许英国在海上打击荷兰。1672年3月,英国利用荷兰商船队在北海航行的时机,在未宣战的情况下发动突然袭击,击沉多艘荷兰商船,直接引发战争。同年5月,法国从陆路入侵荷兰,英法联军形成海陆夹击之势。

荷兰的应对堪称战术奇迹。面对法军压境,荷兰统帅威廉三世下令掘开海堤,引海水淹没国土,将法军困于泥沼之中。这一“水淹七军”的策略迫使法军撤退,战争重心迅速转向海上。此时,英国海军已控制北海,但荷兰海军在米歇尔·德·鲁伊特指挥下,通过灵活的战术与英军展开周旋。

二、关键战役:1673年斯库内维尔德海战与特塞尔决战

战争的核心冲突集中在1673年的两次大规模海战。6月7日,英法联合舰队(81艘战舰)与荷兰舰队(55艘战舰)在斯库内维尔德附近海域展开激战。荷兰舰队利用顺风优势发起突袭,英法联军虽损失惨重但未分胜负。7月14日,双方再次交锋,荷兰舰队借助东风再次发起攻击,英法联军被迫撤退至英格兰海岸,登陆计划彻底破产。

同年8月,特塞尔海战成为决定性战役。荷兰舰队以55艘战舰迎战英法81艘战舰,在持续数日的鏖战中,荷兰海军凭借精准的炮术与严密的阵型,重创英法联军。法国因国内财政危机与路易十四的战略转向,于1673年9月退出战争,英国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三、战争终结:1674年的《威斯敏斯特和约》与霸权转移

1674年2月19日,英荷双方签订《威斯敏斯特和约》,标志着第三次英荷战争正式结束。根据条约:

荷兰承认英国在欧洲以外夺取的殖民地(如北美纽约)归属英国;

荷兰支付80万克朗作为战争赔偿;

1667年《布雷达和约》中关于贸易权的条款继续有效。

尽管荷兰在战术层面取得胜利(如特塞尔海战),但英国通过三次英荷战争已实质性削弱荷兰的海上实力。荷兰商船队规模从1650年的1.6万艘锐减至1674年的不足8000艘,其“海上马车夫”的地位被英国取代。英国则通过战争确立了“海权-贸易-殖民地”的帝国主义模式,为18世纪的世界霸权奠定基础。

四、战争影响:17世纪海权格局的重塑

第三次英荷战争的时间跨度虽仅两年,但其影响深远:

荷兰的衰落:荷兰被迫将全球贸易重心转向亚洲,欧洲霸权逐渐让位于英法;

英国的崛起:英国通过控制北海与英吉利海峡,确立了海上霸权,其皇家海军成为全球最强大的海上力量;

战术革新:侧舷炮战、战列舰编队等战术在此战中得到巩固,推动了海军战略的现代化;

国际关系重构:法国成为欧洲新霸主,而荷兰则沦为二流国家,英国则转向与奥地利、普鲁士等国结盟以制衡法国。

人物: 分享 上一篇: 古代人如何相亲的?古人相亲上的那些趣事 下一篇: 郗超的拼音考辨:从历史读音到现代规范

最新资讯

推荐新闻
最新人物
最新专题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