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三个王朝,由周武王姬昌创立,历时长达八百年之久。今天历史资料小编为大家带来这篇文章,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周朝第十二任天子周幽王昏庸无道,宠幸褒姒,废长立幼,引起原王后母国申国的愤慨,最终导致犬戎之祸,都城镐京被攻破,周幽王身死,西周灭亡。继任者是被周幽王废掉的太子姬宜臼,史称周平王。犬戎攻破镐京城后,周王室的军事力量损失殆尽,积累几百年的财富也被犬戎“尽取周赂而去”,而且镐京距离犬戎等外族活跃的凤翔等地太近,中间又没有诸侯的屏障,所以周平王决定迁都洛邑,史称平王东迁。东迁之后的周王室日渐衰微,这当中离不开郑国的推波助澜。
周宣王二十二年,将自己的弟弟姬友封于郑地,郑国由此立国,首任国君姬友又称郑伯友,即郑桓公。郑桓公素有贤名,“百姓皆便爱之”,周幽王时期被任命为司徒,在镐京辅政,掌管百姓户籍,“周民皆说”。
辅政的过程中,郑桓公慢慢发现自己的这个侄子实在不似人君,他意识到周王室的天下将会发生变故,于是他问太史公:
王室多故,予安逃死乎?——《史记》
郑桓公问的不是个人的生死,而是郑国未来的安排。太史公对曰:
独雒之东土,河济之南可居。——《史记》
当时郑国建都棫林,即咸阳市泾阳县附近,距离周王朝都城镐京非常近,在太史公的建议下,郑桓公将部族、家属和重要财产迁移安置在东虢国、郐国之间一个叫“京”的地方,史称“桓公寄孥”。
一年后,果然爆发了犬戎之乱,身在镐京的郑桓公也被乱军杀死,但是他已经为郑国在东方打好了根基,他的儿子郑武公也是一位枭雄。
郑武公起兵勤王,夺回镐京,并护送平王东迁。因为勤王有功,被周平王任命为卿士,掌握了周王朝的朝政。利用手中的权柄,郑武公不断征伐周边小国,吞并了东虢国和郐国及八个附庸国,还从周王室手中要走了溱洧等地(河南新郑附近):
若前华后河,右洛左济,主芣、騩而食溱、洧,修典刑以守之,是可以少固。——《郑语》
这是当年太史公为郑桓公提出的版图蓝图,在郑武公时期得以实现,郑国由此崛起。
郑国崛起了,与郑国封地相邻的周王室日子却越来越清苦。周幽王死于犬戎,犬戎是申国国君申侯引来的,而申侯就是周平王姬宜臼的外公,当初也是因为姬宜臼被废,申侯才对抗周幽王,所以犬戎之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申侯与姬宜臼串通敌国,弑君弑父的暴行。(这一段在出土的《清华简》上有明确记载)周幽王死后,申侯拥立外孙为周平王,但并没有获得广泛认可,史载:
周亡王九年,邦君诸侯焉始不朝于周。——《系年》
周平王继位之初九年内,诸侯国都没有朝贡,更严重的是,虢国等国还拥立周幽王的弟弟姬余臣为周携王,“虢公翰又立王子余臣于携,周二王并立。”
为了夺得正统地位,周平王开始大肆封赏拉拢诸侯国,周王室本来就不丰厚的家底更加捉襟见肘,导致最后周王室的封邑仅仅相当于一个中等诸侯国,已经小于近邻郑国
郑武公去世后,郑庄公继位,同样是一位英主。他继承了父亲在周王朝的职位,继续担任卿士,掌握朝政。日趋强大的郑国引起了周平王的忌惮,他认为郑国连续三任国君都担任卿士,权势太大,于是他想再立虢国君主虢公林父为卿士,来限制郑庄公的权力,这件事情被郑庄公知道了,他很气愤,找周平王对质,周平王慑于郑庄公的权势,只得回答“这是没有的事”。
王贰于虢,郑伯怨王。王曰:“无之。”——《左传》
郑庄公并没有轻易相信周平王,万般无奈,周平王屈辱地答应了“周郑交质”,中心思想是为了体现周平王对郑庄公的信任以及郑庄公对周平王的忠心,周平王派遣自己的太子姬狐到郑国做人质,郑庄公派遣自己的太子姬忽到洛阳做人质。
此时的周天子哪有半点威严,其在诸侯国中的威信降到冰点。
周平王去世后,本应该是在郑国做人质的姬狐回国继位,还没离开郑国国境,姬狐就跟随他的父王去了,周王室只得立姬狐的儿子姬林为王,史称周桓王。
“周郑交质”使周桓王与父亲分隔两地,连最后一面都没有见到,再加上郑庄公对他爷爷周平王的“欺压”,年轻气盛的周桓王登基之初就对郑庄公充满了敌意,没多久就任命虢公林父为卿士,公开叫板郑庄公。
郑庄公大怒,不过他保持了理智,毕竟对方是天下共主周天子,不能一言不合就拔刀相向,但是他也没有轻易罢休,
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秋,又取成周之禾。——《左传》
他命令军队把周王室封地上辛辛苦苦劳作一年的粮食全部搬回郑国,粮食是一切的根本,郑庄公这一招切中了周王室的要害,但是周桓王又无力夺回,所以史书记载,自此周郑交恶。
也许是觉得自己做得太过火,郑庄公曾想到洛阳找周桓王道歉,周桓王不理这一套,直接给郑庄公吃了闭门羹,郑庄公从此不再朝贡,双方的矛盾进一步激化。
终于,许田事件让周桓王彻底爆发。
许田,天子之用事太山田也。——《史记》
许田是周王室专门用来祭祀泰山的,郑国与鲁国私自瓜分了许田,相当于剥夺了周王室祭祀泰山的权力,这是对周王室权威彻彻底底的挑衅,周桓王坐不住了,即刻下令讨伐郑国。
当年,周桓王率领天子六军以及卫、陈、蔡等国仆从军进攻郑国,郑庄公同样亲率大军迎战,双方交战于繻葛(今河南长葛附近),周王室东迁后的第一战繻葛之战爆发,可惜此时的天子之军不再是周武王时期的虎狼之师了,面对兵强马壮的郑国军队,很快败下阵来,在乱军之中,郑国将领祝聃一箭射中了周桓王的肩膀,史称:
伐郑,郑射伤桓王,桓王去归。——《史记》
郑庄公没有追击周桓王,反而是派正卿祭仲携带着大量慰问品到周营表达歉意,中了一箭之后的周桓王脑子也清醒了,如果自己继续挣扎,无异于鸡蛋碰骨头,不仅失去的尊严讨不回来,周王室因此覆灭都有可能,他只能顺着郑庄公给的台阶收下礼物,宣布退军。
繻葛之战的消息很快传遍诸侯,天下哗然。大家都知道周王室不再强势,但是谁也没想到竟然如此落魄。诸侯们的心思开始活络起来,诸侯国之间的攻伐愈发频繁,春秋乱世由此开启。
从郑庄公“小霸”时期的繻葛之战,到春秋第一霸齐桓公的“尊王攘夷”,再到中原霸主晋文公的“求诸侯莫如勤王”帮助周襄王复位,再到楚庄王赤裸裸的“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周王室的权威一步步沦丧,成为诸侯国成就自己霸业的工具或者符号。
作为商周之际的转折性人物,姬昌(前1152—前1056年)以“周文王”的尊号被后世铭记。这位统治岐周五十年的诸侯,不仅以仁德政风重塑了华夏文明的精神内核,更通过...
姬昌 2025-09-12 周文王姬昌的子嗣之谜:历史记载与传说交织的真相周文王姬昌作为西周王朝的奠基者,其家族谱系在后世文献中常被赋予神秘色彩。从《封神演义》中“百子传说”到正史记载的“十子同母”,再到考古发现与学术研究的补充,这位...
姬昌 2025-09-10 王世充麾下确有王仁则:历史与传说的交织考据隋末唐初的权力棋局中,王世充作为割据洛阳的郑国皇帝,其政权架构与军事部署一直是史家研究的焦点。在众多历史人物中,王仁则作为王世充侄子的身份,既存在于正史记载,又...
郑国 2025-09-08 羊斟:一碗羊羹背后的历史悲歌公元前607年的春天,郑国在楚国授意下出兵攻打宋国。宋国统帅华元率军迎战,却在战前犒劳将士时犯下一个致命疏漏——他的车夫羊斟未分得一碗羊肉羹。这个看似微小的细节...
郑国 2025-08-22 邓析:春秋末期的思想革新者与法治先驱在春秋末期这个社会剧烈变革、思想多元碰撞的时代,邓析以其独特的思想主张和大胆的革新行动,成为郑国乃至中国思想史上一位不可忽视的人物。他既是法家思想的先驱,又是名...
郑国 2025-08-13 伯邑考之名:历史密码与文化密码的双重解读作为周文王姬昌的嫡长子、周武王姬发的同母兄长,伯邑考的名字在商周历史中始终笼罩着神秘面纱。其名"伯邑考"不仅承载着古代贵族的...
姬发 姬昌 2025-08-13 姬昌大儿子为何称“伯邑考”:一场跨越千年的姓名解谜在商周交替的历史长河中,周文王姬昌的长子伯邑考以悲壮的命运成为后世传颂的孝子典范。然而,一个疑问始终萦绕在历史爱好者心头:姬昌与次子姬发皆以“姬”为姓,为何长子...
姬发 姬昌 2025-08-08 列子的思想主张:虚静无为中的生命觉醒战国时期,郑国隐士列御寇以“御风而行”的传说闻名于世,这位道家学派承前启后的思想家,在《列子》八卷中构建了以“贵虚”为核心、融合宇宙论与生命哲学的独特体系。其思...
郑国 启 2025-08-05 郑庄公为何名“寤生”:一场跨越千年的命名之谜公元前757年,郑国第三位国君郑庄公降生。这位在《左传》中被记载为“寤生”的君主,其名字背后隐藏着先秦时期对生育风险的认知、母子关系的纠葛,以及史官对历史事件的...
郑国 2025-07-24 烛之武名字的由来:从地名到历史符号的文化解码在春秋时期的外交舞台上,烛之武以三寸不舌化解郑国危局的故事被载入史册。这位年逾七旬的老臣,其名字本身便蕴含着先秦时期独特的命名文化与身份标识逻辑。从“烛地”到“...
郑国 2025-07-22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